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漫談思想和語言

——「佛法和語言」之一

林良彬(旅居洛杉磯)

  思想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在吾人的心(或腦)中默默地運作,如果人們沒有先學會一種語言文字(及其意義),人也沒法進行思惟或思想(thought),因此如果人要對思想進行分析,我們也只能依靠對語言的分析才能進行這項工作。動物(如一隻狗或猩猩)的情況呢?我以為,動物在同類間可發展出肢體語言和簡單的叫聲(以單音為主,也可算是學習得來的簡單的語言),但因為根本無法和人類使用的複雜語言相比,所以基本上我們可以說:動物依本能而活,不會進行思想,維根斯坦在《哲學研究》中舉過一例:一隻狗會「期待主人明天回來」嗎?因為它不懂其中語詞、整個語句的意義,自然它是不會這樣地去期待。

  從生物學進化論的觀點看,人本來是動物,身體(physical)結構和動物相差不大(甚至比不上獅子老虎),顯然人在演化中出現某種迄今仍不太清楚之原因而大大突進了。而到了今天,人類和動物界的差距愈來愈大,其主要原因則是:人有高度複雜的腦力或智力(2300年前的亞裏斯多德已指出:人是理性的動物),而理性或智力的涵義基本上指向:「人是會使用語言文字的動物」這一事實。

  現在我們要問的是:人類祖先發明語言文字的目的為何?顯然是為了生存的方便。為了生活,人學會用各種聲音符號來給分門別類(佛法則用「分別」一詞),諸如:男、女、水、火、山、河、屋、刀、箭等,各種可吃的食物(動、植物),每個人還給予專有名字(proper names),甚至小狗小貓也可取名。人由生活經驗累積了許多的知識也透過語言文字流傳給下一代,終致形成了今天的人類社會。從時間上言,人先有話語,後才有文字。一個個的聲音,如水、父、吃、走等,都因公共約定才成為夾帶意義的符號,每個社群中的小孩都得學習此複雜的語言,才成為一個成人。因為語言是帶著意義(meaning or sense)的符號,人才成為可以互相溝通、協助的「理性」動物,而狗、獅等仍純然只是動物而已,尚不配被稱為有理性。

  一父親向小孩說:你去市場買六個大紅蘋果回來!小孩顯然必須先知道「六個大紅蘋果」一片語的意義,才會買對回來;反之,小孩如果買了七個小綠蘋果或五個黃檸檬或四個棕色雞蛋回來,想像那父親會怎麽說:「咦!你聽不懂我說的話?」因為每個字或詞都帶有意義(sense),人在瞭解意義後,也才可知道字詞的指謂(reference),即先知「水」這字的意義才會拿水來,不會拿火或任何不是水的東西來,這裡可以說,人類處在一種特有的意義領域或空間,一種理性的空間(space of meaning 或 space of reason),而它完全係由語言文字所構成。再回到思想和語言的關係上,人之所以能思想,必先學會人的語言文字(及其意義)。換言之,語言是思想的構成要素。

  我們使用語言文字來談論(talk about)事物,這裡必須注意「不同層次」的問題,且就「名詞」一項來說明。一般而言,事物是第一層,如月亮;語言是第二層,如中文「月亮」,英文「moon」等等,中國古人喜用「(手指)指月」來比喻第二和第一層的關係,即手指就如語言,用來指謂月亮這東西:另外,還有後設語言(meta-language)的第三層,如語句:「月亮」是二個字組成。它不談月亮這事物,而是談語言本身;照理,此後設語言還可有其後設——後設語言,即形成meta-meta-language,層次還可更多。語言文字具有實用性、方便性,這是眾所週知的,這也是為什麼人類的小孩一出生即得「呀呀學語」,長大了還要學各種的科學語言。總之,我們對任何事物或學問(包括宗教教義在內)的理解,都是透過語言的途徑學來的。所以在論語中孔子第一句話要說:「學而時習之」(隨後還加上「不亦悅乎」!強調學習和啟蒙的價值);老子也說「為學日益(增)」的話。

  不過,我們也要注意到語言的界限問題。因為語言是人類發明用來比較、分別萬物,並用來溝通談事物的方便施設,它是一種抽象的symbol(象徵、符號),和具體的經驗事物是不同質的,即前面說的第二序(層)的意義領域。眾人皆知,喝水止渴,吃飯可飽,但光說水論飯,決不能解決人的飢和渴,因此古人常言:「說食不飽」;少年人響往愛情,卻光說不練,不能體驗愛情的滋味,尤如一瞎子可大談顏色的光譜,卻從未能親見鮮豔的色彩;又如想像自己中了樂透,口袋實無半毛錢,真是所謂的「空言空想無用論」。佛法裡的各宗(禪宗尤甚)也因而強調親證、體驗的重要性,宗教體驗的最高境界是不可說/不可思議的、言亡慮絕(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禪宗則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老子也說:絕聖棄智,為道日損等等名言,一再利用語言而貶低了語言或思想在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性。這些話說的很漂亮,好像無懈可擊,卻不知自己首先搞不清語言文字的性質而責怪起語言,不知語言本來不可能取代第一序的活生生經驗,語言本身也從未提過這一非份的要求,它純係由人們被語言所誤導而增生的。但也因這些行話提醒了我們語言文字有其界線(limit)。

  關於老子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涵義,一般以為兩者是對立的,我則以為兩者可兼容並蓄,就好像佛家有「聖默然」和「聖說法」不相衝突一样,老子的「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即等於般若(智慧)蕩相遣執殆盡的聖默然(言亡慮絕)的境界;而老子的「為學日益」即似高僧大德的「聖說法」時須廣學世間五明(語言、科技、醫學等)以便弘法利生。又大多數世人不必去「說法」,也有廣學五明的必要;是故不要把「為學日增」和「為道日損」看成誓不兩立,只能取其一。我覺得這是不正確的解讀。

  至於如何正確解讀佛家的勝義離言、不可說義,請參考筆者後續兩文〈佛法對語言的態度〉及〈詮釋佛法的不可說義〉。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