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宗教與新興宗教」學術會議圓滿舉行

225

2010年7月4日

  本院近訊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010台灣宗教學會年會側記

                                  陳悅萱

99.6.26 九點舉行開幕典禮,大會主席台灣宗教學會理事長昭慧法師致詞。(右起:創會理事長林美容教授、現任理事長昭慧法師、資深宗教學者瞿海源教授、秘書長葉海煙教授)

99.6.26 理事長昭慧法師致贈感謝狀予楊宗誌、陳淑娟伉儷,感謝他們義務設計並維護網站、發行電子報。

99.6.26 開幕典禮結束後,拍攝團體合照。

99.6.26 第一場專題演講,主講人是資深宗教學者瞿海源教授。(左:主持人昭慧法師)

99.6.26 第一場新書發表會。(右起:發表人黃倩玉教授、陳淑娟教授,主持人林美容教授,與談人齊偉先教授、丁仁傑教授)

99.6.26 第一場專題研討會「台灣宗教的聖與俗」。(右起:發表人陳文玲教授、黃運喜教授、昭慧法師,主持人蔡彥仁教授,與談人盧蕙馨教授、游祥洲教授、侯坤宏教授)

99.6.26 第二場專題研討會「台灣宗教研究之多元思維」。(左起:發表人王鏡玲教授、林志欽教授、王榮昌教授,主持人蔡維民教授,與談人蔡瑞霖教授、郭朝順教授、賴賢宗教授)

99.6.26 第三場專題研討會「宗教對話的理論與實踐」。(右起:發表人蔡維民教授、葉海煙教授,主持人黃柏棋教授,與談人黃懷秋教授、鄭月裡教授)

99.6.26 第四場專題研討會「宗教儀式與宗教信仰」。(右起:主持人張家麟教授,發表人李世偉教授、謝世維教授、劉國威教授)

99.6.26 第五場專題研討會「新與舊的宗教經驗」。(右起:發表人趙星光教授、陳杏枝教授、陳淑娟教授、林本炫教授,主持人慧開法師,與談人林端教授、丁仁傑教授、黃應貴教授)

99.6.26 美國資深女性主義學者與基督教神學家Dr. Ruether於晚宴中致詞。(左起:昭慧法師、Dr. Ruether、梁唯真教授)

99.6.27 第二場專題演講,主講人是普安法教學院校長吳永猛教授。

99.6.27 第二場新書發表會。(右起:發表人江燦騰教授、鄭志明教授,主持人羅宗濤教授,與談人張珣教授、王順民教授)

99.6.27 在佈置典雅的貴賓區中,學者們輕鬆地茶敘,品用精緻的茶點,氣氛溫馨愉悅。(右起逆時針:昭慧法師、林美容教授、鍾雲鶯教授、盧蕙馨教授、葉海煙教授、侯坤宏教授)

99.6.27 第一場學生論文發表會。(左起:與談人林彥如教授,主持人歐力仁教授,發表人魏嘉華修女)

99.6.27 林美容教授提問。

99.6.27 第一場學者論文發表會。(左起:與談人許文堂教授、王榮昌教授,主持人呂凱文教授,發表人林彥如教授、鍾雲鶯教授)

99.6.27 舉行閉幕典禮,大會主席昭慧法師致詞,向與會學者及工作團隊致以謝忱。為期兩天的學術會議圓滿落幕。(左:兩天全程參加的吳永猛教授)

  台灣宗教學會於六月廿六至廿七日假佛教弘誓學院舉行2010年會,本次年會係以「傳統宗教與新興宗教」為主題,期能藉此學術會議,提供與會學者互動交流的機會,共同回顧台灣傳統宗教與新興宗教的發展軌跡,探討當今為大眾所關切的宗教議題,並展望台灣宗教之未來。

  本次學術會議,各項學術活動的主持人、發表人、與談人合計82人,聽眾與志工209人,總計參與大會者有291人。在主辦單位的戮力籌畫下,內容豐富,包括了針對傳統與新興宗教,分別安排的兩場專題演講,以及關於台灣宗教議題的中英文四本新書發表,此外由學者專家及年輕學子發表的專題論文,則計有十二場次三十三篇。論文的議題十分廣泛,涵蓋了宗教的聖與俗、理論思維、對話、儀式、經驗與現象、教制、特色、事件、社會貢獻等等,內容極為深入詳實,而與談學者認真的提問或回應,更是精闢入理、一針見血,於此智慧的激盪下,彼此間精采的討論,除了提供發表者更多的思考角度與觀點,更令在場聽眾收穫良多,而本次年會,即在所有參與者的認真與投入下,展現了十分豐碩的學術成果。

專題演講

  在本次年會「傳統宗教與新興宗教」的主旨下,大會分別在26日與27日議程的首場,邀請瞿海源教授與吳永猛教授,發表專題演講。

  以「新興宗教與社會變遷」為題,瞿教授展現其博學風趣的演說風采,清晰流暢地說明新興宗教的定義、新興宗教與新興宗教現象的差異,並更以圖表數據說明台灣新興宗教現象,同時亦佐以生動的投影片,極為詳細地分析「非理性文化」的解釋模式,以及新興宗教現象的成因。其角度宏觀、見解精闢,在短時間內讓與會者掌握要旨,是一場相當成功的演講。

  吳永猛教授的講題為「台灣傳統宗教變遷──以法教為例」,吳教授以其個人多年廣為涉獵的宗教實修經驗,旺盛的生命力以及驚人的記憶力,向與會大眾介紹鮮少人知的「法教」內涵,吳教授準備了非常豐富的圖片及影片資料,以服裝、法器等說明台灣法教各派別的不同,並介紹該教之儀式,以及修練法門──「雷法」的修練方式與宗教內涵,同時更以生動的影片,展現「雷法」的演練過程,最後以台北縣市政府的調查數據,說明民眾對於該教的宗教需求,更期待其未來之正向發展。

新書發表

  在新書發表方面,大會安排了兩場共四本新書的發表,第一場新書發表會於26日,由台灣宗教學會創會理事長林美容教授擔任主持人,分別邀請陳淑娟教授與黃倩玉教授發表其英文著作。

  陳教授的新書為《CONTEMPORARY NEW AGE TRANSFORMATION IN TAIWAN: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a New Religious Movement》,係從社會學的理論分析架構與研究方法,以「新時代宗教運動」為例,對台灣的新宗教運動提出結構性的說明,並提供了一個強調「情緒」進路的宗教研究,此外也對宗教的現代性做了若干反省。

  黃教授的新書為《Charisma and Compassion: Cheng Yen and the Buddhist Tzu Chi Movement》,暫譯為《領袖與慈悲:證嚴法師與佛教慈濟運動》,黃教授從人類學的觀點,以慈濟為例來檢視兩個理論概念:一為「Charisma」,即以個人情感連帶為基礎的領導模式,如何結合現代化的科層制,甚至成功的發展為大型組織;另一則為「全球化與跨國主義」,檢視宗教跨國實踐的特質、條件,並探討被認定為全球通用概念的「非政府組織」,慈濟是否有其地方族譜?其研究過程則為「多點田野民族誌」,藉此以捕捉文化的跨界變遷,說明全球化與文化的理論實踐。

  第二場新書發表會則於27日,由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羅宗濤教授主持,分別邀請江燦騰教授與鄭志明教授,發表其有關台灣宗教發展的新著作。

  江教授之大作為《二十世紀台灣佛教文化史研究》,其於發表中,特別從與大陸學術界的互動狀況,說明何以名之為「二十世紀」,並且強調其個人從事研究的「歷史唯物論」哲學基礎,與「深耕研究、批判反思」的研究方法,此外也對書中各章的重要內容做了摘述。

  由於本書內容豐富,見解獨特,因而引發了許多討論,在與談人張珣教授之回應與聽眾提問中,江教授又補充了許多觀點,諸如何謂其所自謂之「歷史唯物論」,即「不討論非人間事,不涉入神聖性,以常態來看待人間事」的治學態度;強調其堅持雜議雜敘的非專業論文寫作風格,乃為了融會貫通的表達個人思想;分析台灣佛教界比丘尼的表現及流動,並肯定位未來女性主導佛教之必然,此外,更期許未來學子能於「宗教制度史」的研究多做努力,江教授也樂意協助,貢獻其非常珍貴的日據時代一手資料。

  鄭教授發表的新書為《台灣宗教組織與行政》,乃從台灣現行法令的困境,探討目前宗教行政的問題,特別是大法官第573號解釋令中,裁定《監督寺廟條例》部分條文違憲,有關後續法理依據的行政策略,此外也分析了台灣宗教組織化的困境,以及其於立法上應考量的問題,最後從「神聖」與「世俗」的分際,與經濟資源等方向,提供建言,以為主管機關未來行政方向之參考。

專題研討及論文發表

  本次會議的論文發表內容,議題範圍非常豐富,而所涵蓋的宗教,除了基督宗教、伊斯蘭教、佛教等傳統宗教,尚包括了越南高台教、一貫道、台灣民間信仰、新興宗教團體,有關其教義、教史、制度、儀式、宗教經驗等,方法論涉及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哲學、比較宗教等,層面至為廣泛。

  在專題研討方面,由學會理監事籌組五場的「panel meeting」,邀請專家學者針對不同主題:台灣宗教的聖與俗、台灣宗教研究之多元思維、宗教對話的理論與實踐、宗教儀式與宗教信仰、新與舊的宗教經驗,發表十四篇精彩的論文。

  此外,大會也藉此提供平台,讓十四位取得學位的新進學者,發表其碩、博士論文,並有機會接受相關領域先進學者的提攜指導。另外還有四篇主動投稿的學者發表論文。

  唯本文篇幅有限,無法一一列述諸篇精彩論文,有興趣了解詳細內容的讀者,可參閱大會所編製印刷精美、內容完整的論文集。

會員大會

  議程第一天,學會特別安排中午的空檔,於下午一點假無諍講堂舉行台灣宗教學會第六屆第一次會員大會,由理事長昭慧法師主持,會中向會員報告一年來的工作成果:包括在印隆法師與楊宗誌、陳淑娟伉儷的大力協助下,完成學會新網站與電子報的建置;去年12月18日與內政部合辦「宗教自由與宗教立法」論壇之概況;失聯會員的聯繫、會費之催繳與通訊資料之整理情形;《台灣宗教研究》之出版,以及與五南出版社簽約,未來編印發行該刊物之狀況。

  為了感謝印隆法師與楊宗誌、陳淑娟伉儷為學會所做的貢獻,理事長釋昭慧法師特別在開幕典禮中致贈感謝狀,印隆法師則因另有要事,不克前來,由陳淑娟女士代表接受。

  接著進行提案討論,包括98年度財務決算案、99年度財務預算案,以及98、99年度工作計畫報告之提請決議。此外,學會議提出兩項提案,其一為對於團體會員繳交會費之相關章程,其中未盡妥善之處,建請修改;其二為若重新加入國際宗教史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Religions),本會名稱應如何處理一事,提請討論。

  上述二案均引起會員們熱烈之討論,特別是重新加入IAHR一案,與會會員均強烈主張,有關名稱絕不可喪失國格與學會立場,應以台灣現有之學術與經濟實力,積極參與國際會議,提高能見度,並以此為籌碼,爭取重新加入IAHR的規格。

會議特色

  本次年會,除了豐富的學術成果外,亦有諸多特色,其一為學會首度於佛教寺院舉辦此例行性年會。由於學會資源有限,場地的決定煞費斟酌,為顧慮到參與者舟車勞頓,以及住宿的費用問題,故此理事長昭慧法師建議以佛教弘誓學院為會議場地,俾能免費提供與會者膳宿,省卻學會開支,以及與會者的往來奔波之不便。雖然與會學者背景各異,從基督教、伊斯蘭教,到道教、民間信仰,乃至各新興宗教,從客觀超然的純宗教研究者,到虔誠的宗教信仰者,但都能在佛像莊嚴,佈置典雅的無諍講堂中,毫無罣礙地發表其專業的學術見解,實為宗教互動交流,做了最好的示範。

  此外,本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一貫熱誠,理事長昭慧法師傾全院之力,以期大會盡善盡美,與會者都能得到最熱誠的招待,從會前縝密繁瑣的籌備,到議程進行中,所有場地、議程、食宿、招待等,無不安排細膩,相信與會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學會常務理事吳永猛教授,更於閉幕式中,提出如下四點:大會安排的週到、論文集的精緻、論文議題的廣泛豐富、與會人員的堅持投入,以此盛讚本次會議之成就。吳教授雖年逾耳順,仍精神健鑠地全程參與,其鏗鏘有力的發言,永不言退的使命感,實為與會年輕學子的典範。吳教授深得「雷法」瞬間集合身口意,打開磁場的精隨,不僅生命能量強大,發言時,雷神也配合演出,雷聲大作,離去時更是雷電交加,親自送駕,足見其法力之高強。

  雖然在宗教理念下,主辦單位以素食招待大眾,但與會貴賓及聽眾皆非常滿意,並且極為讚歎素食料理之精緻、美味與健康。

  26日的晚宴中,理事長昭慧法師特別向大家介紹遠自美國而來的貴賓Dr. Rosemary Ruether及其夫婿Dr. Herman Ruther、女兒Ms. Rebecca Ruther,Dr. Rosemary Ruether是美國資深的生態女性主義學者與基督教神學家,本次來台係為參加成功大學所舉辦的「宗教與生態國際學術研討會」。Dr. Herman Ruther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學者,Ms. Rebecca Ruther則是電影電腦特效工作者,曾參與著名的「哈利波特」電影特效設計。在梁唯真教授的翻譯下,Dr. Ruether發言表達對於大會豐盛招待的謝意,之外也特別介紹有關「宗教與生態」對話的發展過程,學術討論會的參與規模,及學術成果的出版狀況,非常盼望大家能關注此一議題。Dr. Ruether闔家都對台灣人的熱情,以及素食食物之美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籌備點滴

  在台灣宗教學會諸位理監事及教育委員會的協助下,決定了本次會議的主題及各專題研討內容,而本次議題豐富,論文篇幅龐大,多元的議題及不同專業領域的發表人,也在理監事的共同推薦下,覓得適當的與談人。大會執行秘書堅意法師,本著修行人的堅毅精神,不眠不休地進行各項聯繫工作,逐一確定每一篇論文的發表人、題目、與談人、主持人,安排場次及特殊需要,此外,諸如各種變動狀況下的調整,經費的編列與掌控,以及催交稿件等繁瑣沉重的工作,均一肩挑起,為大會的順利召開,投入了極大的心血。

  而後續的各小組工作成員,也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海報的設計與寄發,參與者的報名作業,乃至論文集的設計、編輯、校對、印刷,使得每位參與者,在會議中都能得到詳盡的論文集,俾便掌握發表內容,得到最大的收穫,其間的辛勞與壓力,實不足為外人道。

  除了事前籌備工作的龐大繁瑣之外,議程進行中的場地與招待,更有賴許多的志工菩薩們的盡心奉獻,方得以圓滿無暇。為了服務人數眾多的與會貴賓及聽眾,諸如相關的名牌、會議資料、個別特殊需求、用餐、住宿,以及場內的佈置、冷氣、音響,場外的歇息空間等事項,主辦單位都竭盡心力,一一準備的十分精緻周全,即便是講台上的一杯茶,人數與時間,都有精準的流程,以提供每一場次、每一位與會者新鮮的熱茶,足見用心之一斑。

  而時序已入暑,議程期間,雖然會場內的溫度十分舒適,但是仍有許多志工們,揮汗如雨的堅守於其岡位上,譬如受限於場地,需置於室外的報到處,工作人員必須全程在室外高溫下留守,為隨時前來的貴賓,完成報到手續,並引領其前往參與場次。再如大寮的志工們,更須在高溫的廚房中,為參與者鋪排茶點、便當,料理豐盛的晚宴。此外還有無時無刻不將廁所整理乾淨的環保組志工,會前會後綁著護腰,佈置整理場地的場地組志工,凡此種種,都足以為大乘菩薩無我精神最好的展現。

  一場過程圓滿、成果豐碩的大型學術會議,其背後必然有不為人知的辛苦點滴,以及眾多默默奉獻的無名身影。在宗教研究者與宗教實踐者的會遇中,成就了本次盛會,除了學術上的成果,相信在每一位與會者心中,應該都留下了一分屬於宗教的,特殊的感動與情懷吧!最後,似可以藉著會中葉海煙教授所引唐君毅先生的一段話:「在那遙遠的地方,一切的虔誠,終將會遇。」為本次學術會議,寫下最好的結語。

(更多精彩照片請見台灣宗教學會網站

請輸入E-Mail

若內文有亂碼出現,請至: http://www.hongshi.org.tw/hongshi pic3/225.htm 閱讀正確版

佛教弘誓學院 桃園縣觀音鄉大同村11121-5號 Tel03-4987325 Fax03-4986123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