發 行:佛教弘誓學院

編 校:釋傳法 

創 刊:2001年11月05日

90

200472日出刊

  本期內容:

    師生動態

    玄奘大學應用倫理研究中心簡介

   ※ 異種基因轉殖的倫理爭議及佛法觀點  

    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師生動態

93.6.24

•昭慧法師於本月中旬在玄奘大學所申設之「應用倫理研究中心」已經核可成立,並將於本年內設置中心網頁,逐漸建立佛教倫理學暨應用倫理學資料庫。詳見「玄奘大學應用倫理中心簡介」。 

93.6.24 第四屆生命倫理學國際會議開幕典禮(左起中央大學李瑞全所長、李瑞騰院長、劉全生校長、Jurgen W. Simon教授、W. Draguhn教授、台大醫學院蔡甫昌教授)。

93.6.24 T. H. Engelhardt專題演講,由李瑞全教授主持。

93.6.24 午餐時,劉全生校長與昭慧法師談話。

93.6.25 李瑞全教授專題演講。

93.6.25 主持人陳榮基教授與發表人合影。

93.6.26 「生命倫理學研討座談會暨教學工作坊」第一場由賴其萬教授(左)主持,黃崑嚴教授(左起)、黃達夫院長與孫效智教授擔任引言人,談「過度分工後的專業倫理」。

93.6.26 葉明理教授主持「動物生命倫理的現況與探討」座談會。

93.6.26 「動物生命倫理的現況與探討」座談會,分別由中研院錢永祥教授(左)、性廣法師與動物保護協會秘書長黃慶榮醫師(右)擔任引言人。

93.6.28 印順導師見到證嚴法師與昭慧、性廣法師,藹然微笑。

93.6.28 昭慧法師陪同證嚴法師向刻在住院的香港慧瑩長老尼請安。

93.6.28 證嚴法師探視遠從印尼來台接受慈濟醫院義診的蘇安小朋友。

93.7.1 七堵法嚴寺舉行開山祖師修端長老尼紀念堂落成典禮,紹嚴法師(左)請晴虛長老(中)、寬裕長老(左三)與昭慧法師三人剪綵。

93.6.24∼26

•由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聯合台大醫學院與各學術單位共同舉辦的「第四屆生命倫理學國際會議」,本次主題是「生命科技、家庭與社群」。24在中央大學舉行,中央大學劉全生校長、文學院李瑞騰院長、哲研所李瑞全教授、台大醫學院蔡甫昌教授、Jurgen W. Simon教授與W. Draguhn教授共同主持開幕典禮,並請國際知名學者T. H. Engelhardt作專題演講,題為The Family in Transition and in Authority: The Impact of Biotechnology。

 25、26日,研討會在台大醫學院舉行。李瑞全教授於25日上午作英文專題演講,題為Some Ethical Issues of Pharmacogenomics : The Effects of Biotechnology on Individual and Family(〈基因藥理學之倫理爭議:生物工藝學對個人與家庭之影響〉)。昭慧法師於25日發表論文〈異種基因轉殖的倫理爭議及佛法觀點〉,該場主持人係台大醫學院陳榮基教授(前恩主公醫院院長)。本次會議分中、英文兩個場次進行,論文相當豐富,議題亦極為多元,常出現熱烈之論辨場面,具見當代生命倫理諸多議題之強大爭議性。議程參閱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網站

•26日於台大醫學院同時成立「台灣生命倫理學會」,並舉行「生命倫理學研討座談會暨教學工作坊」,分兩個場次進行座談。上午第一場由慈濟大學前校長(和信醫院神經學主治醫師)賴其萬教授主持,醫界前輩黃崑嚴教授、和信醫院黃達夫院長與台大倫理學權威孫效智教授擔任引言人,談「過度分工後的專業倫理」。下午有一場由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葉明理教授主持的座談會「動物生命倫理的現況與探討」,分別由中研院錢永祥教授、性廣法師與黃慶榮醫師(動物醫師,動物保護協會秘書長)擔任引言人。 

93.6.28

•上午,昭慧、性廣法師搭機赴花蓮,至慈濟醫院,與證嚴法師一同向刻在醫院靜養的印順導師請安。由於林欣榮院長率全院醫療團隊盡心照顧,導師氣色相當良好,並將於近日返回靜思精舍靜養。是日,兩位法師陪同證嚴法師向刻在住院的香港慧瑩長老尼請安,並巡視部分病友,特別是遠從印尼來台的蘇菲安小朋友。

 原來今年2月,慈濟人醫會於印尼義診時,發現家住印尼西爪哇、十五歲的蘇菲安(Sofyan Sukmana),因右眼球下增生的巨型腫瘤,已將眼球排擠外凸,右眼瞼已多年未闔,飽受風沙的眼球,已增生薄膜,一年內恐有雙眼失明之虞。乃協助其於4月26日抵達花蓮慈濟醫院,並由醫療團隊為其展開一連串的檢驗與治療。5月13日早上至14日凌晨,歷經21小時手術,分為三大部分接力進行,順利切除了臉部的巨大腫瘤,搶救其眼睛視力,並為他重新塑造一張臉。蘇菲安的右眼目前失明,醫療團隊將為其作角膜移植,讓男孩重見光明。

•下午,昭慧、性廣法師至花蓮慈善寺向達瑩長老尼禮座,於此會遇來花蓮慈濟醫院探望印順導師的前新竹壹同女子佛學院老校友性圓、圓哲、普暉長老尼,達瑩長老尼乃招待法師們至光復攬勝。

•下午,聯合報記者朱若蘭小姐電話中提及,內政部近來發現少數大陸人士藉由來台作宗教交流,吸引臺灣信眾膜拜、捐獻,以凸顯中國的教派與教會才是「宗教信仰的發源」,顯示其對台宗教交流仍有政治統戰意涵,請問法師對此事之看法。昭慧法師表示,不敢保證沒有這種情形,不過就其本人與大陸學術、佛教界人士之交流經驗,則並未嗅出統戰意味,反倒是經由直接的接觸,而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在兩岸關係緊繃之此時,宗教交流對兩岸民間減低敵意以增加情誼,不無正面貢獻。 

93.6.29∼6.30

•昭慧法師於三峽普陀淨苑續講「比丘尼戒經」,其未盡內容,將於7月間擇期作第三度之續講。 

93.6.30

•自由時報記者周富美小姐訪問昭慧法師,告知近時擬在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引進具爭議性的中國屍體標本,被質疑是違法買賣的中國死囚,不知法師對此一展示的看法為何。法師表示:

 1. 屍體並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觀看,即使是修道人對屍體作「不淨觀」可以對治情欲,,有極大之正面意義,但佛世依然有比丘因觀念偏差而極度厭離肉身,自殺身亡。

 2. 倘若是引進死囚屍體用以參展,則更是其心可議,死囚加上屍體,這到底要帶給民眾什麼樣的心理暗示?死囚行刑必將留下傷痕,如果可以公開展示,那是否也可將行刑過程予以公開?

 3. 即使主辦單位聲稱參展死囚都是簽署自願展示遺體的,吾人依然要問:是否只要符合「知情同意原則」,一切就都可以展示?然則死囚倘知情同意,行刑過程豈不亦可讓民眾圍觀?

 4. 更何況「知情同意」倘是來自販賣遺體之商業行為,或是對死囚的欺騙、強迫手段,吾人又如何可能追查真相?

 本次訪問部分內容被摘引於翌(7月1)日自由時報社會新聞(編按:6月21日,《光華雜誌》蔡文婷小姐亦曾就台北之人體奧妙展,訪問昭慧法師對觀察屍體的看法,訪談內容將於本期刊出)。 

93.7.1

•上午,七堵法嚴寺舉行開山祖師修端長老尼紀念堂落成典禮,住持紹嚴法師請本山(月眉山靈泉寺)方丈晴虛長老、汐止彌勒內院寬裕長老與昭慧法師三人剪綵。是日,月眉山法脈普暉、普瑛、修嚴、修彰、慈因、廣樂等諸長老尼雲集一堂,與諸法嚴寺信眾向修端長老尼銅像獻花致敬。

 修端長老尼於民國二十八年禮月眉山菩提法師出家,時年二十四歲,翌年開山創建法嚴寺。長老尼刻苦自持,老實修行,而又慈念後學,熱心公益。至民國七十五年,原建殿舍破舊不堪使用,乃與紹聰、紹嚴法師暨十方善信重建殿堂院舍,並於七十七年開光落成。七十八年將住持一職與全部寺務交付紹嚴法師,八十三年農曆五月十四日功圓辭世,世壽七十八歲,戒臘五十五夏。

 中午用齋時,紹嚴法師請晴虛長老、寬裕長老與昭慧法師致詞。昭慧法師致詞時表示:

 紹嚴法師是我的姐姐,也是我在佛教中最大的「護法」。我平時都忙得不見人影,處境困難時,就會想到要找她,而她也不見怪,總是力挺到底。民國七十一年底,我們的妹妹生了一場重病,為了成就我在高雄閱藏,紹嚴法師一人在榮總急診室病房看護妹妹,整晚不敢合眼,直到天亮。在我最困苦的那段日子裡,法嚴寺就是我的避風港,師父護念我如子女、如徒弟,紹聰師兄與紹嚴法師也對我照顧有加。但當年我每次來到法嚴寺,看到破舊、潮濕、陰暗的房舍,想到師父老人家身體不好,還有一位老師兄因中風而不良於行,再加上我妹妹又罹患重病,這一切都讓我心情沉重!然而紹嚴法師竟然如此堅毅,就這樣扛起了復興祖庭的重任,經歷過千辛萬苦,重新修建法嚴寺,完成了師父的心願。如今法嚴寺整體看來都是如此的寬敞、明亮、莊嚴,與過往的破舊、潮濕、陰暗,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今天回到法嚴寺來,參加師父紀念堂的落成典禮,回首當年,內心真有說不盡的感恩!感恩法嚴寺的師父、師兄與居士們,陪同我走過了那段出家歲月裡最為困苦的日子! 

回目錄

倫理中心

玄奘大學應用倫理研究中心簡介

申請日期: 93年 6月 17日

核准日期: 93年 6月 24日

中心主任

釋昭慧

職稱

副教授

中心名稱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設立宗旨

1. 全球環境遭受人類之嚴重破壞,使得「環境倫理」受到舉世之強烈關注;而生命科技突飛猛進,亦使「生命倫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再加上經貿發展引生種種企業管理的倫理問題,因此在當代,「應用倫理學」課題,已愈益受到重視。

2. 佛教典籍中之倫理素材非常豐富,但過去無系統理論之建構,所以面對各種倫理議題,吾人均可見到基督宗教表達其神學觀點,佛教卻只有隨興散談,甚至是斷章取義的個人意見,由於不具足學術性,故亦不甚受到社會重視。

3. 面對各種爭議性的生命倫理或環境倫理議題,吾人但見基督宗教與俗世觀念的抗衡,佛教觀點卻極為鮮見,這使得佛教慈悲護生的精神,在此諸議題上所形成的政策或是法律層面,幾乎完全使不上力。

4. 社會上的人道主義者,以及眾多佛弟子,每希望能有人提供相關問題的「佛教觀點」,好讓他們在面對環境倫理、生命倫理或專業倫理的重大爭議或兩難處境時,能夠知所依歸。

5. 基於以上四點理由,本中心之設立,有三大宗旨:

(1) 研究諸家倫理學(特別是佛教倫理學)之系統理論。

(2) 依於系統理論之基礎,針對各種應用倫理學議題,研究其專業內容,並提出完整的哲學或佛學觀點。

 針對各種應用倫理學議題,建立科際整合的研究團隊,並促進各種宗教觀點與哲學觀點之間的交流與對話。

任務職能

  本中心可依前述四項研究宗旨以及傳播理念之需要,而分成以下五個學術組別:

1. 系統理論組:研究諸家倫理學(特別是佛教倫理學)之系統理論。

2. 應用學術組:針對各種應用倫理學議題,依各研究成員的專業知識,提出科學、哲學、宗教、法律、社會、經濟、政治層面的觀點,並作科際整合之總體研究。本組尚可依研究內容,而細分為生命倫理學、環境倫理學、專業倫理學三個小組。

3. 宗教交談組:針對各種應用倫理學議題,建立科際整合的研究團隊,並促進各種宗教觀點與哲學觀點之間的交流與對話。

4. 新聞傳播組:針對與應用倫理學主題相關之時事,向媒體發布新聞稿,表達本中心之學術觀點。

 教育推廣組:接受各級學校與社團之邀請,由本中心研究成員作相關主題之專題演講。

 

 

校內

黃運喜:宗教學系所副教授

釋昭慧:宗教學系所副教授

陳一標:宗教學系所助理教授

釋性廣:本校暨東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關懷生命協會理事長

楊敏昇:本校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新竹地方法院檢察署法醫

賴曉芬:本校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陳姿吟: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暨華梵大學推廣部兼任講師

釋見岸:本校宗教學研究所碩士生,佛教弘誓學院教師兼高雄推廣部主任

釋傳法:本校宗教學研究所碩士,關懷生命協會秘書長

釋清度:本校宗教學研究所碩士生

釋堅意:本校宗教學研究所碩士生

校外

陳榮基:台大醫學院教授,前恩主公醫院院長

楊惠南:台灣大學哲學系所教授

林朝成: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

葉智魁:東華大學運動休閒系教授兼系主任

紐則誠: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江燦騰:光武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游祥洲: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劉易齋:萬能科技大學教授兼學輔中心主任

釋悟殷:佛教弘誓學院研究部教師

吳憲中: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碩士,南亞技術學院共同科兼任講師

程進發: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南台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林建德: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

Lokamitra:印度佛教復興運動領導人,龍樹學院創辦人

釋性本: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數學碩士

德 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弘誓雙月刊》執行編校

Andrew Chang:加拿大SFU大學資訊工程學士,資訊研究專員

陳文玲:東京都立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彭仁隆:台灣大學獸醫學博士班生,英國里茲大學生物多樣性與保育碩士,台北市立動物園動物行為小組

預期成果

一、近程計劃:

1. 舉辦「生命科技與生命倫理」講座,並結集講座內容,出版教科書。

2. 設置研究中心網頁,蒐羅國內、外現有之佛教倫理學著作,以及採「佛法觀點」所撰著之應用倫理學論文,建立「佛教倫理學資料庫」。

3. 接受各級學校與社團之邀請,由本中心研究成員作相關主題之專題演講。

二、中程計劃:

4. 長期蒐羅國內、外現有之倫理學著作,連結相關網站並作簡介。

5. 舉行「佛教倫理學」學術會議,並將論文彙編成書。

6. 帶領研究生作應用倫理學方面之專題研究,並將研究成果彙編成書。

7. 透過《海潮音月刊》與《弘誓雙月刊》現有之發行網絡及作者資源,不定期將專題研究成果,作深入淺出的報導。

三、長程計劃:

8.針對各種應用倫理學議題,建立科際整合的研究團隊,並促進各種宗教觀點與哲學觀點之間的交流與對話。

回目錄

倫理研究

異種基因轉殖的倫理爭議及佛法觀點

中英文摘要

釋昭慧  

中文摘要

  本文追溯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發展史,簡述基因轉殖(gene transfer)技術,並將對基因轉殖動植物贊同與反對的兩造意見扼要陳述,然後從倫理學與宗教倫理學的觀點解析:無論是贊同或反對基因改造動植物,兩造都不約而同使用著倫理學中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的理論,亦即「最大化效益原則」。所不同者只是兩造對「何者方為最大化效益」的認知。由此看出「效益主義」的瓶頸,亦即:一、無論是就質還是就量以觀,吾人都無法確證何者方能真正達到「最大化效益」。二、要拉到多廣的面向、多長的時間,方能真正看出「何者方為最大化效益」(或「最小化傷害原則」),亦不可知。

  義務論(Deontological theory)的道德底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基因工程倫理思辯方面,依舊有其不可忽視的意義。例如:基改科技公司與科學家不得貿然以「人」為新品種基改食品的研究對象;不得用「最大化效益」原則,來合理化基因工程無辜受害者的處境,而必須負擔起賠償責任。

  然而這裡又出現了一個爭議性的看法:「己所不欲」所不可轉施的對象,是僅止於「人」,還是可擴大而涵括「人」以外的其他動物?基督宗教神學(theology)與俗世理論主張其底線在「人」。佛教哲學(Buddhist philosophy)卻是將底線擴大到一切眾生(all living creatures)。

  基因轉殖技術,在目前的官、產、學共生系統中,照顧到的往往是他們的共同利益。而倫理學界與宗教倫理學界,則較能跳開此一局限,審慎看待基因轉殖對人類、土地、動物乃至生態系統的深遠影響。兩造的爭議,未始不是一種「生態平衡」。

 

The Buddhist viewpoint of the ethical dispute in different species Transgenosis

Sakya Chao-hwei

( Hsuan Chuang University, Religion research institute, Associate Professor)

Abstract

This paper traces back Genetic Engineering history, briefly reviewing the technology of gene transfer, and reviewing the arguments both for and against gene transfer in animals and plants.  It will then analyze the ethical and religious considerations.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y agree with or oppose to genetically-modified animals and plants, they both use the theory of Utilitarianism which, in other words, means “principles of the maximum beneficial result.”   The difference is only in how to identify which was “the maximum beneficial result”.  From here we can see the bottleneck of the Utilitarianism.

1. No matter how we qualitatively or quantitatively measure a result, we can not provide a convincing proof that we will reach “the maximum beneficial result”.

2. We also do not know how broad and how long it will take to see which one is “the maximum beneficial result”, (or the minimum harm of principles)

.

The ethical bottom line of Deontological theory (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n't want to be done to you), still needs to be taken in consideration for the ethics of Genetic engineering.  Companies and scientists cannot rashly use mankind to research new types of genetically-modified foods, and can't use "the principle of maximum beneficial result" to rationalize the unfavorable situation of an innocent victim, and must be responsible for indemnify to the innocent victim.

 

But here appears a contrasting viewpoint again.  In evaluating reciprocal treatment, do we include only human beings or other animals as well? Christian theology and common customs believe that the bottom line is "mankind", while Buddhist philosophy enlarges their bottom line to all living creatures. 

 

In the symbiotic system of the present authority, industry and academic circles, transgenosis often concerns with their mutual benefits.  The ethics academic and religious ethics academic can transcend beyond this limitation comparatively to think cautiously about the transgenosis' influence to human beings, land, animals, and ecological system. Therefore both parties' arguments are also a kind of “ecological balance”.

(Translated by Fei Chao Loo and Andrew Chang)

 

關鍵字(Key words):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

基因轉殖(gene transfer, transgenosis)

轉殖基因(Transgene)

去氧核糖核酸(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

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

義務論(Deontological theory)

佛教哲學(Buddhist philosophy)

眾生(all living creatures)

回目錄

活動紀實

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佛教弘誓學院專修部第二屆畢業典禮

暨高雄推廣部九十二學年度結業典禮紀實(上)

專修部:吳一忠    

l 九十三年六月十三日 天氣晴

一、師長致詞

  本次畢業典禮,從計畫到實施,在校方、學員、義工努力及各種因緣具合的情況下,利用各種可「抽離」出來的時間,大家戮力以赴,才得以順利完成。而整個校區的佈置,更顯得煥然一新,整體上的面貌,依循中不乏流線美,莊嚴中不失現代感。期待下的裝點擺飾,更匯集眾意的巧思創新。在風雨造訪下,曾幾度改弦易轍;天可憐見,龍天保佑,颱風輕搖裙擺而過,使得插花、擺設等各項辛苦成果,都能安然呈現在大眾面前,當「聽得風吹鈴鐺聲聲响,聞得枝拂鮮花陣陣香」時,不得不感佩這些發心菩薩,不論學員生或慈濟志工,有他們的無私奉獻和具足五明工巧,才讓這園區如此美輪美奐。

  而高雄推廣部的學員們,為了參加「母校」的畢業典禮和推廣部的結業典禮,除了滿心歡喜以共襄盛舉之外,為免南北遙隔,更是在半夜十二點即從高雄北上,犧牲了睡眠時間,精神著實令人欽佩。但看每人都笑容滿臉,盛裝打扮,忘記了疲憊和勞累,到達學院後,合唱團還不停歇地彩排表演的歌曲,真不得不令人深深感動!

  九點左右,學院師長、貴賓、畢業生、在校生、推廣部學員與慈濟志工等,在法印樓前大合照,場面十分歡欣。

  十點,於法印樓三樓殿堂舉行畢業典禮。

  院長性廣法師致詞表示:「辦教育者最高興的就是這個時候。平常所有的辛勞都忘記了,自己努力辛勤的,已從同學的身上看到了成果,而學生能夠學有所成,都是令人歡喜的。相信偉大慈悲的佛陀,也會非常高興的。縱然有些不圓滿,有些難免懈怠,但我們的心總是向著正法,向著光明。」

  院長又愷切地提示道:「在傳統佛教中,有個很好的價值,就是學習。社會上也提倡在職教育、終身教育。我們要不斷的學習,保持求知的熱誠,才能不斷吸收新的知識,然後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而佛法中的『學』,不祇是在學知識,而是在學習生命的終極關懷與最高價值,在學習如何清淨身心,如何善待眾生,護念眾生,所以佛法中的『學』,可說是圓滿之學。」

  「在學院的各種教育當中,專修部的教育,是以僧眾培訓為主的僧教育,傳授基本的佛法知見。而在推廣部的部分,非常感謝推廣部主任見岸法師,她辦得有聲有色。無論是僧眾還是信眾,心裡湧現的是自動自發的求法力量,學習力量來自自覺,學習過程也帶來了無限法喜。」

  「就從這裡開始,要展現『人間佛教』菩薩道的精神,不只要幫助眾生,而且自己也要學。要在做中學,在忙中修,在生命中養成不斷學習求知的努力。到學校來不但要學各科內容,更要學『如何學習』。我相信這幾年大家已逐漸掌握到了學習的能力,培養出了求知的熱誠。」

  「剛進校園,大家就會感覺今天很不一樣,佈置得美輪美奐,這些都是應屆畢業生自己『料理』的。這才發現,大家有無限的能力,生命能發揮到如此的極至。而推廣部為了來參加這次典禮,連合唱團衣服的裝飾都親手縫製,甚至勤快地練習和聲。所以剛才唱「三寶歌」時,就不像去年是「罐頭」的【筆者按:指今年有優美的鋼琴伴奏,有推廣部合唱團的三部合唱,而非去年以錄音帶中現成的合唱曲來帶動唱】。每一年的同學都能力無限,只要肯放開自己,他們都能飛得比你想像中來得更好。今年畢業典禮,循例要講幾句話,希望大家把握『堅持學習』的精神,永遠在佛法中繼續學習,一直到無上道圓滿完成。」

  指導法師昭慧法師致詞:

  「今年沒有邀請教界長老法師,不想為了小小典禮驚動他們,但我心裡不免擔心,本屆學生會不會覺得:『我們好委屈喔!』非常感謝推廣部同學與義工朋友前來共襄盛舉。」

  「在此勉勵大家,畢業並不是學佛的終結,而是另一個學程的開始。希望大家能學以致用,讓自己以健康的心理與行為與人互動。許多人都會提出這個疑問:自己一大堆貪瞋癡煩惱,如何度眾?所以不如先行閉門獨修。但是別忘記了,『菩薩道』,並不適用這種方法。菩薩除了休息睡眠之外,其他時段無不是在學習,學習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無私無我地面對人事。這樣久而久之,煩惱會越來越稀薄,慈心會越來越擴大。諸位回到常住或工作崗位時,隨時記得『眾生無邊誓願度』,學習『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以安住其心,廣度眾生。」

93.6.13 畢業典禮上,見岸法師致詞。

  推廣部主任見岸法師致詞:

  「今天很開心的是,專修部和推廣部同學聚集在一起,參加這一個盛大歡喜的典禮,共結法緣。在修行道上有人指導,有人陪伴,有人跟我一起走過,這是舉辦這樣的一個典禮最大的用意。」

  「時間不斷往前走,記憶會被沖淡,但希望今天所有歡喜感恩的心情不要被沖淡。在法華經中,佛陀告訴大菩薩:『如果每一個菩薩,可以把佛法的利益帶給眾生,給眾生智慧,給自己成長,就是報諸佛之恩。』如果我們感念師長,希望自己要不斷增長智慧,帶給別人智慧安樂,這就是報答師恩。」

  「如何把理念在生活中不斷提醒自己呢?第一:每天早上起床時告訴自己,今天是很美好的一天,要有所學習、有所成長、要安樂歡喜,這樣整天就會很快樂,變成繼續走下去的動力。第二:我以台南女子佛學院一個院長所舉的「此山望向彼山高,登上彼山沒柴燒」當例子。其實當下是最美好的,我們應該要感恩珍惜,依當下每一個因緣來發心,當下付出,就得到了智慧。不要抱怨生活,只要反省自己有沒有用心體會生活。希望大家都有柴燒,不要學後兩年回來說:『我沒柴燒』,羨慕別人,卻沒建設自己。」

【未完待續】

回目錄

佛教弘誓學院

URLhttp://www.hongshi.org.tw

E-mail[email protected]           電話:03-4987325

地址:桃園縣觀音鄉大同村11121-5號       傳真:03-4986123

請輸入E-Mail

閱覽前期電子報,請至:http://www.hongshi.org.tw/hongshi pic/hongshi.htm

若內文有亂碼出現,請至:http://www.hongshi.org.tw/hongshi pic/弘誓90.htm  閱讀正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