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通往彌陀淨土的路徑與方法

——2022年慈善寺佛七開示(二)

 

主講│性廣法師  筆錄│陳俊銘  修潤│釋耀行

 

四、九品往生的因緣條件

  心的特性在收集外界種種的資訊,這資訊是身心造作的元素。我們反覆的造作養成慣性,我們活在慣性之中,也依慣性在輪迴。佛陀說出世間的正見分二部分:第一是基本的原理與元素。第二是元素組合起來要如何運作與其彼此的關係,這是因緣法。以有情眾生而言,有色法、名法。淨土是物質,物質即色法,色法於娑婆有清淨與不清淨,我們希望由不清淨趣向清淨,所以求生淨土,這概念並沒有離開心所依住的所緣。心法是心與心的作用,即心、心所。我們求生淨土,能求的是心,所求的是希望的淨土,能修行的是心,心有心王、心所,所以念佛法門沒有離開色、心法的組合。
  我們是六根色身與心組合的一合相。色身是物質,由四大、前五根組成的一合相,它佔有空間、有質礙;心也是一合相,心是精神的作用,概分為心與心所,心有善念與惡念。念佛可以將善念相應的作用增強,把跟雜染散亂相應的心所降伏。佛七就是要訓練尋、伺、喜、樂、一境性的禪支而增上三昧力,也讓五蓋凋零不作用,這樣反覆操作而不與貪瞋癡相應。色法是地水火風,淨土的色法跟娑婆是天差地別。我們見色法知道娑婆的環境雜亂無章,極樂就是淨色,見名法就發菩提心。佛法說觀智就是觀色法、名法的運作與相互關係,見到法的實相。
  我們以盆花和心的構造來做比喻,它們都是一合相,盆花有各種花草組成,如果要把盆花摘成單一的純色,就要除去雜草與不要的花色,種植所要的顏色種子。心非常雜染,心念有清淨、不清淨,因為有清淨的成分我們才會來念佛修善,有不清淨的念頭我們才會貪取、發怒,所以說心非常雜染。我們想讓心清淨,就好像把未曾整理的盆花,得除雜草、枯萎壞色花,種植淨色花,念佛可以弱化雜染的心,強化清淨的心。所以念佛要天天念,不放逸每一個心念,想要保持一盆淨色花,要時時去觀照它。
  如來說法會放光,從色法的元素地水火風而言它有熱能,從散發的能量而言,它會有光,光會反射,所以如來說法會放光。我們的心念也是能量,只是它很散亂,而念佛訓練我們的心要專注,專注就有強大的能量,所以念佛能見光明相,這光明是佛的加被與自己專注的清淨心。光明即智慧,我們要為生命安排光明的前程,佛七共修只是加工用行,重點是遠離三毒的生活與念佛的信願行。
  以因緣法,我做了什麼就得什麼功德果報。念佛在累積功德,用功程度不同的修行就招感相對的果報,《觀經》將念佛往生功德分為三類九品。
  上品上生:要發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在行為上要慈心不殺是基本的,當你念佛的時候,自然不會惡口、欺人等,當下三業清淨。再來要讀大乘經典,共同必修學科要懂,要思維法義,觀念要明白,具備大乘知見。修六念,六念的功德要從三寶生起,從布施、持戒來圓滿。能夠成就這三種發心、三種功德的人,一至七日就可以往生淨土,一至七日雖是數量,也蘊涵殊勝的品質。從往生的瑞相看,諸佛菩薩來相迎,剎那就到極樂,聞法悟無生,又歷事十方諸佛,受諸佛肯定,回到本國,得無量法門的嫻熟圓滿。
  上品中生:不是說不用讀經,是說智慧還沒深入,對於深奧的經典不用有心理負擔,但對於真實義不驚不怖,深信因果不謗大乘。
  上品下生:發菩提心來念佛,信因果,不謗大乘的人就能發願往生。
  中品上生:這裡說「無眾過患」,我的身業、口業可以盡力行止,但意念的清淨很難在沒有三昧力的扶持之下,能夠長時間維持的。所以不要認為八戒齋只是一日一夜,表相上持起來容易,但內心的不染是不簡單的,這要不斷戒相,沒有放逸心、懈怠心、猶豫心。中品都跟清淨解脫慧的聲聞有關,但法法都沒有離開五乘功德的基礎,在修清淨的解脫道之後,還要發大乘菩提心,順向淨土。
  中品中生:這裡的迴向可以知道,不是只有念佛的功德可以迴向淨土,任何的行持或善功德都可以。
  中品下生:條件更寬鬆了,不用受八戒,但曾經聽聞佛法,孝順仁慈。
  下品上生:作惡業的眾生,但不謗大乘,臨終有善知識為他說大乘經首題名,合十稱名得除千劫重罪。雖然說當下的念佛可以除罪,但那些惡業不是存不存在的問題,是因為當下的心是善念,它跟惡不相應,所以惡業沒有生起的力量,只是如果下一念是惡,那惡業的力量就來了。
  下品中生:犯戒而不懺悔的人,本來應墮地獄,但臨終遇善知識來說法。下品上生沒有佛法的經驗,進修後能得初地,而下品中生曾經親近三寶而犯戒,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因此沒有得果位,需要更用功。
  下品下生:更壞的眾生,臨終遇善知識勸說心存善念,十念往生。
  發大菩提心,願行菩薩道,聽大乘法不驚的人方具上品福德。中品與清淨解脫的聲聞道有關,修學四聖諦、三解脫門,所以淨土以清淨為基礎,不一定是菩薩的專利。下品接引凡夫乃至惡人,是不得已的救濟。即使十惡不赦的人。臨終得善知識的救濟,這不是說作惡不會報應,否則謗無因果了,是說懺悔,如來會因為懺悔的善念而救拔,如果因為病痛而無力懺悔,那就十念稱佛,讓心免於恐懼。回歸到佛法的本意,我們要斷煩惱就用智慧來觀照苦的根源在貪執,而快樂可以自己製造,所以我們要有志願也仰仗佛力,這樣自力又他力,雙重保障,圓滿光明快樂的生命。
  念佛法門寬大無比,《觀經》說三根普被,從上根睿智的人到業障深重的惡人,都可以因佛號得到利益。雖然高品位的境界我未能至,但嚮往之,一樣要在人間扎扎實實的把功課做好,縱使我的根性不利,高品位所應具備的功德一樣要學習。而下品位你可以看到佛法的慈悲,極樂容得下罪惡之人,但你不可心存放逸而僥倖,十念往生是不得已的救濟,你不能肯定你臨終有善因緣,所以還是老實念佛來得穩當,累積資糧,往生高品位開啟菩提之道,速去速回度眾生。雖然阿彌陀佛慈悲度化一切眾生,但極樂是意生身,所以往生是需要發願的,沒發願就沒有意想,沒有意想就去不得。
  九品往生提到的時間相,不是佛陀有分別心,因為眾生根性的不同,所以對應往生所得的功德,它的時間有差別性,但將來所證的是佛佛道同。所以,低品位的人要以上品上生作為修學的目標。上品就像學校的資優班,馬上可以畢業;中品是普通班,還要努力往上修;下品是特教班,慢慢教育。既然眾生難調伏,在娑婆動態能量場的人間,特教班的學生會被歧視,但阿彌陀佛不捨所有的眾生,只是下品的眾生,其不好的能量與法性需要時間來代謝、醞釀、進化,所以很久才會蓮花開。所有的善是功不唐捐,所有的惡就莫要僥倖,只要因緣成熟它必結果,只是我們不讓惡種子有機會生起。這裡說的時間劫很長,但時空是有為造作的,是眾生心理的幻想,憶想是不相應法,因此時間劫不重要,關鍵是我們能往生才好。

五、死不可怕,滅不足惜

  佛法最珍貴的功德在不共世間的出世解脫涅槃道,讓眾生執著的心放下來,追逐的心停下來,轉凡夫性為聖者性,所以我們到極樂不是去享福。阿彌陀佛的化緣圓滿以後,一樣會入大般涅槃而不在時空了。空間是因為色法的佔有,時間是佔有空間的運作而產生過去、現在、未來,因此時空在佛法而言是心所生的不相應法,它在心念運作的當下佔有空間、產生時間,它隨著心念的運作而具體,它過去、現在、未來又跟時間不相應。
  這裡問題來了,我們看不到自己執著追逐的心,我們不但看不到自己在其中產生時間認知的心理狀態,甚至色法的四大基本元素也看不到。當今科學研究說物質是以能量或奈米微粒出現,可是眾生還是我執,還是沒有能力用定力、覺觀力去看心念的組成運作。因為心的運作而在空間產生時間相,聖者觀照到它的實相叫做見法,凡夫不能見法,只是幻想。所以我們要讓自己快樂,都用錯誤的觀念與方法,這方法又帶來痛苦煩惱。
  佛法最珍貴的功德是寂滅的涅槃道,讓心在寂靜中能見法,是入三昧力、禪定力的運作而以智慧的觀照來見法,見色法、名法、緣起法,看到心念的運作而不執著一切法,順向涅槃法,這是修道的原理。運用到念佛法門,往生到極樂,極樂的硬體設備好,師資好,我們要斷煩惱得解脫一定要有智慧,所以佛放光護持眾生得智慧,在佛菩薩的悉心調教下,我們可以修得涅槃。《觀經》說能夠往生的條件與如來所要接引的眾生,從這裡我們看到佛陀的廣大願力與慈悲,重點是我們自己要努力往生高品位。
  死不可怕,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所有的法都在生滅當中,打佛七有灑淨就有圓滿迴向,要怎樣不讓它結束?沒有開始就沒有結束。佛法說有生就有死,怕死就是無明顛倒,死不值得怕,可怕的是生,如果我們怕死,就要探討死的原因。阿彌陀佛無量壽,可是度化圓滿以後會入大般涅槃由觀音補位,我們不會說阿彌陀佛死了,講生講死是我們執著抓取的慣性,於是產生一個事件的狀態出來,只要我們有所造作,一定牽扯到我要用材料、使力氣、花時間來完成,最後這個造作會滅去,無情的器世間叫做生住異滅,有情的心識感知叫生住異滅,這是法則。
  所以死不可怕,滅不足惜。我們要解決死的問題,它的根源在生,我們說往生,往生一樣是生,沒有離開生滅的本質,有生必有死。如果要處理這個問題,我們說我討厭肚子餓,因為我早上吃飯現在又餓了,那不要吃飯就不會餓,實在似是而非。不是說世間會趨於滅,所以我對於生活就不用努力,可是我努力到底在努力什麼?以精神的最高層次來講,如果你死於恐懼,那佛陀的慈悲讓人沒有恐懼來面對死亡。如果心懷恐懼瞋恨而死的話,會很麻煩的,因為緊緊抓住痛苦的心會讓我們感招到不好的地方,反之則趣向光明,世間所有善法的努力非常有意義,因此佛子決不可退出人間,對於自己與眾生的生命意義,我們要有所作為。
  佛法重視現量,也就是真實的經驗體證,所謂禪定乃至涅槃都可以印證的。上面說生必定導向死,可是眾生顛倒貪生怕死,我不想死就要從死的原因解決,不生就不死,如果能夠死而不生,那死才要慶祝,可是我卻慶祝生日。如果一定會生,那我要生到何處?這樣往生的意義就出來了,當然要生到更好的地方,那淨土好不好?這點就不是我的現量經驗所能知了。怎麼辦?那就以基本理論來比量推理,與其把心念放在會讓自己煩惱的對象上,不如放在清淨的佛號上,一念有一念的功德,這個說法你信比不信來得好。
  你可以不信佛法,但是佛法主軸在講因果,同一件車禍,有人慘死有人毫髮無傷,都是有原因的。佛陀順逆觀因果找出因果的序列,從其中看到善一定跟善因有必然的連結,它由很多條件來組合的,絕非單一因素即可成立之。我們要思維如何得到好的結果,五乘共法要集人天之善,長壽有長壽法,富貴有富貴法,我們就著手去累積,佛法說死不可怕,麻煩的是生,生到淨土還是地獄,就自己去印證,我們可以修禪定、天眼通,去看過去、見未來。三類九品只是中繼站,花開見佛悟無生,我們怕死就悟無生,不生不滅。至於娑婆,我們不是怕死而逃生,我們往生淨土去去就來。

六、佛號淨心,降伏惡慣性

  念佛強調往生。何時往生?如果現生證到涅槃,那在這一期生命結束後就沒有來去的問題。釋迦牟尼佛三十九歲就證道,沒有煩惱就沒有輪迴的力量,這時候是有餘依涅槃,色身還在,但心念已斷除造業感果的力量。無餘依涅槃是證法而色身同時滅去。我們二者皆不是,我們有煩惱,會造業,所以一定會往生、輪迴。問題是往哪裡生?我們都想往更好、更長壽、更光明、更清淨的地方生,這都是跟不圓滿的娑婆所做的比較。
  往生不是佛門的專利。阿彌陀佛無量壽、無量光的境界是修淨土者的期望,所有人都想到更好的地方,依此前提,我們每念一句佛,每一個善念都在累積力量,力量有向上、向下,物理學說重力加速度,車輛載運越重下坡速度就越快,反之,上坡就越輕鬆;同樣的道理,我們貪心抓取越多造業就越重,放下越多造業就輕。我們念佛心不貪取得輕安,將來上升好的地方。色法占空間、有質礙,色法的移動需要時間,心法則不然,心無質礙超越時空,所以修行從心下手,如果我們貪念深重,一直累積所擁有的「我的」,心就牽掛牽絆,我們要下墮就很快,提婆達多下地獄的例子應讓我們警惕。
  我們要上升善界,那麼對於擁有的慾望,從心到身到實際要越少越好,極樂的環境好,我們到那裡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我們貪取執著,死時捨不得離開,又不能不走,那是怎樣的情境?我們是自己在障礙自己,所以即使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有它是「我的」的念頭,觀念上要存在我只是暫時使用它而已,心存感恩無事一身輕,往生才能輕鬆走。導師說:「縱然做善事,做到那裡,那裡就是完成,不要瞻前顧後。」菩薩利益眾生也是來來去去的無執著,佛陀度化也會入大般涅槃,菩薩變異生死即生即滅,事情告一段落就放下,一切是因緣。我們念佛要學習這樣的智慧,生活中有沒有佛七,心都跟清淨法來相應,才是真正累積往生淨土的智慧。
  云何安住心來改變慣性?理論上如果你是宿命論者,那麼你的人生早就設定好了,既然天已注定,那你何必努力,何必自我負責。如果你有正知見,認為心可以掌握,所作所為要自己承擔。哲學所謂自由意識,我所作所為的主權在自己。佛法說人心雜念,有善念與惡念,我可以選擇善而向上提升,也能選擇惡而向下沉淪。
  學佛學正知見,但生活中我們有慣性,有很多事會不如我預期,就連自己的身體都不聽自己的話。我們要思考我的心如何應對這些?心如何安住?念佛人碰到情境因緣就提起佛號,把情緒放下,《阿含經》比喻外面的逆境讓我中第一支箭,如果我因此內心生起煩惱則中第二支箭,多聞聖弟子中一箭,不中二箭。同理,我們中一箭,但把心繫在佛號的清淨中來降伏惡念,事情發生了,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任何境界都生生滅滅,沒有恆常不變的事情,但不與貪瞋相應養成惡習慣性,有時候事情過去了我還在生氣,豈不愚癡?
  我們常把自己生氣的原因怪罪於別人的錯誤,佛法說起瞋心在自己。聽經聞法是聽理論,可是我們有很多不好的觀念與慣性,自己要培養心力與行動去銷融它,經典把煩惱形容成垢、結,抽油煙機用久沒清洗會積垢難洗,個人的惡習也是日積月累薰習的結果,理論上知道要自我負責,但現實上是受了慣性所驅策的愚癡眾生,知道卻做不到。經典說要改變惡習性,就要親近善知識聽經聞法如理思維。如果認為我錯了都是別人害的,這叫邪知見,念佛要擇正法,但自己的慣性積垢深厚,因此祖師說要刮垢磨光。我們因為業風吹動才出生在這環境,生活中又被慣性牽動,都是負面能量在掌控自己,念佛得三昧力,累積強大的清淨心來扭轉慣性。
  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正報、依報都是異熟果,自己過去栽種的種子,現在成熟了就自己吃,一切都是自己過去無知所造的業而雜揉出來的果實。念佛有殊勝功德,讓我們安住在佛號的清淨氛圍中,歡喜做,甘願受。我們會懷疑自己都念佛了卻沒有感應,問題是我們無始以來養成固執的慣性,豈是幾句佛號就可以買單,那不合因果律。我們只管一句句念下去,無論環境怎樣都不生負面情緒,更有甚者,我們懺悔,這樣障礙會是增上緣,重在自己如何用智慧處理了。在因果律自作自受,隨緣銷舊業更不造新殃,過去無明所做導致現在諸事不順,我們懺悔,也感恩今生逢佛法學智慧。如果果報又現前,以佛號引導自己該怎麼辦就怎麼辦,果報生了總會過去,可是我們用負面情緒相應,那就又再種下以後的惡因,這樣反覆操作,豈不永遠在業果中輪迴?所以我們以佛號的清淨來安住心態、降伏惡慣性。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