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人間佛教禪法之解脫知見(下)

釋性廣講‧劉潔芬筆錄

時間:2011年12月2日

地點:香港妙華佛學會 

 【接續上期】

 

十、親證體驗為淨信根本

(一)依親證得淨信

 「無我」的境界,不能只停留在聽聞道理,必需透過實修,取得親證的經驗;如此,對於佛陀與經教,才會生起深切、不動搖的清淨信心。

  舉個例子,大家看到我面前的這杯茶,我說:「這杯茶好香啊!好好喝啊!」大家聽了就猛寫筆記:「此茶,味香,好喝!」

  但是你們記下的,只是概念,都是聽我說的,既沒有親聞茶香,也沒有親嚐茶味。這種沒有經驗,只是聽聞的知見,很容易就產生懷疑。比如,等一下轉過身來,有人就說了:「唉呀!師父不會品茶,說得不準,那杯茶其實不香,不好喝。」如果只是一個人這樣說,或許還不經心,等到三個、五個、八個,許多人異口同聲地這樣說。你就會起疑了:「可能真的沒有師父所說的那麼好喝!不然,為什麼那麼多人都有異議?」到此時,你的心已生懷疑猶豫,也就不會斬釘截鐵地告訴人:「這茶真的好喝!」

  為什麼會演變至此?這是因為自己沒有親證經驗,一聽有不同聲音,不免就動搖了原本的信念的緣故呀!學佛若只停留在聽聞,只有概念,沒有實證,觀念不釐清,實修不具足,漸漸的,對於法義,將會生起猶豫懷疑的退悔之心。

  請問大家:三世因果,業報輪迴,到底是真還是假?前生與來世,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同學支吾以對)

  看!你們回答得多曖昧,多遲疑!

  再舉例,我先伸手進口袋,然後再舉起握拳的手,說:「現在我手掌裏握了一個五元的銅板。」妳們聽了,相信我的話嗎? (同學回答:有些說相信,有些說不信。)

  以上所說,是要我們一起來反省自己的佛法知識,哪一些是經實修親證印證後的篤定知見,哪一些是徒然聽聞的一知半解,乍信還疑?

  唯有實修止觀,親證諸階禪定與觀智,方能對正法成就堅強不可摧毀的淨信之心,我們的學佛修道之路,也才能有真實,生生不息的力量。

(二)觀心所依處,見三世業相

  現在在座多數同學的定慧力,既然尚不足以覺觀到自己的三世因緣,那我們就以解析的方法,透過明理來知道。

  首先,說明「心識」的特性與功能。我們的心識可以分析為主要特性與從屬功能。須注意的是,此中所謂「從屬」只是顯示主次之別,而心識的認知活動之所以能成立,彼二者實缺一不可。其中,收集、攝持與統領等是主要特性,在此基礎上,更有各種(心識所屬的)善惡意念的從屬內容。我們可以透過照相機的構造來加以了解,相機的記憶卡能儲存影像,這有如我們的心識的特性;鏡頭則似眼根,鏡頭的光圈,好似我們的瞳孔,見明暗時,瞳孔(與光圈)都有放大與縮小的功能。然而,能將所見影像收納、保存,並能隨時調閱、解讀的,主要是「心識」的功能。

  普通人意識渾濁,心念散亂,連短暫專注於當前事物都不可能,則又遑論能集中專念力,從心識所依之處,調取久遠以來經驗所歷之種種影像與資訊!所以我們常比喻,不能知自己的前生事,是心意過度散亂,以致忘失前塵舊事;我們連今生過往的許多事都忘失殆盡,更何況前生!

  而也唯有透過止觀的修行,增進禪定與觀智之力道,如此,則能夠以定力攝持,以觀力調閱蒐羅在心所依處的種種前塵影事,知過去的前一生、二生、三生,乃至歷劫輪迴生死的種種;此乃為得宿命智。再進以定慧力,觀察心識在未來投生的趨向,了知自己來生的善惡果報為何;於此,乃是以天眼明得知未來果報。修行者至此,方為親證了三世因果業報的觀智。至此,對於三世因果,業報輪迴的道理,將因修證與親知,而永離疑蓋,起淨信心。

  所以我們大家要互相警惕:只有「無我」的觀念,而沒有定慧實修的證量,生命是軟弱而沒有力量的,不能以觀智力伏染愛,斷命根;命根不斷,則不能取證涅槃,解脫無望!更要互相勉勵:學佛要能實修親證,以此見道法喜,明徹三生來時路,確立因果業報的正智,湧生尊法敬道的大力量,樹正法幢,自他兩利。

十一、因緣果報,纖毫不爽

  依因緣聚散而生滅無已的眾生相,在緣生無自性空的根本法理中,則又因有情造作善惡行業的不同,而感生苦樂不同的果報。無論是男女性別,貧富貴賤,其間亦都有因果律的必然軌則在其中。古人曾歸納其規律為:「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意即:從種種順逆情狀的現象與苦樂悲喜的結果,就可以推知前生之善惡行為的業因為何。此一因果律,從造因到受報,絲毫不爽。

  此一因果業報之理,佛陀在修道時,即是透過順逆十二因緣的觀照而得知,這是佛陀宿命、天眼二明的功德所成就。而我人因無定慧力之現觀,故從現象以推究其間的理則,而得以知解其中道理。

  眾生身口意所造者,稱之為「業」,行業不同則果報有異,投生之去處,亦有天壤之別。因果律非佛作,亦非餘人作,這是法的必然理則。今生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自己過去所做,所以,縱然不滿意今生際遇,也不能推卸責任,怪罪別人。

  請問大家,你們對於現況還滿意嗎?(同學有些答不滿意,有些答滿意,有些答還好。)

  如果覺得滿意的,那好!想要保有今時景況,就要繼續維持現在的作為;因為其間不進則退的特性,我們不能坐吃山空,只有持續努力,才能保持今生境況。如果有對今時不滿意的同學,那就不能再按照此時之心性行為而為,應要矯治習性,逆水行舟,精進作為,才能改變今時情狀。比如身體狀況,若健康情形不好,它是過去不良作為所累積的結果,想要改善,就要改變過往的慣性與作為。

  生命的輪迴,也是如此,佛教所說之六道輪迥,也就是眾生趣向的六個「軌道」。來生將趨向哪一個軌道?端視此生種種做為後的總結果。我們今生為人,是結果,過去累積了趨向人道的種種業行,今生就會投入這條軌道。在因果律中,善惡行業與樂苦果報,絲毫不差,較之於會有失誤錯斷,存心惡判的人間法律,才是真正的公平無私;其間沒有儻來的幸運,沒有巧取的福報,全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因緣果報,公正平等,並貫徹三世,若能如實了知含藏在其間的幽微曲折,則能釋懷地放下人我恩怨情仇,一生循理盡心,平靜、自在、喜悅地做自己該做的事。

  以下分享一個真實的因果故事:我認識的一個人,在公司裡有個同事,老是與他唱反調,不論他做什麼,對方常蓄意阻撓,更不肯配合。起初他很憤怒厭惡,後來遇到個高明,能知其前生因果的老師開導他:你前生是一個獵人,一次到上山打獵,看到一隻狼犬,牠本在山中活得好好,你卻一箭將牠射傷。所以,你們今生相遇,不論你做什麼事,他內心對你總有一種厭惡恐懼的矇眛情緒。幸好當時你只是射傷牠,牠受傷奔逃,沒有死掉。當時你如果是把他殺死了,這仇就結得更大了,所以今生相遇,他對你會有一種直覺的驚悸與排斥,這是過去生的惡業所致!

  這個人知道了過去的因緣,不但消除了對對方的恨怒,更積極以謙退懺悔與忍耐彌補的心,耐心善處,希望能軟化同事防備、排斥的情緒,以求能化解前生的一段怨結。

  聽了這個故事,我們也可以環顧己身周遭的人事,縱不能具體知道前生恩仇影事,然總要以「冤宜解,不宜結」的原則,主動放下橫梗在心中對人的抱怨與憤恨。人與人之間的怨結,由誰先釋放善意呢?希望我們互相勉勵:自己先知道因果道,就從自己身上先解怨結。若前生己先有過,今生則歡喜受人怨懟;若是此生的新生惡緣,那就以慈悲為來生造福因。希望我們面對所有怨憎會遇,不但能化解,而且心存感恩!

  故事說完了,相信大家都能從中得到啟發。但是要提醒大家:佛法所強調的「因果論」,是指出凡事皆由因緣,從善與惡的因緣到福與禍的果報,此中有必然的軌則,以勸勉吾人當敬畏因果,慎行三業,積極地為自己添福除殃。更需注意,不要墮入「宿命論」,對自己乃至他人的悲苦,消極而無作為,只是被動承受果報。此中道理,《了凡四訓》對於積極改運、造命的原理,敘述頗為詳盡。

  是呀!只要努力,未來一切都可能改善。能主動以良善心行改善今生一切逆境者,是除罪造福的「因果論」,而不再是無所作為,消極被動受報的「宿命論」。

  進以言之,如果我們已厭倦了無數次的輪迴,不想再置身於此六種軌道中,可能嗎?這也是可以的,這就是佛陀所證得,所教導的涅槃之道。想要超越六道強烈的趨生引力,就要徹底改變觀念與行為,一改過往的慣習業行,而能「脫軌」超越。首先,是要具足「解脫知見」,澄清「輪迴道」與「解脫道」之間的不同,以及探究趨向解脫的關鍵為何。改變現在,未來才會改變!

十二、今生所有作為,鋪設來生軌道

  至此,想問問大家:「未來,我們想到哪裡去?又會到哪裡去?」想要投生善趣,乃至了生脫死,不能空有想法與盼望,而是要有切實而正確的作為。

(一)以現觀與推理,知曉三世因果律

  能夠知曉將來會投生何處,主要是透過止觀的實修而得知,也就是藉由止觀修行,以甚深定慧力道得「天眼」,來觀察吾人命終之後將投生到善趣或惡趣。一但能知道自己未來的投生趣向與所感業果,則若因善行將感生善處,則會心生歡喜,勵志益堅;若看到自己的惡行將與來生成熟、受報,也會因心生恐懼而端肅三業,勉力改正。然而需要說明的是:未來的業相內容,只有可能性,沒有必然性,也就是只有機率的多寡,只要我人能積極向善向上,一切都有改變的可能。

  這也是我們鼓勵大家禪修的原因之一,若能實修止觀,並且親證法相,則必能確立三世因果的正見與激發懺往修來的精進力。因為,能以天眼親自見到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罪福因緣,果報情事;則對過去與今時的種種順逆境界,就能安然順處,而且知道只要現在更加努力,對於未來的果報內容,都有改善增進的希望。

  一般人雖然沒有天眼實觀未來情狀的本事,也可以依於因果的定律而推究其中道理。如何「推理」?最簡截的是依於基本規律:「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的原則,檢討吾人今生善惡行業的一切作為,就可以推知將來趨向何處,果報為何?

  這裏再提供一些推理與判斷的原則,也就是檢視人生三個階段的所受與所做的內容,來斷定吾人過往與未來的種種,其間已昭然顯示著三世運行的趨向與軌跡。

  有關於將三世因果對應於人生三階段的推理原則,其基本項目是:依於三時相──也就是有為法在活動過程中所呈現的過去、現在、未來等三個時間相,對應於人生主要的上、中、下等三種關係。其具體呈顯現象中的是:人生時程中的幼年、成年與老年等三個階段;人際倫理中的長輩、平輩與晚輩等三種關係。

  粗略而言,幼年期屬於承受期,收受著過去生行業的結果;成年期屬造作期,是一生中的主要關鍵時光,其間行業善惡,結緣好壞,都再再影響來生軌道與禍福多寡的內容;老年期雖如夕日餘輝,然就著隱然已現的未來軌道,今時的所作所為,也都有添磚加瓦的影響。如果不知道這個原則,則今生所作所為,都會像離枝的樹葉,隨業風而飄零,茫然不知正確的生命方向,縱然學佛、行善,也會因為不能確知未來,不能凜於因果,而載浮載沉,空費時光。

  根據此一推理原則,告訴在座各位啊!已過成年,即將邁入老年的我們,未來生命的主要軌道,已經鋪得差不多了!然而,雖逝者已渺,所幸來者可追,對於從一生際遇來檢視三世業果的主題,真該好好的用心思維,並思以精進修改之良方才是。

  最後請問:人生在哪個年齡學佛最好?從究竟義來說,隨時可入,時時都好!學佛、行善、修行,什麼時候都不晚,縱然唯有臨終生一善念、淨念,都不晚!然而,理想上是若能從幼年即學佛,那真是太好了。這與一般認為老來無事可信佛的謬見,大不相同,就像成長發育,亦有其正規期、黃金期一樣。人生在少壯的重要階段,都是鋪設來生軌道,也就是主要趨生「引業」,與填充內容的「滿業」力的關鍵期。如果能在青少年期就開始學佛,則於有意識地善於把握在成年期,鋪設來生較好的軌道。

(二)幼年承受過去行業結果,父母是人生第一方福田

  人生從出生到十八、二十的青少年期,顯示的是前生的行業內容與整體成果;而在實際的人事對應關係上,就顯現在父母身上。

  人隨著自己的業緣來投胎,第一個要件是結父母的緣份。父母的體能、智力與情緒狀況,也具體反映在他們的學歷、職業與經濟能力等內容,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他們養育子女的品質。一對夫婦養育子女的內容,無論是優良還是惡劣,都是投生者來到這個人間時,賴以存活與成長的基本環境。所以,我們父母是我人來到這個世間,第一塊藉以生長的田地──資源。這方田地,其土質的狀況,都是我們過去耕作勤惰所招致的結果,故無論好與壞,都不可嫌惡,都應虛心而努力,故稱「父母為我們在人間的第一塊福田」。

  因此,為人子者,絕對不可以排斥或怨恨父母,跟他們對立。其實,又有什麼好埋怨的?千萬對夫妻結合,千家萬戶都生了小孩,我們哪裏都不去投胎,就偏偏到了這一家,一切也只能追究自己了!這是我們過去善惡行業所招感的結果呀!所以,回去第一件事,就是要感恩父母,視之為我們人生的第一塊福田,好好地孝養承順他們。

  表面上看來,父母為養育子女而花費錢財,然而以自作自受的因果規律來看,一切都遵循著積福者得財,為惡者窮困的軌則。我們投生來人間,也是自己「帶著」錢財來花用,一切端視自己的福德多少,不要奢想父母供養,乃至怪罪他們生財無方。

  有沒有見過有些小孩,一生下來,家裡明顯地就開始賺錢?這是孩子自己帶錢來,用自己的錢買牛奶、買尿片、交學費……,都是花自己的錢呀!自己帶著福報來投胎,出生後感召父母多賺錢,所賺得的錢財,充為孩子──自己的花用。

  佛經中所記載善財童子的事蹟,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印證。他家本身就很富有,他出生時又帶來了更多的財富;家人因為自從他出生後,更加得賺錢,所以非常疼愛他,視他為「財庫」的化身。你們說,這活脫就像是隻招財貓,惹人疼愛極了。

  中國命相中,有預卜小孩影響家庭財運的算術,提出了「生」與「剋」的概念;「生」者意為「生發」,會帶來財運,「剋」者意為「傷損」,將耗傷家財。有沒有見過這樣的小孩,不但出生時,父母經濟不好,什麼都沒有;接著,家中更益窮困!請千萬不要怪罪父母呀,這是無福而有緣的一堆窮人來會遇,相濡以沫,依偎取暖。當我們知曉了因果自召的道理,就應從自身做起,努力讀書做事,行善造福,以求反哺親恩,並改善家庭境況。

(三)婚姻反映前生貞潔情況,配偶是人生第二方福田

  人生第二個重要的緣份是夫妻,屬於平輩關係。

  說到這裡,想請問在座已婚的同學,你們當年是怎麼選丈夫、選太太的?是自由戀愛?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還是算命、排八字選的?(同學都答是自由戀愛)自由戀愛?你們都這麼有自信,認為自己有選擇好配偶的能力?(大家笑)你們覺得算命排八字來擇偶好不好?(大家都答:不好!)

  自由戀愛是訴諸於當事人的情感喜好,算命合婚則是以數術,檢擇福報較好的對象,這比較是從實際利益來考量的。其實,雖然表相上有不同的擇偶方式,但是在一般人內心的意欲上,同樣都是希望得到一個好對象。既然內心意欲相同,則我們有時也會覺得,與其仰賴盲目而衝動的情感需求,則依循命算的結果,是不是比較「理性」一點。只不過各派命學有異,準確機率也多有不同,再兼牽涉排算者的個人修為與功力,這一切都會影響所得結果的準確率;而且在講究科學實證的現代,算命被視為無徵的迷信,所以算命合婚的方法,現代人是比較不接受了,反而是偏重以情感的好惡來婚配。但是一般人的智識有所不足,情緒大都起浮不定,情感取向也多是盲目而衝動,憑什麼去選?選自己喜歡的?那麼,我們已經清楚自己喜歡什麼嗎?情感與欲望最喜愛的,就是最好的、正確的嗎?其實一切都茫茫然,只是投己所好而已。想到這裡,我們對於情感取向,戀愛至上的擇偶方式,也是要多有保留的。

  反觀被現代人所輕忽的命算之術,是中國老祖先很聰慧的發明,運用排列卦相與數理算術,來探求幽渺隱微的人事禍福,貧富壽夭,這是很高明的術數推理之學,可以說是以人智而欲窺天機了。其實,以命算得知當人一生貴賤、壽夭與貧富的多寡,這不就是對於當人前生累積福德的多寡的計算嗎!只能實算實得,無法妄自無端添加,算再多,也不能幫人算出一條好命!因此,與其消極算命,則不如主動積極造福;可惜,一般人大多不明白此理,總是向外妄求,喜歡算命,而不能向內實修,自求多福。

  所以,想要有得到姻緣,算命合婚或自由戀愛,都不大可取,前者私心計較,後者盲目衝動。而是應該敬畏因果律則,淨化欲望,提昇情感,忠貞信守,憑一己誠善,才能感召人間的淨善姻緣。

  但是說到這裡,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因果法則是有為世間的定律,從造因到結果之間,需要蘊釀、成熟的時間,所以它對於我人生命的影響,貫穿三世,非一時間變現。所以前面所說行善造命,貞淨培福,以感召良好的夫妻緣份,是聽聞正法之後的積極行善,以求今生播種,來生收成;而今生的夫妻運程,大都是前生累積的業緣成熟。

  所以,我們稱配偶是我人的第二塊福田,不要老是埋怨、嫌棄對方,再好再壞,也是前生所做,今生召感;要以感恩的心,謝謝對方「收留」,讓我們不用在外「流浪」,所以好好經營這段前世修來的姻緣。

  我在台灣有一個學生,是很可愛的女孩子,但是外表有點矮短肥胖,有時動作與言語,也像輕微「智障」的樣子。有一天她向父母說有人追求她,想要結婚了。她爸爸媽媽聽了非常高興說:「趕快!趕快結婚!怕時間拖長了,那個男生會後悔!」

  父母擔心女兒嫁不出去,一旦聽到有人要,就催她趕快嫁掉,怕對方會日久生變;這樣的父母真是謙虛而務實,不會有個癩痢頭子女,還一副奇貨可居的姿態。所以,我們自己千萬不要自視甚高,要心懷感恩,回去跟妳的先生、你的太太說:「謝謝你收留了我!在千千萬萬人之中,在茫茫人海裡,你發了慈悲心把我撿回來。沒有你,我可能沒人要,無家可歸了。」今生結為伴侶,要常懷慚愧感恩心,相互扶持,彼此珍惜,不要有視婚姻是業障,伴侶是冤親債主的負面心態!

(四)成年行為累積來生果報,人際互動務必善心經營

  自十八、二十歲長成,約略到四十歲這二十年的成年期,開始進入造作決定來生軌道的主要時段。雖然我人的身口意三業,一生都不斷地在運作,然而這段期間所造作的業行,是影響來生福禍順逆最關鍵的時期。因為少年期主要是承受前生造業之果報,仰賴父母的撫育,以此為生長與學習的資糧;而當進入成年期,身心長大成熟,故開始獨立營生,其間種種善惡行業,將為來生鋪設主要軌道與禍福內容。

  請問大家:現在我們都幾歲了?都已經超過四十歲了吧!從以上所說的生命分段特性來看,則我們來生的軌道與內容,現在已經大致定軌了!有關來生的父母、配偶與子女的可能對象,大致都出現了;如果是悅意之人,知道了會高興嗎?若是嫌惡之人,會心生怖畏嗎?一切無妨,因為事屬未來,是可能發生的機率,而非必然如此,最怕的是不修行,心作不了主地隨業飄零,惡緣會遇;若心作得了主,則一切都有改善的可能。

  所以,當我們想到出現在身邊周遭的人,有可能是來生一等親的緣份時,還要互相計較與爭鬥嗎?我們都看過家人吵鬧不和的例子,  聽過家人為了爭產或爭權,反目成仇,鬥得你死所活的故事,這些都是前生彼此結惡緣,今生又不能相互寬容,彌平怨憎的緣故呀!今天既然知道了因果的規律與改善的方法,我們就要開始懺往修來,珍惜每一個緣份,善待所有相識之人;無論今生結緣的初始點,是善是惡,希望都能致力於改善現況,增進善法。如此,來生親族緣份的起點與品質,將大有改善與提昇的可能。

  除了親人的緣份,在命算中還提出一個影響人生際遇的因素,也就是「貴人」與「小人」的分別。此中之「貴」與「小」,不是指對方的社會地位與輩份,而是指對我們的提攜、助益或阻撓、破壞者。命相中會提及某人多有「貴人緣」,在人生重要關鍵期或險境處,會有幫助提昇或避險的貴人出現;也會指出有人命中「多犯小人」,處處作梗,人禍叢出。大家有沒有去算過命,有沒有被告知今生是多貴人相助,還是小人惱害?我們可以從今生人際關係的順逆好壞,推知前生有沒有多多助人?從三世善惡行業,造因受果的規律以觀,世間沒有倘來的福份,也沒有不經營的善緣;所謂「貴人緣」或「犯小人」,對方都是「人」,同樣一個人,而成為此人的「貴人」,卻是彼人的「小人」的情況也是有的。所以貴人也好,小人也罷,都是我們過去生中助人或害人的果報成熟。福報是造作出來的,福份數量也是累積出來的,所以還是那句話:與其算命等貴人,不如行善助人,相互提攜,努力製造未來的貴人緣數;則來生大家改頭換面再相見時,心裡會有一種說不出的直覺與推動力,一定要幫助他不可!若不幫助他,連晚上都睡不好覺。我們的人生,能不能修出這樣的好緣份呀!而與其躲避小人,不如以慈悲與寬恕,化前生所結怨憎,結來世之善緣。

  所以,我們常勸勉大家:縱然不想寬恕別人,也要善待自己。為了未來人生能幸福又多得人助,一定要化解今生怨憎,一定要多多行善助人。

十三、結語:從善生善死到了生脫死

  今天的講題主要是「解脫知見」,這是佛法不共世間的出世正見,然而我們的內容則擴及因果的法則與人間的善德。主要的考量是重視「人間」為修行善趣,成佛乃從人身修得;除了有矯正信佛卻偏向度亡的鬼化佛教的缺失,也有對治厭棄人間,意求天上的神化佛教的信仰傾向。更重要的是,強調不躐等而依次昇進的學習原則,將修行「解脫知見」的基礎,建立在「世間正見」的良善軌道,致力於過、現、未三世與上、中、下三態的福德增長,以作為從善生善死到了生脫死的堅實基礎。

  最後,總結能導向出離世間的「解脫知見」的幾個重要觀念,並以佛陀此生的人間福緣為十二緣起,三世因果的例示,作為本次講說的結語。

(一)諸法因緣生,無常亦無我

 第一項「解脫知見」,是照見諸法無常無我的特性,就如《心經》中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

  佛陀指出:世間所有苦難,生發於有情的感知與覺受,依此而對於身心、外境的所有現象,以苦樂與愛憎互動增強,互為因果中,生起強烈的我愛、我所愛的無明煩惱。諸法依緣生滅,本爾如是,只因眾生將無常、無我的有為法,錯識為一常恆、永存、不變的「我」,所有的愛執、爭奪與憂惱,也因之而層出不窮。

  要遠離憂苦,究竟快樂,唯有從習禪定以去除散亂雜念,修智慧以照見諸法實相中證得。出世智慧的體證,是觀察到一切有為法皆是緣生緣滅,都在聚散離合中,恆變異,無常相;因無常變異,故無主無我,緣起無自性。

(二)三世因果律,緣起無自性

  相對於觀照諸法五蘊、六處與六界,緣生無自性的橫向觀察,佛陀又從生命在流轉生死中所呈現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三時相,順逆觀照其中十二因緣,三世因果的流轉輪迴與還滅涅槃。這是對於諸法在三時相中,無常變化,無我緣起的特質,所做的縱向觀察,也是「解脫知見」的第二項。

  對於生命流轉的現象,如果能觀察其間十二緣起法的三世兩重因果,就可以智見無數過去生的種種行業與果報的對應差別,因此對於善惡召感福禍,如是因如是果的因果法則,也就有了深切的體認。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涅槃是無為法,遠離造作而超越世間,但是順向寂滅涅槃的修證之道,卻不能無視善惡,背離因果,也不能妄議空談,擬想聖境。而應該以世間正見,來矯治無義的邪思邪行,務求身口意三業清淨,以得善生善死。在此基礎上,修習順向解脫的定慧之道,方得以克至全功,臻至究竟涅槃的境界。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涅槃是無為法,遠離造作而超越世間,但是順向寂滅涅槃的修證之道,卻不能無視善惡,背離因果,也不能妄議空談,擬想聖境。而應該以世間正見,來矯治無義的邪思邪行,務求身口意三業清淨,以得善生善死。在此基礎上,修習順向解脫的定慧之道,方得以克至全功,臻至究竟涅槃的境界。

  在此,我們以釋迦佛陀在人間的事相,對應之前所說人生三種主要面向的說法,並依之而引向涅槃的解脫知見。

  釋迦佛陀未成道之前,行菩薩道,歷劫修持,在圓證佛果的最後一生,感召到世間美善的福德。首先,釋尊的父母好不好?無論是品性與家世,都非常好,不但仁慈賢德,而且是國王、王后哩!反觀我們一般人嘛!投胎是無可奈何地隨業飄零,不要說投生到總統、國王的家庭,有時連跟他們握手、說話的機會都沒有呀!

  佛陀幼年時,就有智者觀象而預言:「這個孩子,若在家,能為輪王;若出家,則為法王。」真是了不起。這都是累生修行所得的善果,決不是坐著癡心妄想,就會天降鴻福呀!所以大家趕快用功修行吧,修出好的父母緣份來。

  再來,佛陀不只修到了尊貴仁善的好雙親,也修得了好的夫妻緣份:耶輸陀羅;這是早在燃燈佛的那一世,就開始結的善緣,也就是佈施五莖蓮花給儒童梵志,以供養燃燈佛的故事。耶輸陀羅當時發願與儒童結為善侶,生生世世護持他。佛陀在過去生中修出了互相幫助提攜的夫妻道侶。而我們呢?現代人的婚姻,不但多為怨偶,而且近年離婚時的婚齡,有節節降低的趨勢。大家要加油呀!從現在開始,與伴侶一起修行,彼此忠貞慈忍,並累積未來好的夫妻緣份。

  那如果是選擇單身呢?尤其是出家者,我們常常慶幸,說這是三寶的恩德,給了我們「化險為夷」的生機。怎麼說呢?因為多數人走入婚姻之路,多是情愛牽扯與業緣糾纏,世間能結合恩愛佳偶與修道伴侶為一體的婚姻,是很難得的。所以,感謝出家制度,讓擇偶能力差的人躲開「一劫」,也解救了別人,免除被我們「蹂躪」的危險。

  再來,釋尊也修出了個好兒子,羅睺羅年幼即隨佛出家,乖順聰敏,並證得阿羅漢果。在《阿含經》中,就記載了佛陀向羅睺羅說法,羅睺羅精進用功的故事。你看!他的孩子也很成材,很有成就呀!再反觀我們一般人,常聽人怨怪自己的小孩不乖,不聽自己的話!孩子是自己生的,竟然生到一個不聽話的,這也真的很不會生啊!

  總之,佛陀與諸善侶,在過去生中都曾發好願,精勤修行。所以,不但在俗的家庭與眷屬都非常好,出家成為法王,則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與阿難尊者等,以兩大脅侍為主的許多善友,都在其座下證道,也全力協助佛陀主持僧團,教化眾生;而在大乘經的記載中,更是諸多菩薩來護法。反觀世間人,惡深而障重,家族多怨憎,周遭多小人,一生艱難,事事不順,這可真是辛苦呀!

  在公平的因果法則中,如是因,如是果,只有精勤耕耘,才有豐美的收成。佛陀指出了天地間的因果律,並教導行善淨業之法,為我們開啟了幸福的大門,大家可不要辜負了這般的好機緣,要好好用功修行才是呀!

(四)破除「我愛」之強烈慣習

 世俗有為法的一切,都不離自造業,自受報的因果律;然而涅槃解脫的無為法,其本質也沒有背離因果,而是同一(因果)法則的反向操作原理。原來,有為造作,就必招感業果,此中,善行得善果,惡業招惡報,這是因果必然的道理。然而,反向操作之,當止息了一切的善惡造作,無因則不招果,則寂止,無為,涅槃。「涅槃」境界不是遠離此間,另有他方,而是一切有為造作的止息;此一意義,可以從證「有餘依涅槃」的阿羅漢聖者來了解,雖然其仍餘有色心存留世間,然其已止息了執取心識,造就來生的行業力,故為(有餘依)「涅槃」。

  只要能止息一切有為造作,就能不再趨生受報,這其實是相當簡截明白的道理。可惜!眾生不但看不破,也放不下,這從我人的生理構造,也可看出其中端倪。我人的「自主神經系統」,主掌攸關性命存活的生理功能,如呼吸、心跳、血壓與內分泌等等,因不受我人的明了意識指揮而隨意改變,故稱之。可見,有情眾生抓住命根,想要持續活下去的意欲,已經不受我們的指揮,而「自主」了,這般情狀,值得吾人深思。

  此中,「我執」是關鍵,因為無明──不明真理,而錯認有「我」,這是「看不透」;而更有愛執推動,而執取於「我」、「我所」,這是「不放下」,無明的錯知,情愛的染執,成為有情生命流轉輪迴不已的推動力,而究其根源,又以「無明」為主因。所以修學佛法,非常重視正見──正確觀念的獲得,這也是我們在此講說「解脫知見」的原因。

  佛陀引導眾生邁向涅槃的「解脫知見」,第一個就是知見「無我」的出世正見。此一徹知諸法實相的智慧,是觀察組成眾生生命的五蘊、六處、六界等名、色法,而徹見其乃無常、無我的真相。

  第二,是更從一切有為法的三時相,觀察生命從過去、現在到未來,因惑(無明)造業,依業感果,流轉三界六道,無有已時。此中,分出善惡有報的世間正見,與如實正觀,斷惑除愛的出世正見。佛陀說法,是在世間淨行的基礎上,進說出世解脫道。

  「解脫知見」是觀察諸法因緣生,並照見生命在三世兩重因果的十二緣起相;從生命的靜態與動態,順向流轉與逆向止息之中,「但見於法」──一切是緣生緣滅,「不見於我」──一切都在變化,不能停止,無法掌控。至此,已經將世間相「看得透」了。

  第三,以定持心,智覺明照,讓燥動而習慣於抓取的心,在一次又一次的歷境對緣中,都能不再愛著與執取,這是訓練「放得下」的能力;如此持續不間斷的修行,一直到強固抓取的力量,終於能停下來,而徹底止息,取證涅槃。

  簡單總結「解脫知見」的要義,就是先照見諸法的自相與無常、無我的共相,見緣起,再破我執。其間,要行善斷惡,則縱然尚未解脫,也能因為有正見而不墮惡道,因淨行而常生善趣,依培福而多得善果,生命常處喜樂美善之境。在此基礎上,不斷地精進修行,以除惑斷愛,終將有一天,能止息一切的痛苦與輪迴。

  祝願大家:得淨法光明,證究竟涅槃! 

 

 

  ──原刊於2012年第二季《妙華會訊》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