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神、人與創造

古倫神父、昭慧法師

 

古倫神父

       我們基督徒相信唯一真神。但這個唯一真神是以三位一體的形式顯示給世人看:父、子與聖靈。這是上帝顯現的三種方式(譯註:這個唯一真神的稱呼,有各種不同的中文翻譯。天主教,也就是羅馬大公教會,翻譯成「天主」,而宗教改革後的基督新教則翻譯成「上帝」,近年來的聖經翻譯為了達成普世合一的目標,又翻譯成「上主」。本書因為本社出版的一致性,依照新教傳統翻譯成「上帝」,尚祈天主教兄姐包容見諒)。

       父神位格的上帝,是世界的創造者,是所有存在的基礎。耶穌是上帝的「話」,透過「話語」,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上帝永恆的話語在耶穌身上「道成肉身」。上帝透過耶穌降臨到世間。上帝也差遣了聖靈到我們中間,而聖靈就居住在我們內心。他會在我們身上動工,使我們堅強,他就是我們可以不斷汲取力量與勇氣的泉源。

       三位一體的神學不是純粹的猜測。它也道出了某部分的人類本質。因為上帝的形像總是與人類的「自己的形像」相關(譯註:此處的「自我」,是個人存在的「自己」)。三位一體的上帝是一位開放的上帝,他將我們帶進與他同在的團契。

        我們人類不是只活在這個世界上,乖乖地服從那位遠在天邊的上帝而已。如果上帝與人的關係不過如此,那就太表面了。身為人,我們更是被上帝納進他自己裡面:在父、子、聖靈三位一體的團契裡,在透過三位一體的圖像表達出來的愛中。因為上帝本身不是一個靜止歇息的神,而是一個團契,他本身就是永不止息的愛,這份愛也從他自己流向人類。

 

        基督宗教的三位一體神學告訴我們,如果不討論關於人的事,我們就無法談論關於上帝的事。關於上帝的思考就是關於人類的思考。三位一體的神學指出,我們身為人類,事實上是交織在上帝裡面的,因此我們的靈魂中,很難清楚分辨出純粹的人類力量,或純粹的上帝力量。透過聖靈,上帝運行在我們當中,也藉由我們影響外界。聖靈會啟發我們,他是力量與能量的來源,我們可以不斷從中汲取力量,永不枯竭。

  昭慧法師

        佛教在宗教學的分類上,經常被歸類為「無神論」。但這樣的語彙,容易讓人誤以為:佛教不承認「有神的存在」。事實上,佛教十分肯定天神的存在,並且肯定天神的心靈境界高於人類。

 

        但是,佛教確實沒有依這種「神觀」,來建立宇宙與生命的「創造論」。並且這是「眾神觀」而非「一神論」;在佛典有關「天界」的陳述中,我們會發現,諸天依眾神境界的高低不等,還可再細分為眾多層次。

  古倫神父

       我很高興聽到,佛教中也有談到神。有時候我會覺得相當疑惑,因為有些佛教徒或法師會強調:在佛教中沒有神的概念,佛教是無神論的宗教。我不清楚,我們兩個對於神和神祗(或天神)的觀念是否一致。不過,基督宗教是沒有眾神祗存在的,我們只有唯一真神。這應該是我們兩個宗教的「神觀」最大的不同之處。

       有些佛教徒會講「成佛」(Budhisattva),也就是只有那些達到「證悟境界」的人,他們可以脫離輪迴之苦,並永遠具有覺性。就這個概念而言,在我們基督宗教中,「聖人」應該是比較類似的概念。我們深信,聖人就是與上帝合一的人,然後他們會因著上帝,而在我們人類急難時支持我們。

 

     我在台灣演講時,也曾參觀過許多廟宇,裡面供奉著不同的神祗,這些神祗的任務和基督宗教裡「聖人」的任務類似:有的保佑生產,有的保佑考試,有的保佑婚姻和家庭關係。

  昭慧法師

      除了一神與多神之外,基督宗教與佛教最大的差別還在於,基督宗教認為上帝就是世界的創造者。相反地,佛教的創造論並不是起源於神的。

  佛教中有關創造論的概念就是「緣起」(dependent origination,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緣起」一詞,在體系龐大而內容豐富的佛教教義中,是最為重要的關鍵字,也是最根源而核心的基本原理,它的定義是:一切現象,都是在因緣條件的脈絡下生成、存在、變異、毀滅的。這就是宇宙與生命運轉的自然法則。

        而這自然法則和佛陀之間有什麼關係呢?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他只是就著眾神、人類與其他生命的存有與消散、痛苦與快樂、運作與承受、凡愚與聖智,證悟了其間的運轉法則,並於證悟之後的歲月裡,將這樣的法則教導世間,好讓大家能順此法則而獲致「離苦得樂」的境地。

         它不是一種創造與受造的關係,佛陀告訴我們,這樣的法則,不是佛陀所「創造」的,而只是佛陀所「證悟」的;無論佛陀出世與否,這法則都是恆常且普遍地運轉著,而佛陀也不是神,佛陀只是覺悟了這樣的真理。

  所以總體而言,「緣起」論並不是建立在「神觀」的基礎上,甚至也可以說,並非這個法則具有「生」的功能,生養了大地萬物乃至人類。佛家、儒家與道家同樣提示了宇宙萬有運行的法則,它們之間相同的是,都沒將法則視作「位格」的存在。但佛家又與儒、道二家的法則理論有所不同,因為儒、道二家主張法則具有「生」的功能,也就是說,儒、道二家認為,法則創生了萬物;佛家卻從不說「緣起」具有創生功能,它僅只是現象界「相依共存」而生滅變化的法則,而非宇宙萬有的「第一因」。

  古倫神父

       我們基督徒認為上帝就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但是,創造的過程到底是如何,我們也無法完全瞭解。因此,對於自然科學裡宇宙形成的「大霹靂」學說,我們的信仰是保持開放的態度。

         但是,我們絕對相信,所有一切最後都是從上帝這位唯一真神而來,上帝是一切的原因與根基。對我們來說,自然界也是被上帝的靈所充滿。因此,我們也能夠在大自然中遇見上帝。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完全不同的觀點:佛教是以這個世界原本的樣子來觀察這個世界,並嘗試去瞭解它。猶太與基督宗教傳統則習慣問「起初」的情況:「一切是如何形成的?」而佛教的「緣起」則是解釋,為什麼一直有新的事物形成?為什麼這個世界如此流動?基督宗教的創造神學則是問及原因,直到第一因:上帝。

      不過,上帝對於我們基督徒來說,不只是創造者而已,他也是歷史的上帝,他會行動,會干預人類的歷史。當然我們知道,這個「上帝干預歷史」的說法只是一種圖像。上帝還是透過人類本身來行動。他差遣先知到人群中,打開他們的眼睛。就這個觀點來看,佛陀的角色也相當於先知,打開人們心靈的眼睛。

        但是,耶穌不只是先知。上帝透過耶穌將自己顯現在這個世上。耶穌完全是個人,但是,他同時也是上帝和上帝的兒子。透過耶穌,上帝以獨特、完全的方式將自己表達給世人看。

        然後,上帝又差遣他的靈,也就是聖靈,運行在我們當中。因此,上帝也在我們中間。他不只是那個在我們之上的創造者,而且也是在我們中間、並在我們身上動工的上帝。

         我個人認為,這個歷史的角度對於東方文化則不那麼重要。東方文化比較關心的是「循環」,而不是涉及起始與終點的線性思考。

        就我個人的認知來說,我覺得佛陀是強調人身上神性的一面。而我們基督徒則相信,上帝讓我們人能夠在耶穌身上參與他神聖的本質。我們身上也有上帝的靈。即使上帝具有不可理解性,但是,我們仍然視上帝具有位格。對我們而言,他既是具有位格又是超越位格的。

       他是一切存在的基礎。但他也是一個有位格化的「你」,我們必須對他負責。他會對我們說話,他愛我們,也期待我們以愛來回應他。

        當然,我們知道,當我們用位格「擬人化」的方式來談論上帝時,這也跟我們人的投射相關聯。因此,即使有這許多對上帝正面的表述,我們同時也知道,所有對上帝的論述都只是猜測而已。神學家常說:我們只能說,什麼不是上帝。所有對上帝的正面表述,都只是猜測而已。

 

          這次與佛教的對話中,更加強了我所持的「負面表述」神學,這個學說長久以來就存在於基督宗教的傳統裡,只是常被忽略了。有些神學家常表現出,好像我們可以完全瞭解上帝一樣。因此,與佛教的對話可以幫助我們,更小心謹慎地談論上帝。因此,我想先把創造之始與上帝奧祕的邏輯問題放在一旁。我比較想聽您談談,佛教中的「緣起」,如何影響人類的自我覺察。

  昭慧法師

      在「緣起」法則下,每個生命同樣源自因緣條件的組合,看似穩定而實則變遷無已。如果一個人能夠覺悟「緣起」法則,就會發現:他的身心組合沒有一分一秒不在變化之中。所以我們對「自我」的執著,說穿了也只是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個體上,產生了很強烈的「自我」幻覺,從而區分「你」「我」,並且緊緊地抓住這相對穩定的個體,用各種方法延續它、壯大它,讓它遠離痛苦與災厄,享受幸福與快樂。

        渴望和執著源自於此。如果你靜心內觀,洞穿了這身心組合體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既無恆常性,也無獨立性的真實樣貌,那麼你的心就會頓感清涼,從而體悟到「無我」的法則。這時他將洞察「自我」內容的空洞,從而超越所有「滿足自我」的渴求。這個時候,他已經成為一位解脫自在的聖者,無須承受那死而復生,生而又死,生老病死循環不已的痛苦。這種境界,就稱之為「涅槃」(梵文:nirvāna)。

 

       在佛家來說,生命中所有的苦,都來自於不能覺知緣起法則,這使得人把整個無常恆性又無獨立性的個體──包括身與心──緊抓不放,一旦發生負面變化,他就會感覺痛苦。

 古倫神父

      佛教中提到所有存在的「因緣聚合」,我們身為基督徒可以接受這樣的彼此相關性。上帝創造了整個世界,上帝的靈也灌注在全世界中,而我們是這個有生命與無生命世界的一部分。

       身為人類,我們也是受造之物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必須表現出符合我們在受造物中的定位。我們必須尊重、維護和愛惜所有受造物。因為這些受造物不屬於我們,而是屬於上帝。

 

       但是,我們基督徒必須承認,長久以來,我們都忽略了所有受造物之間的關聯性:植物、動物和人。我們把大自然當成自己的佔領地,而不是承接造物主所託付給我們的責任:保護和照料上帝送給我們的這座大花園(參閱創世記二章15節)。

 昭慧法師

      「緣起」是一切現象的通則,生物、非生物、動物、植物都不例外。但是由於無生物並無生命現象,植物雖有盎然生機,但動物感受苦樂的敏銳度高,在面對情境刺激時,會產生明確的情緒反應與感情需求,故名「有情」(梵文:sattva)。

 

        佛陀非常強調「有情」,也就是說,我們人類應該與動物、植物感同身受,不只是關心人類自己而已。因為,我們都有因緣的相關性。

  古倫神父

      是的,這我十分同意。耶穌也十分強調同情心。他說:「你們要仁慈,正像你們的天父是仁慈的。」(路加福音六章36節)路加在此所使用的希臘文是「oiktirmon」,意思就是:同情、同理。一個能夠同情人、動物、植物,並且能同情和瞭解自己弱點的人,他就是接近上帝了。他可以瞭解上帝是誰,並且也被上帝的靈所澆灌。

 

      如果我們基督徒和佛教徒都能夠將這種「同情心」實踐到這個世界,我們就能一起讓這個世界變得更人性化、更慈悲、更光明,並且更溫暖。

 昭慧法師

       所以佛陀才會如此關切「有情」這個主題。佛陀求道、修道、證道、講道,這一切都無非是為了生命「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問題的徹底解決;緣起教學的中心議題,乃是針對生命的種種苦迫,探究它們發生的因緣,並且提出讓生命得遂所求以「離苦得樂」的種種方法──由淺而深的「滅苦」之道。

       佛陀僅是緣起法則的「覺悟」者,而非「創造」者。他覺悟「緣起」,體會到所有的現象都不可能獨立存在,生命因此既無法自主, 也無法主宰他者, 這就是「無我」。再者,既然現象受到這麼多因緣條件的牽制,那麼它就是「無常」的。因此,從「緣起」法則就可以推出以下三大法則,亦即:

         一、「諸行無常」法則:「行」,指一切現象的運作而言。所有現象既然受到因緣條件的促成與制約,必然會隨著因緣條件的促成而誕生,隨著因緣條件的安定而持續,隨著因緣條件的變化而異動,隨著因緣條件的瓦解而毀滅,完全沒有永恆不變的可能性。

         二、「諸法無我」法則:「法」,可包括一切現象及其法則。所有現象既然受到因緣條件的促成與制約,因此任何現象都不可能獨立自存,也就是說,那不受限於因緣條件而全然自主並掌控情境的「我」,是不可能存在的。

        吾人一向本能地認知為「我」的,不過是在因緣條件的促成與制約下,所呈現出的身心組合而已。由於身體有其變化中的相對穩定性,心念又是依附身體而隨著情境運轉,因此我們容易將這相對穩定的身心組合,錯覺為「我」 

         三、「涅槃寂靜」法則:「寂靜」,亦作「寂滅」。涅槃(梵文「nirvāna」),原義是吹滅、熄滅,佛教依此而指稱一種「煩惱燄熄」的證悟境地。

  「寂滅」是現象在緣起法則下的實相。原來,「諸行無常」,一切現象在因緣條件的變化萬端之中,必然是剎那生滅的,而且是必趨寂滅的。「寂滅」,可說是一切現象的本質。體悟得此一法則,吾人就不會對生命的恆久存在,抱以錯誤期待。

            問題是,凡夫無法體證「諸行無常」法則,對於本能執以為「我」的身心情境,會有眾多錯誤期待──期待快樂的恆在與痛苦的恆離,期待自己長生不老、永生不死。

           偏偏在緣起法則的運作下,痛苦與快樂受到複雜的因緣條件之所制約,由不得自己片面主宰。這時,痛苦固然帶來種種苦惱,歡樂也會帶來「未得時萬般渴求,已得時患得患失,持久後麻木無感,消逝後惆悵沮喪」的種種苦惱。

         並且既有出生,就一定得面對死亡,本能求生的強烈意志,使得生命無法坦然面對寂滅實相,因此死而復生,流轉無已,生生世世反覆嘗受著老、病、死亡所帶來的種種苦惱。由於這些苦惱總是撩撥起身體的焦熱之感,因此被形容為「熱惱」。

        聖者與凡夫的差別,在於是否證悟緣起。倘能證悟緣起,那麼在洞觀身心情境時,會親切地覺知它在因緣條件的制約下,無時無刻不在生滅變遷的「寂滅」實相。於是徹底放下宰控身心與情境的強烈執著,從而滅除了種種熱惱。依其熱惱的止息、消散,以「熄滅火燄」而清涼、安穩的「涅槃」一詞,來勉強形容這種聖證境界。

 

          所謂的熱惱就是說:心裡如果有所渴求而不得其滿足, 這時會很惱火──伴隨著「惱」會產生身體的「熱」,因此佛家稱它為「熱惱」。因此「清涼」不純粹來自外在氣溫的感受,在此是指內在心理的解脫自在,使人不再有任何對欲望滿足的渴求與熱惱。

  古倫神父

      我試著用基督宗教的傳統來瞭解您的想法,然後看看該如何以基督徒的角度來回應您的觀點。

 

        我可以理解您的神學。我也認為,所有萬物都連結在一起,並且,在整個宇宙中,我們身為人類,應該要彼此瞭解。佛教中的「寂滅」觀念,以及所有憂愁的消除熄滅,最終是自我的寂滅,這我也能夠接納。

        身為基督徒,我也有個內在的目標,就是拋下自我中心。耶穌說:「如果有人要跟從我,就得捨棄自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馬可福音八章34節)對我來說,捨棄自己的意思就是:拒絕傾向自我中心,也就是避免貪得無厭,避免自己想要成為眾人的焦點,避免想要把一切據為己用。耶穌提醒我們,不要用幻想吹噓自己,而是應該澆滅自己的幻想。

        但是,對於基督徒來說,去除自我中心還有另一層重要的意義:我要服事更高的主宰,也就是讓自己被上帝的靈穿透。我們的自我中心應該為了上帝的奧祕和上帝的愛而破碎。

 

       身為基督徒,我也相信,我們在死後不會消散,而是轉變。我相信,我那真實的自己,這獨一無二的個體,會在上帝裡面復活,並且永遠在上帝身旁,與他合一。

  昭慧法師

    對佛教徒來說,「生」或「死」不僅是一種概念,而是每一個生命在「緣起」法則下運轉的現象。佛教不談生命的「第一因」,僅只強調「生」就是這個法則的呈現,緣起,就是指眾多因緣條件構成某一個現象,因此任何一個生命的「出生」,都是由很多的因緣條件聚合而形成的,它也會在這些因緣條件消散時「死亡」。生命更在這樣或是那樣的因緣條件下,呈現種種差異。

       佛陀僅是緣起法則的「覺悟」者,而非「創造」者。他覺悟「緣起」,體會到所有的現象都不可能獨立存在,生命因此既無法自主, 也無法主宰他者, 這就是「無我」。再者,既然現象受到這麼多因緣條件的牽制,那麼它就是「無常」的。這就是我上面曾經提到的「緣起」法則的兩大結論。

  古倫神父

       您說的這個結論,我十分可以接受。但是,我不會用「無我」(Ichlosigkeit)這個詞。所有事物和所有人,以及人和自然都是互相連結在一起的。但是,人與自然界的動植物,也具有獨立個體的本質。只是他們在最深層的內在依然會與周遭的大自然交流,今天的自然科學研究也認為,自然科學是從內在的連結出發的。因此,在「連結」與「單獨」之間,的確存在著一些緊張關係。但是,正因為在這兩極之間的緊張,會引導我們邁向世界與人類的奧祕。

  昭慧法師

       無我,放下自己,並不是指身心不見了。身心的組合不但存在,而且運轉無已。剛剛神父說得很好,而我們之後將談到靈修觀,在佛教中,禪修有幾種途徑,其中一種途徑,很類似神父上面描述的靈修方式,那就是對佛陀的觀想和憶念,讓整個身心宛如沐浴在佛陀聖潔的光明之中,將「佛陀」作為「自我」的替換而超拔自我。

  古倫神父

    這在基督宗教的靈修傳統也不陌生。使徒保羅就有類似的經驗,他在加拉太書中寫過:「這樣,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自己,而是基督在我生命裡活著。」(加拉太書二章20節)保羅用基督取代了他內心的自我。基督成為他真正的自己。就這個意義來說,這也可以稱為基督徒的「無我」。我們必須放下自我中心,以便讓基督成為我們自己的主宰以及我們的內在中心。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說,基督就是我們自己的「原型圖像」。這個圖像會帶領我們觸摸到我們真實的自己,並讓我們從圍繞在自我中心的狹隘中解放出來。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我比較能夠瞭解您所說的「緣起」。然而,在我唸哲學的過程中,我還是一直研究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也就是從希臘哲學發展出來的系統。這個基本問題就是:為什麼起初會有東西存在,而不是空無一物?這個世界從哪裡來?人從哪裡來?為什麼有這些存在:自然界、物質、靈魂?

  昭慧法師

         佛教會說,所有一切生物也是現象之一,都是從因緣聚合而來。「因」是指構成某一現象的主要因素,「緣」則是指其他次要因素。由於每一項因緣的本身,又都來自許多因緣的聚合,重重層層,無窮無盡,因此,世界上就會有許多不同的事物存在。

  古倫神父

        那麼,為什麼有些事物是這樣形成,而不是那樣形成?關於這點,佛教會怎麼回答呢?

  昭慧法師

      就佛家來說,產生萬物的原因,可以區分為生命和非生命。非生命依於因緣條件而形成這個或是那個樣態,例如這片土地,五百年前不是這個樣態,但是很多因緣條件加進來,就變成現在的樣貌了,這些樣貌的產生,有時來自大自然的影響,有時則來自人為的影響。

        至於生命為什麼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樣貌?同樣也是因緣的不同。有的是被動受到周遭環境的因素影響,而更須正視的,是那些個人所發出心念、言行的主動因素,這些言行與心念,統名之為「業」(梵文:karma)。

        這些主動、被動因素,形成了各種生命的樣態,也影響著它們的發展。生命本身對「自我」的執著,使它必然有很強烈的「生」之渴求,這種動力就足以使它不斷地死而復生、成長壯大。生命以某種樣態在發展的同時,又會依於個人的言行、心念,而形成各種影響自己、影響他人、影響環境、影響未來的發展。個人的言行、心念的運作(業),究竟是正面或負面、善或不善,則會影響到生命的狀況和品質。可以這麼說,生之渴求是生命「產生」與「持續」的動力因,業的造作內容,則是生命「品質」的質料因。

 

         因緣、果報循環無已,佛經裡形容:那是「如環無端」的生命長流。我們也可以說,那是一種在無盡時空的場域裡,綿密繁複的網絡結構。生命網絡中的任何一個連結點,都意味著過往的結束,也意味著未來的開端,因此佛家不作「第一因」的探索。佛陀只是觀察世界,並覺悟到運行的法則,而不是創造了這個法則。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