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德不孤,必有鄰

──2016年「利他主義與菩薩思想」國際學術會議側記

釋傳法、鄭靜明、吳文山、劉于禎

有朋自遠方來

    當代倫理哲學大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人性價值研究中心生物倫理學教授、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歷史哲學研究學院榮譽教授Prof. Peter Singer,常被形容為世界上仍然在世的哲學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位,他除了是動物倫理先驅之外,也是效益主義哲學泰斗,其所倡導的「有效利他主義」(Effective Altruism),以及開展出的有效利他主義社群,已不止於哲學論述的層次,更將人的道德義務延伸到遙遠的國度,透過網路形成一股力量龐大的社會運動。

  本次會議非常榮幸,邀請到這位當代大師前來,在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關懷生命協會及弘誓文教基金會共同籌畫下,於528日「利他主義與菩薩思想」國際學術會議——第十四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發表關於「有效利他主義」的專題演講。530日假台北張榮發基金會,再舉辦一場動物倫理議題的專題演講。 

  524日,Peter Singer教授、Katarzyna de Lazari-Radek教授分別自美國、波蘭搭機抵台。翌日清晨,昭慧法師率兩位嘉賓、張瓈文教授、李雁智、余瓊招及Andy一行人,驅車赴南投深山中之禪林,進行「哲學與宗教對話」之對談。27日下山,合歡山攬勝之後,北返玄奘大學,入住雲來會館,晚上於茶禪真味舉行學者洗塵宴。(詳情請見〈「哲學與宗教對話」之新書對談規劃〉,本期本刊頁3032 

 

  翌日起連續兩天,國際學術會議假玄奘大學隆重登場,大會安排了一場精采的專題演說,十個場次、共二十九篇的論文發表會,以及兩場綜合座談會,首日探討利他主義與菩薩思想,次日探討印順學與人間佛教。來自美國、澳洲、日本、泰國、波蘭與兩岸三地的傑出學者發表論文,共約三百五十人共襄盛會,大眾熱烈提問、參與討論,所激盪出的迴響相當精采!

開幕典禮 

       28日上午八時半,開幕典禮假玄奘大學圖資大樓慈雲廳舉行。大會主席昭慧法師致詞說明,是次會議邀請Singer教授演講的因緣: 

  兩年前動物權國際會議邀請教授來台,我贈予他《你信什麼?——基督教與佛教的生命對話》一書,內容是我和古倫神父的宗教對話,二人各自表述彼此的信仰核心。沒想到這本書引發了Singer教授的好奇心,寫信提議與我合寫一本佛學和哲學對話的書。這段湊巧的機緣,也促成了再度邀請教授來台,並形成了會議主題──利他主義與菩薩精神。 

  印順導師思想研討會已連續舉辦十四屆,人間佛教是台灣佛教的主流,譬如慈濟、佛光山以及法鼓山等等都是菩薩行的典型運作,這些不同類型的人間佛教,使得台灣佛教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因此之故,有必要定期檢討印順導師的思想、理論以及實踐的效果。 

  華梵大學前校長朱建民教授致詞表示,這次會議甚為難得,能夠邀請到著名的倫理哲學家Peter Singer教授,他形容Singer是「西方社會的大菩薩」,其所提出的「有效利他主義」和佛法是殊途同歸的。有效利他主義是西方傳統精神產生新的面貌,人間佛教也是東方傳統菩薩思想展現的新風潮,這兩個從舊傳統中產生新的精華,在本次會議匯集在一起,是非常難得的。 

接著請台南妙心寺住持傳燈長老致詞,妙心寺長期襄助本學術會議,長老讚歎昭慧法師連續舉辦研討會、深化人間佛教思想,今年更就菩薩的利他精神做東西方思想的交流,因緣殊勝。 

大會貴賓Singer教授致詞表示,他看到佛教的動保運動組織LCA「關懷生命協會」,已開始如慈濟一般關懷弱勢生命,佛弟子以利他的菩薩行,讓整個世界更美好。在他個人生涯中,於1972年起發表保護動物的利他主張及著作,是以西方傳統思想為主軸,但最近與昭慧法師的對談深受啟發,開始向東方佛教的菩薩思想學習。 

江南大學宗教社會學研究所鄧子美教授致詞,他讚揚歷屆研討會已累積豐碩的研究成果,兩岸三地投入研究者日漸眾多,祝福大會圓滿成功!

 

最後,昭慧法師致贈Singer教授紀念禮物,開幕典禮圓滿禮成。

專題演講 

       團體合照、茶點交誼之後,第一場舉行Singer教授的專題演講,講題是“Effective Altruism: Ethics for the 21st Century”(有效利他主義:21世紀倫理),由朱建民教授主持。什麼是「有效利他主義」呢?Singer開宗名義說明,有效利他主義是一種哲學,同時也是一種社會運動,我們必須是運用證據與理性,以有限的資源、時間、金錢,作最有效地改變這個世界。他指出,有效利他主義的三大要點: 

  一、不只關懷身邊及自己國家的人,同時也從全球觀點去關懷世界。 

  二、防治物種滅絕並拯救動物的生命。 

  三、所關懷的對象包括人類以外一切可以感知苦痛的所有物種。 

  他也舉了幾位運用有效利他主義於社會運動的西方人,讓我們反思如何做出最大化的利他實踐,並鼓勵世人將資源給予最有效幫助世界的機構,讓有效利他主義的價值更深刻地利益這個世界。他強調,減輕人類的痛苦具重要的價值,而我們應該將這種做法推行到人類以外的動物。 

  Singer教授的演說,簡明扼要地述介「有效利他主義」的哲理與實踐意義,帶給與會大眾嶄新的思想洗禮,並對教授將哲學內化為自己的態度和行為,從而影響關懷世界苦難的社會行動網絡,感動不已。

 

東、西方哲學與宗教的交流

     接著舉行第一天的論文發表會,第一場次昭慧法師在論文〈利己與利他之矛盾與統合〉中,提出「眾生平等」的理據,並以《金剛經》所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來對「利己」的心理狀態作一分析。法師表示,「利他」經常被人視作與「利己」不相容的命題。然而,「『己』或『他』,只是相對穩定的個體覺知,所產生的彼此區隔。」如能透過佛教的緣起思想,解構「己」和「他」的自性見,則「利己」與「利他」並非兩組矛盾的概念。 

  波蘭洛茲大學Lazari-Radek教授發表〈快樂行善〉,提出實證研究證實,利他的人較快樂,利己者反而失去快樂經驗,因為自私的人認知失調,產生不和協的狀態,反而導致不快樂的後果。利他世界比利己世界更美好。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李瑞全教授發表〈生命之感通與利他主義:儒釋道三教之超越利己與利他之區分〉,西方思想強調個人主義,相反,東方思想講求超越個人主義,在這重意義下,利他不成一個問題。他主張生命的「同情共感」是道德的根源,由此引發出無條件地救助他人的義務。 

  本場次主持人劉宇光教授總結指出,三位發表人的內容有其共同點,一、除非極端二元對立,否則「己」與「他」很難分開。二、利己與利他從邏輯上,不可能二者選一,利己也常需他人的助力。三者的差異點在於,利己是以事實、或以文化觀點、或以倫理學主張,其哲學後果各有不同。 

  隨後開放問答,Lazari-Radek補充道,有人明知不好的行為,還是選擇去做,有人明知是好的行為,還是選擇不做,西方哲學有句話「理性是激情的奴隸」,為自己找理由,我想這一點是危險的,情緒會幫助理性,反之亦然。如明知吸煙有礙健康,這與缺乏知識無關,與缺乏動力有關。所以要多思考、多理性推論,在實務中找方法,如「靜坐冥想」,幫助自己提升理性。 

  第二場次A廳鄧子美教授發表〈沒有終極的超越一一論佛教菩薩行的特色〉,指出宗教的特質在於超越性,相較之下,彰顯出佛教「不斷超越」、「經驗論」的特色。佛教菩薩行是對世俗社會的超越與個人精神的提升一一利他與自利的合一。日本大正大學西野翠教授發表〈《維摩詰經》的方便思想〉,她表示自己在40歲開始研究佛學,50歲在佛法中找到一種促進世界和平、克服衝突的方法。般若、慈悲、方便這三者是連結在一起的,方便對大乘佛教非常重要,行方便之道、對每個病人對症下藥,這就是方便善巧。美國杜克大學博士生倪杰發表〈台灣佛教「多物種」研究〉,他來台灣進行田野觀察,發現台灣佛教動保觀念與實踐之間的多重性,探討「關係本體論」(relational ontology)和台灣佛教「緣起」、「生命平等」、「護生」等思想之間的異同。 

  第二場次B廳慈濟大學林建德教授發表〈出入於聖俗之間──佛教慈善事業之初步思考〉,指出聖與俗間的兩難乃宗教慈善事業潛在之挑戰,並以慈濟基金會為例初探其如何面對此一課題,並強調應重視佛教理論模型的指引方針,使裨益於出世與入世、聖與俗等之間的平衡。法光佛教研究所劉嘉誠教授〈論月稱利他為先的菩薩瑜伽行思想〉,從中觀學派緣起性空的二諦中道觀,探討月稱對菩薩瑜伽行的見解。澳洲Griffith大學曾廣志教授〈你觀呼吸了嗎?如何在緊湊繁忙的醫學課程中納入正念教學〉,分享他在澳洲Griffith大學醫學系作正念教學的經驗。 

  第三場次A廳中華佛寺協會林蓉芝祕書長發表〈佛教利他事業的轉型與入世一一談農地使用〉,呼籲佛教道場活化自有土地資源。國際入世佛教協會INEB秘書長Somboon Chungprempree發表〈佛教的暴力與和平:東南亞佛教的社會參與〉,探討一些錯引佛教教義來證明暴力的合理性,他在不同的個案研究之下,都證明佛教教義是解決各種衝突的最佳方法。

 

  Lazari-Radek讚歎Somboon的勇氣,去與緬甸右翼佛教僧侶威拉杜(U Wirathu

[1]作對話,她詢問:全世界這麼多的衝突,任何一個宗教都有恐怖份子,我們應如何溝通非暴力的普世價值?Somboon以他的經驗回應:在說話之前,要先學會聆聽,我去Wirathu的辦公室,是第一批願意傾聽他們的外國人,我聽他們的想法、思惟,聽他們的重要教義,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我對他們使用暴力方式不認同,但對話下來,他感受到我們的善意,表示願意合作,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南華大學黃國清副教授發表〈印順法師的淨土思想與人間佛教實踐〉,通過對印順導師淨土撰述的詳密研讀,照顧到文義的整體脈絡,從而詮解其淨土思想特色、與人間佛教的關涉。他透露,今年底大陸有場「批印」研討會,邀請他帶15位台灣學者參加,他考量有為其背書之嫌而婉拒。想不到在場的劉宇光、侯坤宏教授當場表示應當「積極迎戰」,一時激起在場會眾對「赴會與否」的議論紛紛。 

  就著黃國清教授指出某些人批判人間佛教「喪失神聖性」,本刊主編傳法法師詢問Somboon先生,他如何回應對INEBEngaged buddhism(入世佛教)「喪失神聖性」的批判?就他堅定佛教信仰而言,「神聖性」是否是一重要的要素?如果是,他如何在Engaged buddhism中體驗「神聖性」?如果不是,他如何堅定自己的信仰?Somboon回答,他在信仰佛教之前的學生時代,就開始參加環保運動,後來接觸到禪修、接觸佛教,結識了Sulak Sivaraksa居士(INEB創辦人),重新在佛教裡找到與生命的連結,相信佛法才能從根源解決世界問題。討論結束,主持人成功大學葉海煙教授前來向傳法法師表示,「這是個好問題!佛法本就不應強調『神聖性』。」

 

  第三場次B廳,本院教師真聞法師發表〈百年慈善寺——花蓮西本願寺的前世與今生〉,真啟法師發表〈走過歷史——照見慶修院之變遷〉,考察寺院之歷史痕跡,梳理台灣東部佛教寺院變遷與發展的歷史。玄奘大學陳悅萱老師〈有效利他社群衡量公益慈善團體成本效益之思維與方法介紹——以社群GiveWell為例〉,略述有效利他主義的思維與發展、實際運作。

「利他主義與菩薩思想」綜合座談

        第一天最後一場綜合座談會,由世界佛教大學執行理事游祥洲教授主持,引言人包括:昭慧法師、鄧子美教授、Peter Singer教授、Katarzyna de Lazari-Radek教授與Somboon Chungprempree先生。 

  游祥洲教授針對鄧教授所提出的問題:源自英國功利主義的有效利他主義和功利主義之間有何差異?請昭慧法師以「空相應緣起」的菩薩道中心思想說明。昭慧法師回答道: 

  佛法也重視效益,但關顧到「緣起法相」的差異,反而更能夠發揮補強的效果,跳開西方學者對最大化快樂的尖銳責難。佛法讓每一位眾生在自己原本的生命境界上,由「有我」導引至「無我」。這「有我」到「無我」的生命歷程,是以《金剛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為最高境界。在超越了自我利益的考量、超越了希求對方的回饋、超越了在群眾中獲得掌聲和肯定、超越了在時間之流中獲取良好報應的四種考量後,所有的善法就可以超越自我,而匯歸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的覺悟。進而在法的深觀上,發現自己和他人或隱或顯的相通管道,而對他人的苦樂感同身受,這是一種緣起法則的自我體現與道德情感的驅動,是佛陀「大智慧、大慈悲和大勇猛」的展現。到此境界,我們會發現自己與他人的隔礙其實是一種虛幻的錯覺,事實是「非自非他」的緣起性空,到此境界,其實就等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游教授請Singer教授進行回應:在西方基本的個人主義文化價值下,如何才能在有效功利主義中超越出來,而去除與生俱來的有我執著?此外,東方的無我思想如何融入有效功利主義中?Singer認為: 

  在西方重視個人主義、沒有無我思想的歷史背景下,要讓西方人直接接受或理解無我思想是非常困難的。但是目前世界所面臨的苦難問題,已不容許我們等到大家都準備好,願意接受超越自我、成就無相覺悟之後再來解決,所以不妨先將西方個人主義的有我思想由「以物質與商業為導向」的趨勢引導開來,讓大家明白所謂成功的人生,並非建立在擁有最好、最多的物質上。透過學者專家們一再的統計與分析,我們發現:能夠積極佈施助人者,會比擁有最高物資條件者,過著更快樂的生活。所以西方人不防仔細思考一下,如何才能算是真正成功的生活?這就如同我這次在山上與昭慧法師對談,聽到法師說:佛陀在世時會以不同的方式引導眾生。基於此,我個人認為我與昭慧法師其實是以不同的方式,同時對不同生命境界與層次的人,進行利他理念的宣傳。

 

 

  昭慧法師由般若空性的角度切入,談的是如何達到無相開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境界。Singer教授談的是有效利他主義,以超越的智慧,在西方個人主義有我的歷史背景下,覺悟人生成功的意義在於積極利他。 

  游教授向Somboon拋出問題:如何從不快樂的社運困境中跳脫出來,而持續後來的社運工作?Somboon回答: 

  當初我並沒有宗教信仰,在做社運時覺得很挫折、很憤怒,因此我的朋友帶我去見Ajarn Sulak,然後讀了一行禪師《正念的奇蹟》這本書,讓我跟自己身為佛教徒的根源連結起來。所以,在社會層面與靈性層面之間如何找到一個平衡?對於入世佛教徒的我們來說,必須要能夠同時兼顧到二者。比如,在早上你醒來,你覺得這是新的一天,然後你對其他人微笑,它反映的不只是你自己的靈性內在而已,你也同時對他人、對這個社會做出了貢獻。當你對他人微笑的時候,那也是一種社會層面的貢獻,同時顧及到了靈性與社會兩個層面。我發現,這樣的想法幫助我很多,讓我能將靈性與社會的兩個層面給連結在一起。 

  Somboon先生的回答,也回應了之前的提問,所謂的「神聖性」,於他而言並非堅定信仰的要素,他如何在社運與靈性之間取得平衡?關鍵是「慈悲心」。「慈悲心」,讓他能將靈性與社會兩個看似無關的層面連結起來。這正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真實寫照。 

  之後,傳法法師問Singer教授,有些佛教徒有買動物來放生的習俗,按有效利他主義,是否應該將有限的金錢去買最大量的動物?比如一百條魚與一萬隻蚯蚓,基於數量的考量,應該選擇買一萬隻蚯蚓去放生?Singer教授回答: 

  謝謝你這個非常原創的問題!有時候人家問問題,我都覺得同樣的問題被問過好多次了,但是我從來還沒聽過應該要買一百條魚還是一萬隻蚯蚓這個問題。(眾笑)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的原創,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們在想佛陀會怎麼做,或是我會怎麼做的時候,首先,怎樣知道眾生有沒有在受苦呢?我們怎樣知道蚯蚓有沒有在受苦呢?也就是,我們需要多了解蚯蚓或是蚊子等其他昆蟲,我們應該要確實去思考它們是快樂還是痛苦。但如果真的要我選的話,我會選魚,因為我自己會覺得,魚受痛苦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 

  但是,我們必須要看行為的後果,這個行為的後果有沒有效?或許這行為可以讓一百條魚在大海或是河裡繼續悠游,可是對於商人來說,他現在有了經濟動機想去抓更多的魚來賣給你,這就變成是一個問題了,你的行為反而把市場擴大,並沒有辦法阻止這個市場。 

  因此我們必須知道,使用資源去買動物,只會使得賣家更想去獵捕動物、更想去繁殖動物而已。所以我覺得放生的作法,對於幫助動物並不是最有效的。我們必須要思考,什麼策略是最好的策略,什麼策略真的能夠停止對動物的虐待。 

  接著朱建民教授幽默地說,詢問一個沒那麼原創的問題:效益主義的實踐如何能夠超越親情?Singer教授回答: 

  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確實有人會批評效益主義,沒有去考慮個人和家人之間的關係。當面對不認識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該救哪個的時候,不管怎麼回答,好像都是一個錯誤的答案。效益主義者對此問題的回答有些複雜,不過,它的想法就是:家庭是人類快樂、社會穩定很重要的來源,所以效益主義是鼓勵家庭制度的,因為好的家庭制度可以帶來好的結果。但是當要在救自己的孩子和救陌生人之間做選擇,我覺得我會救自己的孩子,這會違反效益主義嗎?我認為效益主義者不會去責怪做出這種選擇的人,因為他們是出自好的動機,出自對自己孩子的愛。雖然在比較抽象與理論上的層次,我們可以很客觀地說這個做法是錯的,可是這是理論的層次。如果有人真的選擇救陌生人的話,我們也不能責怪他。 

  昭慧法師也以妙喻回應: 

  有關這問題,有次在某個研討會我談到「眾生平等」的理論,座中有一位教授提出質疑:「如果你爸爸和一隻狗都在你的面前,而你的手上卻只有一個麵包,依你之見,你是會給爸爸還是給狗?」 

  我當即回答:你怎麼認定我就只能有一個麵包呢?也許我手中正好就有兩個麵包,可以一個給爸爸,一個給狗;好吧!也許真的我就只有一個麵包,但我又為何不可掰成兩半,一半給爸爸,一半給狗?如果狗餓得比較厲害,我又為什麼不能三分之一給爸爸,三分之二給狗?如果爸爸剛吃飽,狗卻快要餓斃了,我又為什麼不能整塊麵包都先給狗吃? 

  顯然這種預設立場的質疑,背後也還是隱藏著「人類本位」的價值觀,預期設下「人與狗不能兼顧」的兩難陷阱,好能顛覆「眾生平等論」。但是放在社會的「情境」之中,只要用心處理,兩者卻常可以兼顧,而不必然是「二選一」的命題。 

  Lazari-Radek教授接著回應道: 

  我想要補充Peter剛剛說的,優先考量救自己小孩這一件事,是有條件限制的。比如把錢捐給慈善機構,去幫助其他陌生的小孩,如果這個數目非常大的話,我有可能會改變我的想法,選擇去救陌生的小孩。我不曉得對你來說適當的數字是多大,但是,我真的不能只為一己之私,此時我會選擇為了救更多的小孩而去犧牲我的小孩。 

  這場精彩的座談,台上台下交流熱烈、問答精闢,給在場會眾一場珍貴的知性饗宴。晚上六時,第一天的議程順利結束,在雲來會館一樓中餐廳,舉行學者晚宴,享用香機組志工精心準備的豐盛素餚,繼續就會上的討論展開對話,欲罷不能。席間,眾人聽聞適逢昭慧法師生辰,於是高聲齊唱生日快樂歌,祝願法師法體康泰,平安吉祥!

 

探討印順學與人間佛教

        第二天(529日)上午九時起,進行五個場次、計十四篇的論文發表,以及最後一場「印順學的回顧與前瞻」綜合座談。 

  第一場次台灣大學杜保瑞教授〈印順導師對禪宗的衡定〉,針對《中國禪宗史》、《淨土與禪》兩書中,導師對禪宗思想的意見作整體性的反思。樹德科技大學黃文樹教授〈印順對現代新儒家的理解與評騭〉,條分導師對現代新儒家之理解與批駁。東海大學嚴瑋泓教授〈印順法師對《大智度論》的詮釋觀點〉,於導師龐雜的著作中,揀擇與《大智度論》相關的詮釋與論述,分析導師對《大智度論》的詮釋特點,並凸顯其學術與思想價值。 

  第二場次A廳復旦大學劉宇光教授〈部派和大乘佛教的五明處:概念、經院佛學及議題〉,試圖從三個層面來探討五明處,以圖在現代的脈絡下,重新認識該一被忽視的重要概念。本院教師悟殷法師〈唐代法寶法師思想探微〉,從法寶法師存世的著作中,歸納其重要理論與思想特色。日本筑波大學博士生妙玄法師〈《中邊分別論》和《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的記述之共通部分〉,透過檢討兩部論的記述之共通部分,來考察ASVy的著者問題和ASBh的成立年代。 

  第二場次B廳,東吳大學林孟蓉教授〈人間妙音:「觀音像贊」的語言藝術探析〉,深究六十二首「觀音像贊」所呈現的語言文字及修辭藝術技巧。玄大張蘭石教授〈宗教的曼陀羅模型:基於批判實在論的宗教分析架構〉,嘗試建構「宗教的曼陀羅模型」作為文化之宗教機制的分析架構。玄大宗教所碩士光持法師〈推動大專佛學社團之父——周宣德居士〉,探討促使周宣德居士推動「佛教青年化」的歷史軌跡。 

  第三場次慈濟大學何日生教授〈慈濟宗門從利他到覺悟的基本思想〉,闡明慈濟利他思想中「因緣生法」與利他實踐的內在理路與關聯性。前國史館纂修侯坤宏教授〈「研究佛學」與「信仰佛教」〉,討論太虛法師與印順法師對此問題之看法,再觀察近代學界主要代表人物對此議題之態度,進行相關之探討。文化大學陳省身博士〈傳統佛教儀式僧的當代價值〉,探討台灣民俗信仰環境與「儀式僧」儀式行為之間的關係,為何即使是在當代人間佛教思想盛行的台灣,傳統佛教儀式僧仍具有相當的影響力,期能呈現他們的當代文化價值。

 

  第四場次龍華科技大學道興法師〈關乎解脫:印順導師示現之臨終關懷現象考察〉,對於許多佛教徒總認為要為亡者做諸多外在的事務,特別貴為師長之尊的人物離世,她探索印老圓寂前的無言之教,期能予佛弟子一些省思。中央大學博士生德涵法師〈唯識學派轉依活動的淨土實踐——以世親《往生論》「一法句」作為初探〉,以唯識轉依活動作為反思條件,轉為動詞化的表現,如何建立穢土與淨土的相即性而非對象的把握。

「印順學的回顧與前瞻」綜合座談

     第二天最後一場綜合座談,主題環繞在「印順學的回顧與前瞻」,由中華佛學研究所藍吉富教授主持,引言人包括:玄奘大學黃運喜教授、復旦大學劉宇光教授、前國史館纂修侯坤宏教授與台南大學邱敏捷教授。 

  座談在劉宇光教授針對導師對漢傳佛教思想的影響與貢獻之探討下展開,他提出三點來回顧及前瞻導師的思想:第一、在思想上,導師以批判性的角度,重新檢討傳統的漢傳佛教。第二、導師的思想已經引起華人學界的關注,不管是學術界或是僧團,不少人都以導師思想為研究的基礎,但教授認為應該更進一步將導師的思想,介紹到西方的學術界。第三、應該透過再詮釋,來繼承及發展導師的思想。 

  接下來,黃運喜教授提供他個人退休後的田野調查工作概況,例如部分寺院因少子化衝擊而面臨後繼無人的考驗等等,拋出「青年的佛教」如何實現予會眾思考。其後侯坤宏教授由印順學的內涵著手,探討印順學的回顧與前瞻,並讚歎這些年來由昭慧法師領導的弘誓學院所舉辦的研討會,是印順學推展的重要源頭。最後由邱敏捷教授分享她這些年在印順學的發展上所做的努力。

 

  來自日本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的西野翠教授,補充陳述印順導師獲得大正大學博士學位的前後經過(由妙玄法師進行翻譯)。在現在的日本佛教界,知道印順導師的人似乎並不多,因為這些著作是以日本人難以閱讀的中文所撰寫,期待今後能逐次地被翻譯成日文,提供給更多的日本學者參考。

圓滿閉幕

     兩天的議程很快接近尾聲了,在閉幕典禮中,昭慧法師表示: 

  感恩促成這次會議的所有因緣,包括長期支持我們的教界長老法師,以及兩百多位的志工,他們無私的付出,正是利他主義與菩薩精神的寫照。感謝來自海內外的學者專家,以開放的心胸進行對話與討論。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大乘菩薩精神,是對應當代神化和鬼化的佛教所產生的思想,就像Peter Singer教授面對西方個人主義的過度橫行,提出以效益主義為基礎的有效利他主義。感謝Peter Singer教授再次蒞台演講,帶給我們一場深刻而美好的思想盛宴。最後,感謝所有與會大眾的熱烈參與!

 

  昭慧法師帶領大眾作總迴向,為期兩天的國際學術會議,於晚間六時畫下圓滿的句點。 

台北場演講 

      由於29日的議程皆以中文發表,於是是日安排Singer教授與Lazari-Radek教授到台北一日遊,在李雁智及余瓊招伉儷、令嬡李佳蒨及馮熾煒伉儷(本次大會的中、英語司儀)的陪伴下,到台北參觀故宮博物院、101大樓及品嚐義式蔬食料理。是晚,關懷生命協會張章得副理事長於鈺膳閣宴請貴賓。傍晚,兩位貴賓入住凱撒飯店。 

  翌(30)日上午,昭慧法師與擔任外賓接待大使的黃莆迪同學前往凱撒飯店,中午與Singer教授的餐敘。張章得(關懷生命協會副理事長)、錢永祥(中研院研究員)、吳宗憲(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李鑑慧(成大歷史系副教授)、廖震元(台灣農業標準學會秘書長)、汪盈利(動保作家)、郭璇(動物醫師)、湯宜之(協會理事)與林欽傑伉儷、湯宜家(動保種籽教師)、李雁智與余瓊招伉儷來到作陪。 

  由於25-26日在山上的對談,大都是Singer教授提問,昭慧法師就著問題作答,因此法師於午餐時向教授表示,希望新書中能多些他的看法。而且台灣較熟悉他的《動物解放》觀點,但其實他還有許多重要的哲學著作與倫理學觀點。Singer教授請法師以提問方式書面提供問題,他將以書面作答,俾便後續補充於新書中。 

  下午二時半,於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舉行Singer教授的專題演講,講題是「狗貓豬雞,你該關心誰?」,由中研院錢永祥教授主持。逾三百位聽眾到場聆聽,包括農委會畜牧處動保科代表陳志成、新北市動保處處長陳淵泉、王育敏立委助理朱詩瑀,以及社運界高茹萍(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何宗勳(關懷生命協會執行長)、張宏林(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潘瀚聲(樹黨策略長)、劉宇光(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鄧子美(江南大學宗教社會學研究所教授)、西野翠(日本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研究員)、妙玄法師(日本筑波大學哲學思想系博士生)等人。 

 錢永祥教授開場時提出:「20世紀後半以後迄今,哲學界所提出之理論、主張,對改善世界苦難影響最大的,莫過於Peter Singer教授!」致以極高的推崇,與會大眾熱烈鼓掌表達贊同。 

  接著Singer教授演講,提出「有效利他主義」的動保觀點。他先依順序秀出狗、雞、貓、豬與魚的照片,看看大家反應。一般而言,大家對貓狗反應會大於雞豬魚。某種程度,我們會根據反應來修正與改變我們的行動。Singer指出,有感覺、有意識的生命都有享樂、受苦的能力。因此,我們對待他們的行為就很重要。問題是,我們要多在乎呢?這可能取決於人自身利益,而這又牽連到人類對不同物種差別歧視。 

  Singer表示: 

  資源是有限的,有效使用可以減少最多痛苦,往痛苦最多地方去,我們就可以做出最大貢獻。如果希望自己能減少最多動物的痛苦,就要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是「痛苦最大的地方在哪?」,再來是「我們能做出最大貢獻的地方在哪?」根據美國人道協會對全球動物保護捐款進行研究統計,90%捐款用來保護貓狗,10%用在實驗動物與經濟動物,但是這些動物受苦的量是所有動物的99%。因此我們必須要思考,什麼策略能夠真的最有效地減少動物的痛苦。我們可以透過消費者行為,要求改善動物處境,最重要就是蔬食,減少工廠化養殖。拒絕工廠化養殖,就可以終止動物痛苦。 

  Singer教授說明物種主義(speciesism)的另一種面貌,以及解釋為什麼必須克服這類形式的物種主義的理由,並聚焦台灣社會脈絡,引導台灣民眾將動物關懷對象從狗、貓等同伴動物,擴充到豬、雞和牛等經濟動物身上。 

  演講後舉行交流座談,由吳宗憲(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李鑑慧(成大歷史系副教授)、廖震元(台灣農業標準學會秘書長)、汪盈利(動保作家)、郭璇(動物醫師)等年輕動保專家學者及動保運動人士,與Singer教授於台上互動交流,期盼串起台灣動保運動中不同世代的聲音,交織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動保社會,並期望本次活動,能在未來的動保運動上,以立法、行政、倡議、教育和宣傳等方法,共同克服此類物種主義以及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帶領台灣朝對待動物更為友善的社會邁進。(參見台灣動物新聞網:〈Peter Singer現身台北 談動物解放〉,http://www.tanews.org.tw/info/10511 

  演講畢,就近於凱撒飯店舉行餞別晚宴。餐後八時許,一行人到桃園國際機場送機,送機者包括昭慧法師、張章得副理事長、李雁智與余瓊招伉儷、林均翰和黃莆迪。由於前年Singer來台時,嚐到道莊法師製作的蒟蒻,讚不絕口,因此今年道莊法師特地烹調好,請德發居士開車送到機場,交由法師贈送給Singer教授與Lazari-Radek教授。 

  在臨別合影之後,大家在海關向兩位嘉賓揮手告別,Singer教授的「哲學與佛學對話」、「有效利他主義」及動物保護主題演講之旅,至此圓滿落幕。

 

幕後的無名英雄

    一場成功的會議,總是墊基於精釆、勤奮的無名英雄。 

  本次會議在玄奘大學舉辦,才剛完工的雲來會館,是第一次出借整棟予大會接待來賓入住,林順德總務長與餐旅系江勁毅主任非常重視,率領工作團隊及工讀生,事前作了各項設備的檢查與清潔工作。 

  關懷生命協會張章得副理事長及秘書處同仁,細心周到地安排外賓在台北的接待、演講及媒體採訪事宜。 

  負責統籌執行的陳悅萱與外事組李雁智,為繁瑣龐雜的籌備工作及外賓接待,做了詳盡的細節處理,為本次大會幕後重要的兩大推手。 

  會議期間每天三餐加上兩頓交誼茶點,要在非常緊湊的時間內,準備約三百五十人的膳食,幾乎沒得休息的時間。這是香積組志工群,由七十高齡的老學生道莊師父帶領早餐團隊,由徐桂蘭帶領午餐團隊,借用雲來會館的五星級廚房設備,調製出營養、可口又豐盛的膳食,讓賓客讚不絕口! 

  輔大張瓈文教授及專業口譯李筱雯、黃慧真老師,作了高品質的即席翻譯,讓交流討論進行非常順暢。首日的中、英語司儀李佳蒨、馮熾煒,第二日的司儀悟德法師,皆是初次承擔這樣大場面的會議,台風穩健、口條清晰,讓人稱歎。 

  本次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與演講稿共計三十篇,論文集分為上、下兩冊,篇幅近六百頁,其編輯作業、封面設計、排版校對,全由學院常住師父及志工們一肩承擔。感謝龍岡、群鋒印刷公司的全力配合,印製完成了具有相當質感的論文集。 

  本次大會動員了高達220位志工,大家充滿熱誠分工合作,維持會場內外、雲來會館的整潔、美觀與舒適,提供種種貼心周到的服務,令所有與會來賓皆感賓至如歸。

 

  他們無私地奉獻、甘當陪襯的綠葉,正是「利他主義與菩薩精神」在現實人間的親切寫照!  


[1] 緬甸僧侶,鼓吹仇視穆斯林及引發種族清洗事件而聞名,被時代雜誌以佛教恐怖分子稱之。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