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臺灣佛教之文化傳承
第二十一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
國際學術會議側記

撰文|陳悅萱、蔡環如、釋耀行

  由玄奘大學臺灣佛教研究中心、慈濟慈善基金會、弘誓文教基金會及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共同舉辦之第二十一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於112年8月12日至13日假玄奘大學舉辦。本次國際學術會議,主題訂為「臺灣佛教之文化傳承」。大會內容包含一場專題演講、4本新書及34篇論文的發表,特別設有「佛教應用倫理論壇」和「青年論壇」。主辦單位同時採用Youtube與Zoom同步全程直播。為了讓與會的國外學者能全程參與會議,大會特別安排了同步口譯,黃慧真、袁筱晴兩位老師專業的翻譯,受到國外來賓的高度讚許。現場與會學者、來賓及志工近300人。

開幕及頒獎典禮

  8月12日九點,在莊嚴的三寶歌中,第二十一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開幕典禮開始。首先,邀請玄奘大學董事長性廣法師致詞:二十多年印順導師思想,陪伴我們成長。期勉大家永遠記得佛陀慈愛,啟發人間智慧的精神,也不會忘記印順導師佛在人間行菩薩道的思想。很榮幸邀請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為大會做專題演講「星雲大師與臺灣佛教」。星雲大師也是人間佛教弘法的大將,是推動人間佛教思想有力量的大導師。人間佛教是佛教來到台灣發展之後,非常特殊的,無論漢傳佛教、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就是把佛法的精神推廣在人間。
  佛法在人間能夠啟迪世人的思維,秉持這樣的理念跟精神,一年一度匯聚學者們的思想、研究心得來做一些學術研討。學術思想的研究可說是人類文明金字塔的頂端,就像皇冠上最閃亮的珍珠。這樣的研究,第一,絕對要社會安定、民生富足,在好的環境人才輩出,能夠把一些實踐的行為轉換成最珍貴、最難得的學術思想,匯聚成人類文化的結晶。這一期的主題「臺灣佛教之文化傳承」,文化是最無形的、也是最普遍的,舉凡一件衣服、一個便當裡面都有文化,例如:環保、蔬食、綠能減碳,這些種種的一切都有佛法的智慧。學術研究就像把散落在各地的寶貴理念、實踐結晶、文化思想串成珍珠。堅持年年辦導師的思想研究,擴及到臺灣佛教,到世界性的佛教,也跟人間佛教的其他兄弟姐妹們、道友們,共同匯聚這樣的研究成果,是很有意義的。
  簡紹琦校長致詞:自稱是星雲大師創辦的「慈愛幼稚園」的畢業生。歡迎與會大眾,以及遠到而來的貴賓,特別介紹玄奘大學姐妹校——印尼體正佛教大學,校長親自帶隊參與論文發表。久元光電汪秉龍董事長致詞:自謙與玄奘大學合作的一年多,氣質有提升、佛緣漸漸增長。慈濟慈善基金會何日生副執行長致詞:文化傳承使我們有重要的精神典範,從精神典範、典籍、制度、生活模式到一個文化的論述。文化傳承講的也是文化的論述。臺灣佛教從太虛大師到印順導師到這麼多的大師,我們繼續文化傳承,對世間各種需要做回應、做論述。宗教若不回應世間,那麼宗教很難興盛。將佛教這麼美好的思想、精神灌注到當代每個社會角落,這也是我們合辦單位和與會貴賓共同的願望。致詞完畢,簡校長特致贈感謝狀,感謝汪秉龍董事長大力護持興學。
  接著舉行優良博碩士論文頒獎典禮。玄奘大學臺灣佛教研究中心在汪董事長的支持下,大力促成以臺灣佛教為研究主題的優良博碩士論文獎助活動。首屆徵選論文,經過學者們嚴謹的書面初審、複審,並召開複審與決審會議。決審結果,博士論文特優獎從缺,優等獎由官志隆與徐鳴謙兩位博士獲得。陳芷蘋與陳明珠兩位同學,則分別獲得碩士論文特優及優等獎。性廣法師、汪董事長及簡校長頒贈獎狀及獎金予得獎人。
  最後大會主席昭慧法師致詞:為一位思想大師舉辦21屆研討會,要感謝主角印順導師,他的研究太深、太廣,普及到很多面向,而且整個抓住人間佛教的主軸,可以不斷地跟當代對話。因此我們可以有很多因緣,跟佛光合作、慈濟合作、法鼓合作,因為我們大家都朝向人間佛教,希望佛教不要脫離人間。即便是修解脫道,還是要在人間這個土壤奮鬥,我們忍心看到旁邊都是戰亂、災民嗎?我們要怎樣去經營這個世界,這是印順導師對世界的關懷,因此可以辦到現在,令我們無限感恩。

專題演講:依空法師「星雲大師與臺灣佛教」

  大會專題演講,特別邀請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以「星雲大師與臺灣佛教」為題發表演說。介紹星雲法師帶領佛光山僧俗二眾,在教育、文化、慈善、醫療等的菩薩行宜。1967年,佛光山現址還是長滿荊棘的荒蕪之地,當時信徒說:「這鬼都不要來。」星雲大師說:「鬼不來沒關係,佛來就好了。」同年訂下佛光山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1988年在美國洛杉磯建西來寺,開啟弘法國際化,現在北美洲、南美洲、歐洲、非洲有三百多個分寺。大師以有陽光的地方就有佛光,有流水的地方就有法水來推動人間佛教。2003年成為聯合國第一個佛教非政府組織。2000年創辦「人間福報」,1991年開辦西來大學,之後有南華、佛光、南天、光明等大學。1997年創佛光衛視。
  大師自稱「貧僧」,依空法師自稱為「貧二代」,自詡在承擔如來家業中努力做「優二代」。「做中學,學中做」是大師給弟子的教導。2017年,90歲失明、嚴重中風的大師帶領學生完成《星雲大師全集》。在《佛光學》書中,提出了佛教平等融合的精神內涵。1988年在台灣北、中、南辦「回歸佛陀時代」活動;1992年辦「把心找回來」活動;1997年因為白曉燕案,辦「慈悲愛心人」活動。大師生命一個重要的東西是「以(佛)教為命」,這可以從兩個事件驗證。1994年「觀音不要走」事件,大師接到昭慧法師將與林正杰立委到七號公園旁絕食靜坐電話,大師告知當時市長,將發動300多部遊覽車的佛教徒北上聲援,市長忙說:「叫他們不要上來,否則台北市的交通會癱瘓。」最後觀音像做為藝術品保留在七號公園。因慈濟內湖園區開發事件,大師寫《貧僧有話要說》序。都是走入社會、走入人間的實踐。

新書發表

  本次研討會共有四本新書發表,分別是侯坤宏教授《印順導師年譜》;何日生教授《善治理:圓型組織的思想與實踐探究》;昭慧法師《令梵行久住——僧制與戒規之當代詮釋》;劉宇光教授:《僧侶與公僕:泰系上座部佛教僧團教育的現代曲折》

  侯坤宏教授《印順導師年譜》
  從單冊《印順法師年譜》到《印順導師年譜》套書,歷經二十年的修訂、整理、蒐集而成,完善了資料的增補,由慈濟文化事業出版四冊精美套書,一代佛學大師的生平更加清晰而翔實的載入史冊,非常珍貴。

  何日生教授《善治理:圓型組織的思想與實踐探究》
  試以「理想化」及「概念化」的慈濟運作做為圓型組織的雛型,探討圓型組織的運作模式。圓型組織希望人人平等,因此強調賦能與共責,而非控制與支配。在慈濟,志工人人平等,人人在接受培訓、賦能之後,成為一個能具備智慧與愛的志工,在全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災難,只要有慈濟人在,他們會自主地發動賑災,無需中央指示,無需花蓮本會許可,基於信念與原則的前提,發揮他們的愛心。在後續的賑災中,來自全球的慈濟資源,本會與分會都一起支持這一個災難點,這是圓型組織的體現。每一個點都是中心點,這是慈濟慈善成功的模式。

  昭慧法師《令梵行久住——僧制與戒規之當代詮釋》
  由戒經講記與三篇律學論文編輯而成。其中的戒經講記,可說是在《律學今詮》的基礎之上,所進行的戒子教育。由於作者希望讀者確信,無論出家、在家,都可閱讀本書,因此將這套戒經講記,題為「戒學述要」。其他三篇律學論文,也都著眼於戒律學的當代詮釋,因此將「僧制與戒規之當代詮釋」作為本書的副標題。至於主標題「令梵行久住」,是佛陀再三強調的制戒目的,可說是整套僧制與戒規的核心價值,遂以簡馭繁,援引以為書名。

  劉宇光教授《僧侶與公僕:泰系上座部佛教僧團教育的現代曲折》
  本書是作者探討現代泰國上座部佛教僧團與國家政權和社會之間互動的三部曲當中的第二部,主角是泰國上座部僧團,並以中國雲南省傣族上座部為配角,循政治—宗教關係和教育社會學兩個議題所形成的框架展開討論。全書除了廣泛吸收學界對現代泰國上座部僧團和泰國政治經濟的研究外,亦整合了作者借在泰國僧團大學數度擔任客座教授之機緣的田野調查所得,在既有研究上,提出對僧團與現代社會公共價值之間張力的進一步分析。

論文發表會

  兩天議程,七個場次,共計發表論文34篇,涉及「佛教應用倫理」、「印順學」、「法義探析」、「臺灣佛教專題」、「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中道之實踐」、「慈濟議題」七個子題。研究課題之前瞻性與時代契合,呼應人間佛教積極入世之利生精神,可謂精彩。  

  子題一:印順學
  印尼楠榜省體正佛教大學釋學親(Burmansah)、釋賢日(Juni Suryanadi)、德迪昆達納(Dedi Kundana)〈佛教教育發展——以印尼佛乘運動的精神與印順法師倡導人間佛教教學之觀點〉,比較研究兩者的轉化和實踐意義,亦即佛乘精神和人間佛教能夠成為將佛教更具情境性的重要實踐,而不減少佛教的真正意義。這兩種方法提供了洞見,有助於在印尼建立更適應、應用、轉化和普遍的佛教教育,並將引領個體和社會的轉化。
  美國猶他大學亞洲校區寫作與修辭學系副教授休‧艾瑞克‧舒克曼(Hugh Erik Schuckman)〈從休謨的「實然/應然」論證來看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探討印順法師對臺灣佛教產生的深遠影響,透過對印順法師的著作和教學的分析,探討他如何運用龍樹菩薩的空性觀念來鼓勵修行者培養對眾生的責任感和慈悲心。檢視了印順法師如何借鑒龍樹菩薩的教義來應對臺灣當代的倫理問題,如環境永續性和社會正義等。
  加拿大皇家山大學人文學系講師何靜琪(Jacqueline Ho)〈從COVID-19疫情來詮釋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隨著2019年COVID-19的爆發,如何在疫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詮釋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人間淨土」將如何構想?菩薩修行又會是什麼樣子?該文通過討論集體業力的概念,對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進行解釋。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教授、前國史館修纂處處長侯坤宏〈動亂歲月中的播遷——戰後的印順法師(1946-1949)〉,分析印順法師在這三年多時間,曾歷經哪些事?和佛教界哪些人物有過怎樣的互動?曾在什麼地方講過什麼經論?寫過哪些文章?出版過哪些著作?行文中,也會提及戰後國內的動亂對他個人(甚至整個佛教界)的一些影響;希望透過本研究,可以呈顯印順法師在「動亂歲月中播遷」之歷史。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林建德〈佛門性別平等的倫理反思——從教制與教理之辨說起〉,從阿難求度女眾的歷史記載,試著從教制與教理之間的辨證,進行初步的倫理反思。首先認為佛陀剃度女眾未必關乎阿難請求,佛法真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無關乎單一個人的意向立場;其次指出平等是佛教的基本價值,緣起正見作為佛法的核心教導,其本身即蘊含平等深意;第三以「八敬法」為例說明台灣在佛門兩性平等上的回應與作為。  

  子題二:法義探析
  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特聘教授黃文樹〈錢穆對禪宗的論衡〉,他的禪學著作,具有一定的質與量。其對禪宗的論衡,可歸納為五大點:一、從歷史地位而言,禪宗是「佛教中國化」的中心臺柱;二、從教義改造言,《六祖壇經》乃中國佛教革命之宣言書;三、從經典價值言,《六祖壇經》是國人必讀的「新七經」之一;四、從儒佛會通言,儒家思想與禪宗義理有諸多相近處;五、從儒佛區辨言,理學與禪宗在心性論上可加以判分。這些觀點,對佛學禪理抱持敬意,與過去儒者迥異;視禪宗是「佛教中國化」的柱石,以及從中國人文精神解析《六祖壇經》的創造性等,體現了錢氏「民族文化本位史觀」。
  佛教弘誓學院研究部教師釋悟殷〈脇尊者之思想探微〉,印順導師在《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釐清脇尊者在母胎六十年的離奇傳說,以及發起第三次結集與作毘婆沙備釋三藏的歷史事件,更抉發了脇尊者的思想特色與風格,實是導師智慧的結晶。本文,立基於導師研究成果上,將《大毘婆沙論》裡的脇尊者學說概分為四個主題,藉由這些主題的探討,說明脇尊者思想的整體要義,及與論主的微妙關係。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副教授簡玟玲〈《無量義經》菩薩法之修證旨要——無緣慈悲的圓證〉,以《無量義經》之文本為主軸,佐以其他經論為輔,析釋「無量義」禪觀法門,論證智慧的深化與慈悲的開發二事圓備方為「無量義」法門的旨要與歸趣,畢竟圓證「無緣慈悲」的佛果功德,繼之運用此功德力演說《法華》圓融妙義。  

  子題三:台灣佛教
  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邱敏捷〈當代臺灣禪學的激盪——以聖嚴法師與性廣法師為例〉,臺灣佛教自明末清初以來,陸續有齋教與漢傳佛教的輸入,日治時期則有日本佛教的引進與弘揚,而戰後中國僧侶渡臺,漢傳佛教的影響更為深遠,南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也逐漸成為臺灣佛教的成分。臺灣佛教在這樣多元性與複雜性的特質中,禪學的激盪是其中重要一環。本文就「聖嚴法師對傳統禪學的繼承與應用」及「性廣法師人間佛教禪法與印順法師」探究之。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黃運喜〈玄奘大學創校期間之募款活動〉,記錄了建校籌備期間歷經十年(1987-1997),從申請、籌備、到建校、招生,可說是步步艱辛且漫長的過程,主要原因是土地、資金等關鍵問題不易克服,同時也要有堅強的教育理念與堅毅不撓的意志,才能堅持到底。本文以創校參與者的經歷,參考相關之報導,紀錄了創辦人了中長老風塵僕僕、席不暇暖地到處奔波募款。
  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哈佛大學文理學院CAMLab特聘學者何日生〈佛教全球化與慈濟宗的普世發展〉,當今宗教全球化的挑戰不只來自外部,也來自宗教自身。由於宗教衝突日趨激烈,所以許多國家制定讓宗教中立化,並且在公共領域去宗教化。這使得信仰者無法在公共領域展現自己的信仰身份以及信仰的實踐,而造成分裂式的信仰。慈濟功德會的慈善志業涵融佛教徒、穆斯林志工、基督徒志工、天主教志工以及無信仰者。這是目前當代宗教全球化非常重要的啟發性典範。慈濟在公共領域讓各宗教基於愛、慈悲、利他能夠融合在一起。讓信仰者在展現自身信仰的認同之際,也能夠實踐共同的善。這是當代慈濟基金會給宗教全球化一項深刻的啟發。
  中華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蘇美文〈生命服務業——《文殊雜誌》(1984-1990)之宗旨定位與關懷服務〉,以《文殊雜誌》為研究對象,以「社論」為文本為焦點考察,探究《文殊雜誌》的宗旨定位及關懷服務,期望由此觀照探究臺灣佛教發展史上的這一段精彩歷程。
  國立空中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陳省身〈儀式僧文化中所傳承準提法〉,儀式僧又名「瑜伽教僧」,作者經由經典文獻和田野調查比對研究的過程,把這些明清以來源自「瑜伽教僧」或稱為「應付僧」的儀式佛教專家,定義為「儀式僧」。本文透過科儀文本與實際的儀式田野來分析儀式僧文化中所傳承的準提法。

  子題四:人間佛教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釋光持〈人間佛教的入世與多元——以馬來西亞「佛教會社區化」為例〉,新世紀以來馬來西亞居士佛教推動「佛教會社區化」仍屬新興議題,特別是針對人間佛教現代化的多元路線發展具有現實啟發的意義。學界認為對此開拓、深化是後現代語境下傳統佛教會轉型發展前景所採取的新模式。然而,在多元語境下的馬來西亞,地方性居士佛教會如何面向社區化,是否存在潛在性問題與局限。為解開這項迷思,本研究以馬佛青推動地方「佛教會社區化」為對象,結合了史學、社會學方法,試圖探討何種原因促使推動「佛教會社區化」,對此又做出了哪些貢獻。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郭鎧銘〈人間佛教的佛陀觀——以慈濟「佛陀灑淨圖」為例〉,佛教傳承二千五百餘年,隨著年代的不同也有著各自的佛陀觀,在不同時期的佛陀觀下,也出現了相對應的圖像,這些圖像更因年代、地區的不同而有著各自的特色與風格。慈濟的「佛陀灑淨圖」正是一位人間比丘的形象,左手托一鉢淨水,右手撫摸著地球,似乎正在灑淨膚慰地球。如此形象,彷彿正是「佛世尊皆出人間」的圖像表現,闡述著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這一人間佛教的精神特質。
  慈濟大學生物醫學暨工程學系副教授鄭靜明〈食的省思――危機下的素食覺醒〉,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一些「未來食品」已於西方問世,這些替代性食品提供了世界90%葷食人口飲食的另類選擇,對於有心實踐素食卻無法抑制口腹之慾的廣大群眾而言,無異是開出了一條方便道。什麼是「未來食品」?它跟傳統食物有什麼不同?素食相關的論述在佛典中有何相互關連的記載?以上這些問題是本論文所欲探討的主題。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講師賴文〈論不二論的知覺理論〉,試圖論證不二論的知覺理論是屬於間接實在論的立場,意即心靈永遠無法進入外在世界。此外,身體覺察是不二論的知覺理論的基礎,時序及形上學意義上都是。雖然此種知覺理論有其需面對的理論挑戰,但我們可以藉由降低對知識的標準來解消它們。這雖然不是最好的進路,但卻是合理的做法。

閉幕典禮
  第一天議程結束後,於玄奘大學雲來會館二樓澄心景觀廳,設宴款待280位嘉賓。志工們精心準備了27道素食菜餚,各類美味主食、甜點、飲料、點心,本國風味、異國風味,琳瑯滿目、可口致極,賓主盡歡後各自安歇,為隔日的議程儲存能量。
  本次國際會議,除了繼續深化印順學與人間佛教的論述外,更新增了臺灣佛教專題,其中尤以佛教應用倫理的臺灣佛教學術研究,最具特色且極具時代性,諸如:不殺生戒的悖論、婚姻平權、人工智能、動物倫理、安樂死、病人自主權立法等生命倫理議題,都是當代不可迴避的倫理議題,而佛教倫理學的回應與論述,未來必將成為臺灣佛教中重要的研究方向,此誠為本次會議最大之貢獻。
  12場論文發表結束後,大會於6時10分舉行閉幕,李瑞全教授應邀為大會閉幕致詞,簡單闡述了佛教應用倫理論壇的緣起,以及個人對未來的期待,長者諄諄之言,殷殷期盼倫理研究能對人類社會做出更美好的貢獻,令人深為感佩。最後大會主席昭慧法師致謝辭,第二十一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圓滿閉幕。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