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海會雲來集

──第十五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側記

釋傳法、鄭靜明


以「人間佛教的跨宗派視野」為主題之第十五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海峽兩岸研討會,於5月27、28日假本院隆重登場。本次會議由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宗教與文化學系、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兩天的議程發表了三本新書、30篇論文、七篇引言,海峽兩岸共計342人共襄盛會,漪歟盛哉!

  27日上午九時,於無諍講堂舉行開幕典禮,大會主席昭慧法師致詞提到,去年10月,大陸一些漢傳佛教人士於江蘇無錫惠山寺,舉行了一場號稱探討印順思想的論壇,卻以「仇印」、「批印」為主軸,展開對印順導師的鬥爭。所幸,一些兩岸學者、佛弟子站出來反擊,強而有力的論述觀點,令人刮目相看。隨後,《弘誓》雙月刊出了「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批印』風潮」專輯,讓批印的囂張氣焰大減。因此,在這情況下舉辦本次研討會,有其特殊的意義,也備感殊勝。

  接著司儀介紹蒞臨大會的貴賓,隨即請大行寺住持傳燈長老、印度龍術學院創辦人暨院長世友居士(Mr. Lokamitra)、玄奘大學社科院朱美珍院長、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龔雋教授致詞。開幕典禮圓滿。

《浩蕩赴前程:昭慧法師訪談錄》新書發表

  團體合照、茶點交誼之後,接著舉行兩場新書發表會。第一場是國史館口述歷史《浩蕩赴前程:昭慧法師訪談錄》,昭慧法師與兩位訪談人卓遵宏、侯坤宏兩位纂修(已退休),憶述本書歷經十年方才出版的過程與心情;三位與談人葉海煙教授、游祥洲教授、資深媒體人老包(詹錫奎)先生,則從不同面向描繪昭慧法師,在當代台灣佛教乃至國際佛教的歷史定位,以及所呈現的典範。

  前國史館纂修侯坤宏教授表示:

  今天坐在此處參與國史館口述歷史《浩蕩赴前程:昭慧法師訪談錄》的新書發表,內心非常感慨,因為本書前後經過十一年多,歷經了三任總統、四位國史館館長,如今終於出版了!

  為什麼要訪問昭慧法師?這與她在戰後台灣佛教發展過程,尤其是解嚴前後以降的經歷有關,法師除深入研究佛教經論、進行相關學術活動,還以僧人身分參與社會運動的突出貢獻有關。由於法師參與各種社會運動的傑出表現,被老包譽為「佛教界的魯迅」。

  昭慧法師記憶力佳,許多數十年前的往事,可以把細節講得很清楚。我們鼓勵法師毫無隱諱地盡量多談,等到文字稿整理出來,發現有許多地方需要斟酌修飾,或者怕會傷害到第三者而刪除。今天呈現在各位讀者面前的,是法師覺得可以公開的部分。

  訪談內容,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了解昭慧法師:一、作為宗教師的昭慧法師,二、作為佛教學者的釋昭慧教授,三、作為社會運動者昭慧法師。而這三者有一中心思想貫穿,就是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這兩本書對於我們了解弘誓學院、了解當代台灣佛教的發展,給予我們很好的思考與線索,鄭重推薦給大家!

  接著昭慧法師發言,敘述本書之所以拖延十年的過程:

  本書的編輯工作花了多年時間,因為個人在法務、公務、社運、學術、教育等諸領域,腳步從未停歇。後來又在玄奘大學擔任行政主管,面對這些年的「高教寒冬」,大學運作十分不易,實不忍轉身脫逃。這使得本書的潤稿工作拖拖沓沓,完書似乎遙遙無期。也因此,待到去年五月間,為了專心趕潤書稿,我八月卸任「社科院院長」一職,省卻了大約三分之二的公務時間,潤稿工作也就明顯推快進度。

  由於口語聽打與書寫文字在風格上有很大的落差,必須讓文字更為精準,讀來更加流暢。聽打稿要轉化為書寫稿,往往比自己獨力完成論文,還要來得困難。即使耀行、傳法法師已經初步潤稿,到了我手裡,往往還是得大幅修改。前前後後做了五次的修訂工程。第五修的重點已不在文句修潤,而是審視有哪些可以刪減的內容,予以斟酌刪減。

  原來,在訪談過程中,我是有問必答,而且「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但我絕不希望運用口述歷史的發言權,大談「個人恩怨」。因此,除非涉及理念的論述而無法省卻情節(例如我的剃度師父及初出家的生活),否則本書絕口不提自己曾經受到誰的明槍暗箭之類的情節,我認為沒有必要掌握話語權來趁機報復,否則這本書的層次就拉低了。

  接著是成功大學中文系主任葉海煙教授發言:

  非常榮幸可以為師父的這本「前傳」擔任與談。這本書比小說更精彩!不只書精彩,師父的一生都非常精采!不但是奇人,而且是超人,十八般武藝樣樣全,樣樣精。看了這本書,我用六個關鍵字來形容師父這大半生——「真善美,智仁勇」,追求真、善、美,具足大智、大仁、大勇。看到師父歷經苦難,展開理想的追求與實踐,在社會場域不斷探索真相,能與師父為友非常光榮。師父嫉惡如仇,從善如流,佛教倫理學三部著述具有學術上的經典地位。師父追求完美,可以用這幾個字來形容:「嚴正而高明,敦厚又溫柔,寬謙而厚重,清秀而亮麗」,清是純潔,秀外慧中,亮是走向光明所在,麗是精采外現。最後用明代于謙〈詠石灰〉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讚歎師父!

  世界佛教大學執行理事游祥洲教授分享:

  二十一世紀是典範轉移的時代,昭慧法師在此典範轉移的時代中,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周遭帶領的人。法師的個性富有俠情、濟弱扶傾,是這個時代所欠缺的重要精神。法師還有另一個重要角色,借用藍吉富老師的話,法師的個性具有太虛大師的個性,在佛教被社會批評欺壓的時候,法師隨時撰文回應,以維護佛教,敢衝敢講。法師的思想與行動,不但在台灣,在國際佛教也有典範作用,其影響力不容小覷。

  《新台灣新聞周刊》發行人老包(詹錫奎)則說道:

  昭慧法師是一位行動思想家,時代齒輪的推動者,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角色。我是1988年思凡事件認識昭慧法師的,當時一些藝術作家利用媒體壟斷,指控法師迫害藝術、妨害創作自由,我覺得很不公平,撰文聲援法師。當時是典範轉移的關鍵時代,法師做的社會運動,勇敢推動時代的齒輪,我看她只一個人,很不忍,也在後面幫了點忙。後來觀音像事件,我原本立場中立,但有一天昭慧法師撂下狠話「要絕食」,當時台北市長黃大洲辦公室主任是我一位好友的妹妹,我就請她代傳話「昭慧法師是說真的,台北市不要又鬧出國際新聞;之前才有鄭南榕自焚事件,別又來一樁。」隔兩天觀音像事件就解決了。當然不一定是這原因,但我有在背後偷偷忙了小忙。

  我也很感恩昭慧法師,帶我去拜見印順導師。導師鄉音很重,我聽不太懂,請導師「簡單說什麼是佛法」,導師回說「你說的就是了」,我當下立刻就懂了,就是「簡單」,佛法就是「把人間複雜的事物回歸到單純」。這句話讓我一輩子受用無窮。後來我寫的一本書取名《單純就是美》,也是受到導師這句話的影響。

  諸位發表人、與談人的發言皆相當精彩,本場新書發表會圓滿結束。

《佛教養生學》新書發表

  第二場是性廣法師發表新書《佛教養生學》,主持人北京人民大學宣方教授先發言:

  本書的優點是:深入淺出。淺出方面,簡單易行、沒有傷害;零起點、普遍可行,任何人都可以做;通俗易懂,不需深入學理即可理解;是信行人與法行人皆可接受的法門。原理很透徹,化繁為簡,在眾多的健身法門中,取其共通的內功心法。

  深入方面,原理深入,以佛法四大運行的原理為根據,能達到的效果也是非常深入的,不僅對治色身疾病,還能進一步對治內心的煩惱,開發智慧、了知四大和合的色身是如何緣起無我的。總之,因為原理透徹,而能達到深入的效果。

  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人間佛教行菩薩道的另一種典範,體現出性廣法師很深廣的悲願:如何讓世間的微妙善法,善巧統攝到佛法中,成為人人可行的法門。

  印順導師曾批評中國佛教,理論上至圓、方法上至簡、修證上至頓。我覺得性廣法師的這套方法,不正也是理論上至圓、方法上至簡、修證上至頓?最後,讚歎這套佛教養生操,是調身操、是調心操、是入禪操、是發慧操,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宣方教授精彩的介紹與幽默的總評,博得全場笑聲與熱烈掌聲。接著作者性廣法師發言:

  在禪修教學的過程中,我時常思考,要如何讓初學者克服腿痛的障礙而歡喜禪修。在多方體驗與觀察中發現:「身體健康」是禪修的基礎。加上當今社會高齡化、老化、疾病等種種問題,因此我思以從佛法的角度,探討「身體健康」的要領與方法。因此我創發此套養生法的因緣,來自眾生實際的病苦。

  而且,既然我是佛弟子,我能不能以佛法的原理來講身體健康?

  再者,人間佛教禪法如何實踐?對應於原始佛教的四念處,身念處—禪法要讓人身體健康,受念處—要讓人快樂,心念處—要讓人專注,法念處—要讓人得智慧。人間佛教禪法的實踐,應該要有這些效果。

  經實證,這套鬆肩抬胯功法,可以治很多病,簡單易行、效果奇佳,對身心有很大幫助。可以做為很好的預防醫學。但是有三大致命傷:自己做、天天做、太單調。

  總之,這套功法的施設與完成,有佛法的指導原則,有因應時代需求的特殊設計,依於當代人的姿勢弱點,進行強而有效的對治。

  接著請宣方教授當場示範鬆肩抬胯,並做最後總回應,本場於焉落幕。

《法救思想探微》新書發表

  28日上午第一場,悟殷法師發表新書《法救思想探微》,由法鼓文理學院研修處處長蔡伯郎教授主持並作回應。

  法救是說一切有部的四大論師之一,是說一切有部的前賢,但他是以通俗弘法見長的譬喻師。悟殷法師表示,她在研讀《大毘婆沙論》時,不免關心:那些立論嚴密且長於評破諸方的婆沙師,在面對自宗前賢法救的學說思想時,態度如何?迦濕彌羅學院派的論師,面對犍陀羅通俗教化的譬喻師,會激起什麼火花?這樣的問題意識,使得她開始將《大毘婆沙論》中有關法救思想的陳述與分析,逐一爬梳出來。從法救對法、煩惱與業果、修道論及其他等四個面向的釋義,以及毘婆沙師對他的評述,考察二者思想的異同,以探索毘婆沙師對法救思想的融攝與拒斥,俾能令吾人一窺法救思想的完整風貌。

  悟殷法師發現:論主對法救論義,最嚴重的質疑在於:「若無法處所攝色者,無表戒等不應有故!」探查其原因,原來這不單是戒體的問題而已,更關乎有情業果相續、生命緣起的問題,也是譬喻師與毘婆沙師分道揚鑣的關鍵。而這樣的發現,其實得益於印順導師的部派研究成果。導師指出:部派佛教有兩大思想脈絡:依蘊立我與依心立我。她順著這兩大思想脈絡發展的自然趨勢,去看法救與毘婆沙師思想的異同,而能在紛繁論義中釐清異說,掌握該諸異說最根本的癥結點。

論文發表會

  在兩天的議程當中,舉行十個場次、共30篇的論文發表(國內16篇、海外14篇),來自兩岸三地的傑出學者與來賓,發表精彩論文,進行熱烈的學術探討。

  例如,劉宇光教授發表〈「佛教大國」是風動還是幡動?──佛教公共外交的印度案例〉,探討印度在過去十五年間為何及如何由一個對宗教(尤其佛教)公共外交毫無興趣與概念的國家,變成今天悉力投身內中作熱心經營的南亞,討論將印度放在與南亞數國的地緣政治關係中作考慮,同時亦會把南亞評論界的觀點納入分析。佛教的被捲進中、印兩國政權的文化符號爭奪戰遊戲中,這對佛教而言福兮禍兮,劉宇光教授對佛教大德提出沉重的忠告。

  江南大學宗教社會學研究所鄧子美教授發表〈百年人間佛教之重要教訓〉,回顧百年人間佛教歷程,從來批評、謾駡、攻擊不絕;引發有些人不滿的原因複雜,最主要的有兩條:一如太虛所說佛教的革新有損他們的「名位」,二如印順所說出於思想分歧。根據不同原因,應取不同對待的態度。

  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龔雋教授發表〈太虛的世界佛教運動與文明論述:以1920年代為中心〉,立足於思想史的視野與方法,對太虛在1920年代的世界佛教運動及其文明論述進行詳密的討論與分析。

  前國史館纂修侯坤宏教授發表〈中國大陸2016年「批印事件」評議〉,本文嘗試從近代中國佛教發展史,以及由1949年以來台海兩岸佛教交流史的角度來觀察,全文分別由:會議參與者「批印」觀點舉隅、周貴華鼓吹的「義學研究」和「完整佛教」、對「批印」派及彼等論點之分析與批評、閩南佛學院在此次「批印事件」中的角色等方面進行分析,文末復就:這是一場經過精心設計的「批印大會」、其實印順法師從來就不缺少批評者、「印順思想」與中國大陸未來如何發展問題、對周貴華等人「批印」之檢討、對周貴華等人「後續動作」之觀察等問題進行梳理,希望透過上述分析,可以說明此次中國大陸佛教「批印事件」之歷史意義。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林建德教授發表〈佛教「感恩觀」初探──從印順法師觀點解讀起〉,試著就佛教的立場,來探討感恩的概念,而以印順法師觀點作為解讀的起點。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劉嘉誠教授發表〈印順法師對初期大乘般若法門的見解〉,歸納印順法師對初期大乘般若法門的見解,主要以《般若經》的性空與假名為其論述要旨。

  論文主題涵蓋及於印順學專題、人間佛教與中國佛教、宗教理論與宗教儀式、跨宗教議題等,見地卓越而內容豐富。參與討論的學者專家濟濟一堂,論辯之間不時冒出智慧的火花。

「人間佛教的回顧與前瞻」綜合座談

  最後一場「人間佛教的回顧與前瞻」綜合座談會,子題有二:

  子題一:「開宗立派」與「超宗越派」──人間佛教的多元開展

  子題二:人間佛教,「定於一尊」抑或「多元發展」?

由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林朝成教授主持,引言人包括:昭慧法師、侯坤宏教授、游祥洲教授、宣方教授、劉宇光教授、姚彬彬教授授與世友(Dhammachari Lokamitra)先生。

昭慧法師法師引言

  中國佛教歷代各宗派開山祖師本不必然有「開宗立派」之心,然其解行自成一體,故為後人追溯為宗派初祖。今台灣三大教團開山者皆自立宗派,於是引發許多爭議。此議題我沒有在正式場合做過任何公開回應,在此我們可以討論「人間佛教」是否有「開宗立派」的必然趨勢?「開宗立派」是否有其倫理或傳承上的問題?從太虛大師到印順導師,他們師生都曾公開宣稱「不做一宗一派的徒裔」,這樣的立場有什麼利弊得失?

  首先「多元發展」本來就是任何宗教推動的常態,《雜阿含經》云:「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等同於儒家「物以類聚」、「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論點,原本法爾如是無須訝異的,然無論是基於見地、修行還是制度創新的理由,開宗立派都意味著在整體佛教中進行「分流」。它可為團體帶來某種程度的秩序調整,也帶來豐富、多樣的文化風貌,並為團體間開啟彼此「君子之爭」的腦力激盪。然一旦開宗立派,宗派兒孫就難免容易陷入「入主出奴」捍衛宗派見地的迷思,更有甚者則「黨同伐異」,因此在修行上不易突破盲點,擺脫包袱。

  台灣慈濟、佛光、法鼓三大教團的開山祖師,都是擁有高度領袖魅力的大德,然「至德難為繼」,權位可以轉移,聲望卻不能,於是基於「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理想,他們以「宗派」旗幟來凝聚信眾,確實可以增強信眾的向心力與目標感,並減少權位轉移所產生的強大衝擊。除此,開宗立派基本上只是在法名、字號的脈絡上留下痕跡,可說並未有其他任何實質作用。以「宗派必須由後人溯及既往,當事人不可自行開宗立派」為責難與反對的理由,實在沒有什麼必然而堅強的倫理罪名可成立。

  太虛大師倡議「八宗共融」,印順導師強調「學派辨異」,兩位大德均超宗越派,不做一宗一派的徒裔,然則「不做一宗一派的徒裔」,並不表示要「與宗派為敵」,他們反倒可以較為客觀而明理地,看到各個宗派學說的長處,當然也就不會因宗派包袱,而不敢面對學說盲點。然世事「凡有利者,弊亦隨之」。「超宗越派」固然有其效益,自亦有其局限。本次中國大陸佛教界所展開的,排山倒海的「批印鬥爭」,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即是運用了宗派意識結成一丘之貉,入主出奴,黨同伐異的結果。

侯坤宏教授引言

  侯坤宏教授首先幽默地指出坐在台上的自己是昭慧法師的考生,分到人間佛教是「定於一尊」抑或「多元發展」的考題,希望自己這次的表現可以六十分過關。

  人間佛教思想源自太虛大師,其後經印順法師闡發,成為當代佛教一股潮流,不管在臺灣,或在中國大陸,人間佛教是學術界及佛教界無法忽視的一個議題。侯教授認為:首先,具有現代意義的「人間佛教」源自太虛大師,從太虛大師到印順法師而成為一條脈絡,所以應該以「人間佛教」尤其是「印順學派」的看法為正宗,但侯教授認為「人間佛教」不可能「定於一尊」,所以呼籲大家應該正視人間佛教「多元發展」的現實。

劉宇光教授引言

  復旦大學劉宇光教授提出「人間佛教」的「人間」一語,其實有恢復(refresh)佛陀精神之意,是民國以降,由太虛大師始其端,印順法師乃至臺灣各佛教團體,由觀念到具體行事上繼往開來所提出與落實的理念,代表了漢傳佛教在面對現代世界的衝擊與洗禮後,力圖擺脫清代以來,佛教在漢地日趨頹敗的自我更革。除了更新之意,「人間」一語更有「繼承」的內涵,但我們不該只單純的訴諸歷史,將它鎖在一個定點上,只容一尊,人間佛教提倡合理的包融、開放、聆聽、理解,更在宗教踐行上主張自我省思與自我修復,它絕對不是「以一者否定另一者,或造成二者的分裂與對立」的法門,反之它其實是「以一者補充、豐富及修復另一者,相互完滿」,既要契理亦認真對待契機的菩薩道。是故較之於脫離現實的定於一尊,多元發展方更合乎「人間佛教」的基本精神,而人間佛教近年來在其他華人世界陸續復甦,甚至溢出單純的華人社會、東亞世界或漢傳佛教,而與其他佛教傳統的現代踐行相照面觀摩,亦非不可能,甚至早已默默發生。

世友(Dhammachari Lokamitra)先生引言

  世友先生提出印順導師與印度安貝卡先生在佛法知見上相似之處,首先他們均重視佛法應回歸根本佛教的思想,認為人間佛教是源自釋迦佛化世本懷,深信只有回歸原始佛教直接面對人間與生命的課題,才能真正對人產生幫助,讓人在當今現世發揮生命最大的價值、誠如「佛陀以人的身分在人間開悟成佛」正是他留給我們的最好示範。

  此外,印順導師在佛法的修行上強調「四眾的平等」,並沒有將「女性對佛法的實踐」放在次等的位置上,而是以「四無量心」為實踐菩薩道的基礎,所以「修行」不是出家人專屬的功課,不論出家在家其實都可以實踐。它無法離開「六波羅蜜」與「四弘誓願」而成就,必須在人間實踐,以上的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安貝卡博士在印度所推動的佛法自由、平等、博愛的本質是完全一致的。但在印度,佛法的復興是由社會最底層的賤民所發起,而在中國,人間佛教是經由太虛大師與印順法師的推動產生,這是兩者間相異之處。總結,推動人間佛教應注重修行與現實社會的結合,以人間為重心沒有宗派的分別,不教條而與社會現象相結合才能呈現出完整的佛法。

宣方教授引言

  中國人民大學宣方教授表示,在宗教界創新原來就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台灣佛教界的開宗立派在大陸造成情感上相當強烈的排斥,這可能是基於兩岸佛教界對「宗」理解的歧異所致。從學術界的角度來看人間佛教,它是漢傳佛教回應現在性趨勢的一種模式,但重視人間只是人間佛教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因為一般典型傳統佛教,比如對太虛大師持反對立場的印光大師,其實也是相當重視人間的,那人間佛教的特質究竟在哪?虛大師提出「依人乘趨於佛乘」的不共行果,認為人間佛教可以由傳統佛教四個目標的第一層「人生改善」,跳過第二層後世增勝、第三層生死解脫,而徑直對接第四層的「法界圓明」。

  宣教授反對侯教授將印順學派視為人間佛教正統的概念,認為定於一尊是「不應該,不必要,也不可能」的,宣教授主張人間佛教在虛大師時代只是一個偉大的創意,在教理上它並未完成論證,在此「人乘」與「佛乘」是打成兩截的,「人乘」其實並無法具體展現出佛法作為出世間法的不共特質。印順導師提出「具足大乘三心的人菩薩行觀念」才徹頭徹尾地銜接兩端而圓成人間佛教的教理,雖然在事項上菩薩行與人天乘的行誼是很難區分的,但每個人都可以檢視自己的發心是否三心具足,這是印順導師對人間佛教最卓越的貢獻,也是人間佛教任何一派均可以共通、共享的共則。最後宣教授回應世友先生的看法,認為太虛大師倡議的「八宗共融」並非只是為漢傳佛教尋求出路,他更想鑄造出一個迎接未來的世界性佛教,他的宏願其實是普世性的。

  針對當前大陸佛教界和學術界關於「人間佛教校準論」,宣教授提出「失實、失範、失德」的嚴厲譴責,認為批評者在「不能準確契理」的情況下,將人間佛教被錯解和打為兩截,走進只重人間,而忘失佛教根本和實質的誤區。宣教授呼籲有志於校準人間佛教主旋律音準的各方人士,不妨虛心聆聽前輩大德的綸音,從認識基礎的教理教義和教史開始,先精研當代佛教的音律,否則難免強作解人,所謂校準云云,只怕是「荒腔走板,南轅北轍」而不自知。

游祥洲教授引言

  游祥洲教授說:作為一位人間佛教的行者,第一件事就是要先承認自己是凡夫,此語博得現場與會大眾的慧心回響。人間佛教到底是應該開宗立派還是超越宗派?游教授認為佛法的發展因時因地而異,我們應鼓勵不同模式人間佛教的多元發展,並宏觀世界佛教未來十年可能共同面臨的全球性問題。此外游教授舉出:台灣弘誓學院雖小,在昭慧法師的領導下,卻是台灣少數具有影響全球性議題的佛教團體之一,二零一七年國際入世佛教協會(INEB)雙年會將於今年十一月於弘誓學院舉行,歡迎大家前來參加。

  游教授對印順導師思想的十二個重點如下:

  1.印老是當代建構「人間佛教」嚴密化理論思想體系者。

  2.印老突破漢傳佛教「《阿含》等同小乘」的思維,重新詮釋了《阿含》的「人間佛教」蘊涵。

  3.印老以「三乘共貫」來詮釋「龍樹學」的思維,可以提供佛教內外對話的最大平台。

  4.印老是佛教史上第一位把龍樹《中論》定位為「《阿含》通論」的佛教思想家。

  5.印老對十二因緣的詮釋,特重《雜阿含經》明相應觸,以此為「流轉」與「還滅」的關鍵。

  6.印老將大乘佛教思想清楚歸納為:「性空唯名」、「虛妄唯識」及「真常唯心」三系。

  7.印老建構《成佛之道》「五乘共法」、「三乘共法」與「大乘不共法」的三個主要次第。

  8.印老對於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研究,總結出印度佛教之滅亡跟密教之發達有所關連。

  9.印老指出「文殊法門」與中國禪宗的關係,將《維摩詰經》、《諸法無行經》納入文殊法門。

  10.印老本著佛教古義推動人間佛教,重視『法』與『律』的合一,應建立依律而住的僧團。

  11.印老將佛教未來的發展,清楚地定位為「青年的佛教」、「知識界的佛教」、「在家的佛教」。

  12.印老主張「四眾平等」,特別是男女平等。唯此佛教才能與「全球倫理」相互接軌。

  印老平生論述都基於還原佛法如實真義的立場,他近一世紀的研究成果,為佛教提供了接古開新的基礎。不但是佛教內部對話的思想語言介面,並創造「佛教全球化」的優勢,游教授主張對於印老著作中帶有爭議性的話題,應該透過理性的討論來求得更為如實的認知。

黃國清教授(姚彬彬教授代表)引言

  姚彬彬教授認為蔣勁松先生提出:中國近代佛教史上一場重要的路線鬥爭其實是別有用心,因為之前季羨林先生同名為「兩條路線的鬥爭」文章講的是提婆達多與釋迦牟尼的對立。姚教授爬梳出人間佛教其實早在太虛大師文章中就已提出,但虛大師是人間佛教發起者,印順導師是超越者。姚教授提出人間佛教的兩個思想重點即「佛在人間」與「人菩薩行」,並以黃教授的論點「近現代人間佛教非在否定傳統佛教,而是肯認傳統佛教的正法意涵,對其去蕪存菁,尋求恢復傳統佛教的活力。深入經藏的佛門大德們於此各盡已力,各呈所見,應予尊重,不宜固執傳統而妄加非毀。」

  黃國清教授提出的的七個看法:

  1.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佛法從來就是一種人間實踐取向的佛法

  2.稟承釋迦牟尼佛的核心教法,人間佛教在古今歷史上有多樣演示

  3.真正的人間佛教必須體系完整,具備淺深次第,可通過人間實踐趣向無上菩提

  4.人還處在上求佛道過程,人間佛教必然是多元呈現而非定於一尊

  5.人間佛教正法追求的是「聖性」,由人的身分實踐佛法而領悟佛教究竟真理,轉凡成聖

  6.人間佛教具有反思傳統佛教流弊而求復歸佛陀本懷的功用

  七位與談人的精闢論述,激盪出非常精采的思想激盪,台上、台下交流討論非常熱烈。

圓滿閉幕

  兩天的議程很快接近尾聲了,大會於晚間五時許圓滿閉幕。在閉幕典禮中,昭慧法師表示:

  感恩各位法師、學者、來賓的參與,本次會議以「跨宗派的視野」為主題,人間佛教以跨宗派的視野去檢核與反思。人間佛教永遠都是進行式,要下個定義或範疇並不需要,它比較像是溫和的佛教改革運動,永遠都要面對既有傳統慣性的反應,不斷地去做省思,也就是「契理又契機」。不斷反思與自我批判,解構之後再重構,以保持佛法的精純,這是一個沒有止境的過程。精純與包容之間如何平衡,是每個時代佛弟子的責任。所以,跨宗派視野不是和稀泥的態度,而是精準地看見差異性,從佛法的精神去貫穿它,從緣起中道的角度去平等地對話,既保持精純又加以貫攝。這是佛教的功課,也是各宗教的功課。

  接著請傳燈長老致詞,他感謝來參加發表的學者,準備很豐富的資料給我們學習。本次會議由兩岸共同圓滿,感謝昭慧法師帶領所有工作人員。印順導師雖然對禪宗、淨土宗有所批判,但他並沒有否定,只是就宗派中的某些思想提出討論。

  最後請性廣法師致詞:

  學佛要有大善知識,學院的大善知識是昭慧法師,她要求我們在工作中,將生命的力量發揮到極致。所以,人間佛教除了在殿堂中談高高的理想,我們個人也要實際找個工作,認真地投入。感恩昭慧法師的帶領,感謝常住同學與學生、志工,共同將每一次的會議辦完。每次活動過程中都要回問自己:我有沒有因做這個事情而降伏我的貪瞋癡、增長我的三善根,有沒有更潔淨、更歡喜。祝大家身心健康,六時吉祥。

  昭慧法師帶領大眾作總迴向,為期兩天的第十五屆印順學研討會,於晚間五時半畫下圓滿的句點。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