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 行:佛教弘誓學院

  編 校:釋傳法 

  創 刊:20011105

141

2006722

   本期內容:

    師生動態/本院近訊

    教界近訊:開果長老尼安詳捨報

   「《阿含經》專題講座」聞法感言

   呂姝貞著《慧沼《勸發菩提心集》研究》序

 師生動態

95.7.10

•晚間,昭慧、性廣法師至成大醫院探望開果長老尼。長老尼近期診斷發現,身罹淋巴腺癌,雖已病篤,見到兩位法師到來,仍然不改開朗、堅強的修行性格,在言談之中,以不迎不拒的心情,平靜看待病苦所帶來的不適與疼痛。

95.7.11 觀音鄉張鄉長夫人王麗香女士(左)帶來大包鄉產杏苞菇供養學院(右二:社會課黃久玲課長,右一:種植杏苞菇的鄉民謝子元先生)。

95.7.14 拜會總統府陳唐山秘書長談鯨鯊保育(右起:釋傳法、張章得、釋昭慧、陳唐山、Susie WattsRebecca)。

95.7.15 第一期「《阿含經》暑期專題講座」開講。(吳惠曼攝)

昭慧法師講授《阿含經》。(95.7.16,吳惠曼攝)

95.7.11

下午,觀音鄉張永輝鄉長夫人王麗香女士代表鄉長,協同社會課黃久玲課長蒞院拜會昭慧法師,為本院捐贈浴佛法會善款濟貧致謝。鄉長夫人並送來許多鄉產杏苞菇。

95.7.14

上午,昭慧法師、關懷生命協會常務理事張章得先生、秘書長傳法師父,與ACAPMiss Rebecca、陳之怡小姐,以及英國保育團體Co-Habitat代表Miss Susie Watts,一同拜會總統府,遞交37個國、內外保育團體的連署書,籲請台灣政府盡快將鯨鯊列為保育類動物。由於總統行程滿檔,由秘書長陳唐山代表總統接見。在聽取我方意見之後,陳秘書長表示極為理解並贊同,會將我方訴求具呈陳水扁總統。

95.7.15∼7.21

本日起,一連七日,本院舉行第一期「《阿含經》暑期專題講座」,由昭慧法師開講。本講座共分三期授課,每期七日,每日五節課。第一期共有111人報名聽講,大殿為之滿座。本次講座之一大特色,是法師來得非常踴躍,甚至比居士更多。昭慧法師的學友悟殷、德松、真祥法師遠從南投與新竹趕赴法筵,還有法師與居士,遠從中國大陸與香港申辦手續,特地來台聞法。由於昭慧法師善說法要,顯揚勝義,並且隨時配合經義,提撕日常生活中「真實正觀」的修行工夫,學眾深獲法益,得大法喜,相約將於明年寒假與暑假,第二、三期「阿含經導讀」開講之時,再來聞法。詳見學員法樂法師所撰〈《阿含經》專題講座聞法感言〉。

 本講座緣自去年暑期(87日至16日),昭慧法師原擬於此期間,陪林美容教授共讀《阿含經》,與林教授分享甘露法味。後因安居眾(以及少數知悉授經消息而主動報名的學員)欲隨喜旁聽,遂改採於嵐園講授的上課形式。其時之講授內容以「蘊相應教」為主。由於大家深得法喜,欲罷不能,法師乃應學眾所求,規畫於本次講座中接續講授「處相應教」,因此招生啟事上都標示為「第二期」。但不料報名踴躍,講座地點遂由教室改為大殿,招生人數也一再寬限。見到大家聞法意願如此強烈,而且大都是去年並未參與研讀《阿含》的新學員,昭慧法師遂決意將原已講訖的內容,全部重講一遍,因此本次講座算是三期二十一日講座中的「第一期」。

 法界衛視規畫將「《阿含經》暑期專題講座」全程預錄,製作成104(或105)集的教學帶,於明年九月第五屆「法界空中佛學院」開學之後正式播放,每週播放一節課,為期兩年。

95.7.17

凌晨,台南學甲法源講寺開果長老尼圓寂,消息傳來,學院師生至感哀悼。上午「阿含經導讀」講席結束之前,昭慧法師帶領學眾,以說法、聞法、護法功德回向開果長老尼,祈祝長老尼乘願再來人間,弘揚正法,圓證菩提。

「阿含經導讀」暑期專題講座期間,每日都有義工朋友前來,為百餘聞法學員張羅午餐飲食。本日上午,觀音鄉張永輝鄉長夫人王麗香女士,率領社區婦女協會的師姐們,帶著非常豐富美味的蔬果,來本院發心烹煮午齋供眾。

95.7.21

•下午,《阿含經導讀》第一期講座圓滿。傍晚,行政院政務委員邱垂貞與莊秀美伉儷蒞院向昭慧法師請示佛法。

95.7.22

•下午,為學院第七期禪觀結七共修入堂日,禪修由性廣法師主持,學員計有78名,暨護七義工共約百人入堂。

本院近訊

  台中市政府成立「動物保護諮詢委員會」,本院傳法法師獲台中市世界聯合保護動物協會推薦,由台中市政府聘請擔任為該會委員之一,任期自9568日至9767日。

教界近訊

開果長老尼安詳捨報

開果長老尼於法源禪寺前庭院,笑容慈靄而燦爛。(94.1.30,性廣攝)

  台南學甲法源禪寺第三代監院開果長老尼,於民國九十五年七月十七日(農曆六月二十二日)凌晨三時三十分於正念中安詳捨報,世壽七十一歲,僧臘四十六齡,戒臘四十三夏。

  長老尼於民國二十五年生於學甲,俗姓林,名玉蘭。民國五十年(二十五歲),投禮永錫老和尚披剃出家,五十二年於臨濟禪寺依白公上人座下求授具足戒。曾受學於關子嶺碧雲寺佛學院、台北三藏佛學院。民國五十五年起,任執法源禪寺第三代監院。其時,常住經濟拮据,殿寮破舊,長老尼不畏艱困,建議重建殿宇寮房,乃於篳路藍縷環境中,開源節流建設道場,歷經六年,始於民國八十二年將道場殿宇及寮房重建落成。

  長老尼為人熱心,先後榮膺台南縣佛教會理事與中國佛教傳佈協會理事,現任台灣省佛教會理事,對教會各種活動,奉獻諸多心力。

  長老尼對晚輩呵護備至,平日以精進修持為身教,提攜、諄誨兩序大眾精進道業。對在家檀信皈依弟子乃至賓客迎送,皆親切存誠,其恆順信眾之熱心,有口皆碑。

  長老尼生前慈悲護念本院師生,不但贊助本院興建校舍,而且長期護持本院辦理僧教育。學眾心住、心淳、傳法、心瑞、心宇、心謙、心皓、心慈、傳聞諸師,皆是長老尼之剃度弟子。

  由於長老尼平日熱心關懷別人,應對人事總是置個人身苦於度外,疏於照顧自己的身體,以致積勞成疾,回生乏術。謹馨香祝禱長老尼,本諸不捨有情之淨衷,乘願再來!

 

本院近訊

「《阿含經》專題講座」聞法感言

釋法樂       

昭慧法師於大殿講授《阿含經》,講座後方端坐本師釋迦佛像。(95.7.16,吳惠曼攝)。

  今天是「阿含經講座」進行第三天,這是我第一次聽昭慧法師授課,有一些心得,忍不住要寫下來分享讀者!

  1.掌握時間:上下課守時,時間一到即使正講到精采之處,法師總能從容收尾、立即煞板,常讓我們意猶未盡的說:「嗄!這麼快就下課了!」

  2.淬取精華:法師把多年為學經驗不吝告訴我們,要我們避免再走冤枉路。她教導如何讀經、作比對、刪贅語、識套句、尤其逐字講解幫我們消文,說話的速度適中,讓我們有時間思維、咀嚼,因此才能跟得上進度,加上法師的語音清晰,語調優美,自然就聽的津津有味,我們吸收法師的經驗,就如同幾百朵花瓣才能淬取一滴「精油」般的珍貴。

  3.入佛知見:在法師的引領之下,我們歡喜地登入佛法的堂奧一窺其妙。法師於略說法要中,廣解其義,讓我們得以跟佛陀及聖弟子對話。雖是短暫的「見法樂住」,但啟發了我們讀經的能力及興趣,七天課程的薰習下,相信回去之後,我們將懂得怎麼用功,才使得上力。

  4.心靈饗宴:下了課,看到同學們在淨房排隊、茶水間喝水,都相互交談著,而教室裡三五人一組,也紛紛討論法義。大家的心情洋溢著聞法後的喜悅,並延伸學習的興致;這個場景就如同去觀賞一個高檔次、具高水準的表演,於中場休息時所見到的氛圍一樣,沒想到講經也可以有如此令人激賞的情境,如同參加一場美好的心靈饗宴一般。

  5.別無分號:大家來此只有一個單純目的——為法而來。在此沒有門戶之別,沒有僧俗之分,更沒有根器優劣問題,在法的面前,人人平等;放眼看台灣的佛教界,能經常開辦法宴,讓人輕鬆自在進出的,別無分號,僅此「弘誓」一家。

  6.萬法歸一:當講解到經文:「比丘若不隨使使,則不隨使死,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基於「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情懷,法師又以法鼓振聾發聵,大談「八敬法」之不公平性,這是自古以來無人敢碰觸的論題——兩性平等!雖然她情緒高昂,語調提高,但我們仍可感受法師的悲憫,希望藉此讓傲慢比丘生起慚愧心、而讓女眾地位提昇,增長女眾的自信心。

  所以在課堂上只要一講到有關汙蔑女性的話題,法師立即會慷慨激昂批判一番。性廣院長笑說:「您講經怎麼竟能『萬法歸一』?」(一定會歸結到性別平等的議題)其實法師說的每一句話,都大快人心!我看,若不是因為考慮錄影的關係,大家可真想站起來鼓掌,向法師致意呢!昭慧法師真是我們女眾的民族救星呀!

  7.三根普被:參加上課學員中有僧、有俗、有男、有女,有兩鬢飛霜的長者、有稚氣未脫的學童、有佛學研究的專家學者、有懵懵懂懂一竅不通如我者。真是:「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8.普同回向:法師平時心繫眾生,即使在一天兩次的功德回向時刻,也都祈求人畜平安吉祥!從祈願詞中,自然流露出法師對一切眾生的關懷。(我發現佛教弘誓學院真是「利和同均」,就連分麵包,貓狗也都有一份。)

  9.感恩法喜:在此结夏安居三個月期間,令我脫胎換骨——性廣法師開啟了我對「禪修」的興趣,而昭慧法師則消除了我對「閱藏」的恐懼感,並增長了我對受持「戒律」的信心,可以預見,當解夏後,我的行囊必當滿盈,更重要的是,從法師的身教、言教,讓我明白如何做好一個出家人。

  再次感謝在此期間所受的法乳之恩,沒齒難忘!未來修道的路上,我也會深思:我的使命是什麼?由於不善用筆詞不達意,很難將我的法喜及感恩之意,道盡於萬分之一,但一片赤忱、真心,讀者應該是可以領受到的!

95.7.17

【編按】法樂法師在教界弘法有年,而且卓然有成,猶不恥下問。於五月間蒞院客居,參加本院之夏安居,向性廣法師學習禪法,並參加《阿含經》暑期講座,以及22日起將於本院舉行的「結七禪觀」。因聞法甚得法喜,故撰為聞法感言,以饗讀者。

師生文章

呂姝貞著《慧沼《勸發菩提心集》研究》序

釋昭慧       

《慧沼《勸發菩提心集》研究》一書封面

  學佛者往往「發心」二字朗朗上口,久之「發心」已成漢語重要語彙,例如:志願為大眾服務,在集會場所搬桌椅、倒茶水、掃廁所,擔任各項社會工作的志工……,這些都被稱作「發心」。從用語脈絡以觀,「發心」云者,就是啟動某種善念,以促成某一對他人或公眾有利益的事。

  溯源以求「發心」的原始意義,它不祇是啟動某種善行的善念,而是啟動成佛的淨念。發心本是「發菩提心」的簡稱,全名應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是「無上正遍覺」,較諸聲聞、緣覺的覺證更為殊勝,是最極殊勝而無有過上的佛陀正覺。因此,發菩提心即是立定志向,將「成就無上正遍覺」作為目標——「佛道無上誓願成」。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無所得為方便。」(註1)印順導師依此教證,而歸納出菩提心、大悲心與空性慧作為「學佛三要」。此中「一切智智」即是佛智(佛菩提),作意即是專注;相應於佛菩提而專注其心,立志成佛,是為「一切智智相應作意」。發菩提心位列成佛三要門之首,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常言道:「願無虛發。」「有願必成。」願力何以如此神奇?原來,立定志向以邁向目標,容易讓人全心全力、百折不撓、無怨無悔以達成目的。倘若人生沒有明確的目標,或雖肯定某些目標的價值,本身卻志不在此,那麼,其人生旅途往往隨興瀏覽,為太多閒花野草而分卻心神、虛擲歲月。

  就修道而言,八正道中,「正志」位居「正見」之次,在正語、正業、正命等戒學與正念、正定等定學之前。八項道品的次第如此,原因是,必須以正見來確立人生目標,再以正志作為趨策力,發願達成此一目標,念茲在茲,方能產生強大的精進力(正精進),來實行正語、正業乃至正定等諸道品。

  須知,八正道不祇是解脫道的道品。在《阿含經》中,八正道稱作「古仙人道」。仙人是佛陀的舊譯詞,因此古仙人道即是古佛之道。顯然成佛與否,與個人是否立定成佛的志向,有著密切的關係。

  印順導師於《成佛之道》云:「重信與重慧的差別以外,凡急求速成的,才是鈍根;大器晚成的,才是利根。」(頁二三一)此語不啻是顛覆了傳統中國佛教「利根頓悟」的說法,故甚不得諒解。實則導師所言,正是南、北傳佛教之共見。考諸南、北傳佛教文獻,莫不提及成佛較諸成就二乘聖位,時劫更為長遠,至於成佛究需多少時劫,則南北傳佛教的說法不一。不但如此,證成一般阿羅漢、大阿羅漢還是佛陀的上首弟子(如舍利弗與目犍連),所需時劫也短長不同。一般而言,所證不同,與個人的發心有關。越是要成就殊勝果德,所需時劫就越是長遠——「大器晚成的,才是利根。」

  既然成佛的時劫長遠,那麼吾人隨佛修道,是否可以不選擇有著高難度的「成佛」作為唯一志願?當然可以!依《阿含經》以觀,無論是志在證成阿羅漢果而不受後有(發厭離心),還是志在求取現世、後世的人生福樂(發增上生心),佛陀都隨喜贊歎,並教導相應其志趣與程度的種種法門——三增上學或三端正法。然而正因為成佛並非修道的唯一選擇,成佛的修行歷程又時劫長遠而備極艱辛,這也就更顯出「志在成就佛道」(發菩提心)的難能可貴。

  既然別有選擇,菩薩行人卻捨除其他路徑,而單挑此一難行之途——成佛之道,試問其動力何在?難道只是因為欽羨佛果殊勝功德嗎?要知道,成果再怎麼輝煌,假使要達到該項成果,必須付出重大代價,一般人是會裹足不前的。因此,欣慕佛果功德,充其量只是發菩提心的動力之一,更大的動力,其實是緣眾生苦所萌生的大悲心。

  是徹骨徹髓的大悲心,讓菩薩行人遇境逢緣就忘我以行利他諸事,不但「不知老之將至」,甚至無法「死而後已」。菩薩的空性慧,不祇是於自身的蘊、處、界中觀照其苦而證成的,更長時劫是在緣眾生苦而忘我利他的操練之中逐步達成的。就因為菩薩能在救護眾生時,但見眾生之苦,而忘卻自身之苦,因此,菩薩不會因為諸如時劫長遠、頭出頭沒、驢胎馬腹、隔陰之迷等重大代價,而對「成佛」的目標裹足不前。在大悲心的激發之下,菩薩矢願廣學眾法,成就佛道,好能具足圓滿勝德,用以幫助更多眾生。倘無大悲心的強大趨策力,那麼為了求取「免除流轉生死苦」的安全保證,當然還是以速戰速決,證成二乘聖果為宜。

  發菩提心(選定成佛作為修學目標)固已不易,更艱難的是維持菩提心而不退轉。因此,發心之後,必須持續以相應於空性慧的大悲心,修集相應於菩提心的善淨法門(六度與四攝),這樣才能滋養菩提心,使菩提心永不退轉並增長廣大。否則難免會因眾生難度、佛道難成而半途放棄,或因自衿功德而增長驕慢與放逸,卒至淪為敗壞菩薩。

  發菩提心既然是成佛的基礎,發菩提心與不退菩提心又是這般艱難,然則勸發菩提心,並教示不退菩提心的要領,自是大乘法義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與菩提心相關的經教,散在大乘經論之中,倘若沒有完整彙集以成專論,對修行人自是不便。因此,慧沼的《勸發菩提心集》雖屬纂集經論之作,卻是極具重要性的一部「大乘修道指南」。惜乎一般提到慧沼,都只想到他在唯識學方面的輝煌成就,對於他的《勸發菩提心集》則較為陌生。由此以觀,呂姝貞居士的碩士論文,專事研究《勸發菩提心集》一書,自有彰明古德遺輝的弘法功用與學術價值。

  姝貞長期於傳道法師座下受學佛法,受到法師菩薩心行的感動,而投入妙心團隊的佛教文化事業。她不但好學深思,而且深具宗教情操。為了將工作做到更為盡善盡美,她以堅強的意志,長期奔波於南北道途,進修佛學與教育,曾先後到佛教弘誓學院、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與師資培育中心,進修佛學、宗教學與教育。可以說,她個人就是一位發菩提心的菩薩學人。因此,她會在諸多古德著述之中,挑選《勸發菩提心集》作為研究主題,並且花費很大的功夫,仔細地比對版本,爬疏內文,抉發宗趣,這不祇是來自學術興趣,更多動力,應是源自她本身深厚的宗教情操。

  姝貞在玄奘大學宗教所修學期間,還到中文研究所,向修辭學大師沈謙教授恭敬受學,並請沈教授擔任她的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這使得本書的研究方法,多了一項修辭學研究法。本書之中,針對《勸發菩提心集》的修辭技巧,而作分類歸納與解析,這在一般以義理見長的佛學論文中,是極為罕見的。

  記得筆者在擔任姝貞的論文口試委員之時,沈謙教授愛護後學之情溢於言表,一再鼓勵她,要將論文修訂後予以出版。其後沈公還叮嚀再三,並允為作序。孰料沈公竟在年初往生,未能於生前目睹愛徒出書,這真是姝貞出書的一大憾事!而其未竟之序文,反倒由筆者執毫充數,思之不免愴然!

  書成在即,謹與讀者分享「發菩提心」之要義,並略述成書緣起,用資緬懷沈公護念後學的恩澤,贊歎作者的堅固菩提心,是為序。

九五、三、二四 于尊悔樓

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一二(大正七,六七上)。

畢業典禮

「鵝黃色」的幕後心情

——《弘誓雙月刊》第81期專題引言

釋昭慧         

  第六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印順導師與人菩薩行」,歷經半年的籌備,業已於52021日盛大召開,並且圓滿落幕。本屆報名來賓約八百餘人,實到七百餘位,是歷屆印順導師思想研討會人數之冠。無論是在會場中的論議、問答,還是在中場休息時的輕鬆茶敘,氣氛都非常熱烈,這可說是一般學術會議罕見的現象。

  大家用這種「以文會友,以法供養」的方式,來紀念圓寂已屆週年的印順導師。思想的交流,剎時穿越了時空的距離,他老人家彷若與我們長相左右。這不正是「法身常在」的印證嗎?

  原本在年初設計海報之時,我們還決定採取銀灰色作為主色調,貫串整個學術會議的所有圖檔,用以襯托出弟子、門生與私淑艾者「緬懷導師」的肅穆與感傷。然而臨到會議之前半個月,踴躍的報名人數,乃至吳有能教授、勞海新居士等七位來賓從香港遠道特別搭機來台與會的訊息,讓我們產生了振奮的感覺!

  不禁思考:「導師雖已遠去周年,但是大家的追思未曾稍減,隱然化約為一股『為法為眾生』的共願,然則溫馨的鵝黃色調,或許更符合老人家對苦難人間充滿著正覺願景的人生態度吧!」於是從那以後,無論是會場看板、新書封面、會場內外指示標誌還是與會人員名牌,一律改用鵝黃底色。

  江燦騰教授於會議過後的523日,在中國時報「時論廣場」發表了一篇題為〈人間佛教,台灣品牌〉的時論,指出:

  台灣社會近十五年來,太忙於政治的議題,導致忽略了政治和經濟以外的實質成就與發展。例如新佛教在家優質教團的出現、真正有深度的新禪學思想或佛教倫理學的著作等,仍未受台灣一般學界的注意。

一年前的六月四日,一代佛學大師印順高齡百歲圓寂;在其晚年,還能親睹其早年所詮釋不同於其前輩太虛的人間佛教思想,居然已大放異彩於解嚴後近十五年以來的台灣本土社會,並隱然成為台灣宗教知識圈中,最具影響力的現代人間佛教思潮。

  所以,今年五月中旬,在玄奘大學剛剛舉行過的第六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印順導師與人菩薩行」學術研討會,便可以看到在「後印順時代」的「印順學」已逐漸在形成中。繼先前已有的「佛教規範倫理學」、「人間佛教禪法及其當代實踐」等傑出新詮釋體系的出現後,最近更有多本著作問世。彼等著作在佛教學術的專業水準上、以及在表現新一代佛教知識菁英拓展人間佛教思維的豐富與開闊,都堪稱當代台灣之最、也大幅領先其他華人地區的相關論述。

  ……現在台灣社會中,仍存在充滿創造力的優秀佛教知識分子,彼等並不因此時不利的環境而氣沮自弱,反而生機勃勃、意氣風發地向社會大眾宣說其人間佛教新主張。彼等也是驅動當代台灣社會向前邁進之原動力。或可稱彼等實為「後印順時代」,能代表當代台灣新本土人間佛教思想論述的一群主要擔綱者。並且,彼等的所作所為,實值得我等注意和肯定。  

  江教授不吝以如椽之筆,高度肯定著吾人的努力,讓我們深懷感恩!

  本期為「印順導師圓寂週年紀念專刊」,特別增頁數為128頁(平時96頁),所有文章的內容皆圍繞著本次研討會的主題:「印順導師」或是「人菩薩行」。

  一、「以文會友」專輯:內含本次研討會新聞組長呂姝貞居士等小記者們的新聞稿與訪談稿,以及中國大陸耀行法師的來台行旅隨錄。

  當日研討會上,最受矚目的是有關「法住智」與「涅槃智」的爭議,而性廣法師在研討會上的相關發言,內容非常精闢,所涉及的修行關鍵非常重要。眾多來賓反映:原本被各種不同的看法弄得迷迷糊糊,經過性廣法師這一提撥,當下「茅塞頓開」。有人向主辦單位索取該段發言的錄音帶,想要重新覆習;許多人希望該段講話能整理成文字稿,嘉惠更多讀者。因此在「以文會友」專輯之中,特別推出了陳悅萱同學所整理的該段講記,題為〈但見於法,不見於我——有關「法住智」與「涅槃智」的詮釋〉。

  二、「人間燈火」專題:內含本次研討會所發表的三本新書之自序,以及新書中兩篇「人間佛教」主題的論文(由於全文太長,因此分期刊載)。

  三、「菩薩行履」專題:彰顯聖嚴長老、證嚴法師與常覺長老等「人菩薩行」之典範,並載入性廣法師的〈2006上海學術之旅與世界佛教論壇紀行〉。

  原擬續刊悟殷法師鴻文〈從律典探索佛教對動物的態度〉中篇,但由於本期稿擠,因此只好留待下期再行連載。敬請讀者海涵!

前期稿擠,故本「專題引言」延至本期刊載。第81期《弘誓雙月刊》業已發行,全部內容已於六月底上傳佛教弘誓學院網站,敬請本刊網友瀏覽並惠予指教!

請輸入E-Mail

若內文有亂碼出現,請至: http://www.hongshi.org.tw/hongshi pic2/141.htm 閱讀正確版

佛教弘誓學院 桃園縣觀音鄉大同村11121-5號 Tel03-4987325 Fax03-4986123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