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妙雲蘭若,關房窗前憶大德 

撰文│釋耀行 

初聞佛法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時大陸剛剛走出文革的陰霾,百業待興,大小佛寺也因為佔用機構搬離恢復了本來面目。在叮叮噹噹的修復聲中,僧人的身影穿梭在殿宇間。佛法的教化,除了專屬佛學院,在信徒間口耳相傳的,就是淨土的念佛法門。知道阿彌陀佛及他建立的西方極樂世界,但那個世界似乎距我非常遙遠,因為聽說那是念佛人臨終後的歸宿,這對於花季之年的我,確實是難以想像的。

一、聞道傳薪使,當持只履歸      

佛法難道就是每天成百上千的念佛、求生淨土嗎?這樣的疑惑,一直困擾著我,但內心莫名生起的親切感,又促使我一次次前往寺院。直到有緣聽聞經教,才走出這條獨徑,看到法的廣袤。初聞法音,是在我的家鄉四川成都。在都市中心僻靜的小街上,有一所始建於明代的佛教道場,名十方愛道念佛堂。民國初年,昌圓老法師在此設立蓮宗佛學院,當代大陸極富盛名的隆蓮法師於此出家住錫。老法師學識淵博,慧眼獨具,在艱辛恢復寺院的同時,鑒於當時中國沒有一所培養比丘尼的正規學校,不惜餘力多方奔走,建立起四川尼眾佛學院,培養僧才,延續慧命。

演培法師在其自傳《一個凡愚僧的自白》中記述,抗戰期間曾經受邀在十方愛道念佛堂講授《俱舍論》,此時,隆蓮法師任職蓮宗佛學院尼眾部教務長。她在出家前就在法尊法師座下學習藏文,聽講《唯識三十頌》、《入中論》。老法師學承密宗格魯派,但她第一屆的學生卻告訴筆者:在她就讀期間,曾聽老法師上課時提到;要讀印順法師的書,因為那具足佛法正見。而老法師也在住錫的愛道堂,為僧俗大眾講解導師的《佛法概論》。記得當年拿到那本油印的簡陋書本,內心有種莫名的感動,彷彿看到巍峨挺拔的高山,想要一探究竟,這也是我第一次見到導師的著作。作為修持密法的行者,老法師對導師的尊崇實屬難得。彼時兩岸的往來未如現在頻繁,資訊也不發達,老法師誤聞導師往生的訊息,即刻賦詩悼念,現在這首詩還收錄在《隆蓮師詩詞選》中。這是一首五言詩,題目是:聞印順法師示寂。詩中寫到:「聞道傳薪使,當持只履歸。風霜留炬眼,塵土掩龐眉。十哲成真隱,群生仍醉迷。憑誰叩兜率,三會定何時。」收錄在該詩集的還有〈讀妙雲集〉一首,「法海遊心六十年,靈珠在握演真詮。雪山已探須彌頂,炎瘴仍橫越嶠煙。絹扇豈無鄉土意,玉關難度大乘天。一方遺憾盈盈水,滿目琳琅益惘然。」歲月荏苒,兩位大德先後捨報,終其一生素未謀面,但以法會遇的因緣,卻在後學心中播下正法的種子,以至後來出家問道,追隨昭慧法師,研習導師思想,服膺推展「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二、喔!縉雲山

導師的著作廣博精深,沒有善知識的引領,初學者是甚難得入的。屆時如果再遇到一些持宗門見僧俗學佛者的阻擾,這些人中,有些甚至從未讀過導師著作,就人云亦云的誤導初學者,說什麼導師的書不能讀。而正是基於「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良知,導師畢生遊心法海,著述質勝量多,其研究和論述的範圍涉及教史、教義等多方面的內容。特別是對佛教思想和制度的闡釋,不僅上溯原始經律(《阿含》和四大廣律)以尋其源,而且善用現代史學研究方法,跳出傳統以宗派思想為中心的詮釋模式,貫穿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批判精神。這種長於辯異的性格和學風,與重視圓融的傳統宗門思想之間,有著相當的落差。

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導師的著作引來宗門徒裔的反彈,也是勢所必然,而且由來已久。因為尊師,有些學佛者從此遠離導師著作,錯過深入正法的機緣。每每遇到這樣的學佛者,筆者都誠懇的告訴他:導師的書是否讀?筆者的觀點和其師父的觀點,你都先放置。不妨自己打開書看看,導師在講什麼?喜愛思考的學佛者,往往從此開啟心扉,欲罷不能的蒐集導師所有的著述,在字裡行間得到法的喜悅。也因此自動組建學習小組,分時段,次第學習導師的《妙雲集》。倘若遇到問題,筆者再與他們討論、溝通。因為彼此間建構了良好的學法氛圍,每個人都有長足的進步,具足了這樣的法喜、智慧,對於導師所宣導的「人菩薩行」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勇氣。

對那些好樂於法的修學者,筆者也都願意與他們分享自己的學法經歷。出家之初,筆者是從唯識學開始義學的學習,這也是地域因緣故。四川曾是抗戰時的大後方,許多僧俗大德在此期間都往四川躲避戰火,導師也有八年的縉雲山山居歲月。

○○二年,筆者有幸跟隨昭慧法師前往華雨精舍向老人禮座,當法師介紹筆者來自四川時,老人立刻回應,喔!縉雲山。可見這八年山居歲月,對於導師是何等的印象深刻。在這些遷徙的人流中,唯識大家歐陽竟無先生也在其中,支那內學院蜀院因此從南京遷至重慶江津,他的弟子王恩陽先生更是輾轉於巴(重慶)蜀(成都)講授唯識學。因此,講解、注疏唯識典籍在四川蔚然成風,直到一九九九年筆者就讀的重慶佛學院亦以修學唯識為主。

三、學「唯識」,印順導師的書不可不讀

記得當年初學唯識,遵循傳統的學習方法:先熟記偈頌,再聽師長依文解析,而後通過學友間的輾轉「複講」加深記憶。「複講」也是驗證學習程度的手段,所講內容與師長所授相似度之多寡是衡量優劣的標準。這樣的好處是可以訓練強記的能力,對經論中的說法亦能一一道來,但是為什麼要提出這些問題?同一學派甚至同一論師早期所著的論典與後來的作品,為什麼有不同的說法?唯識思想產生的活水源頭在哪裡?這樣的問題意識,但憑依經解意的學習方式是難以產生的。不具足問題意識,研讀經論往往人云亦云,即便發現有所差異,也無法了達是因為思想的前後轉變,反而容易站在宗派的立場,想辦法巧為會通。

而後開始接觸印順導師的著作,在導師的《妙雲集》中,專論唯識的是《唯識學探源》和《攝大乘論講記》這兩本書。但是讀過的人都知道,如果沒有「部派佛教」的基礎,這兩本書是看不懂的,直到拜讀了昭慧法師著的《初期唯識思想》,才明白學習陷入迷宮的癥結點在於:以傳統的「橫面解析」方式研讀唯識典籍,雖然可以瞭解某論師整理的某部論典的細節,但是無法以整體的眼光來審視、揀別──該經論之所以出現所表顯的思想內涵,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見樹不見林」的思維慣性。

所以先有「唯識思想史」的學習背景,再選擇善巧的研讀方法,從早期的經論入手,學習的次第反而是先《解深密經》(因為該經典的出現標誌著唯識學派的正式形成),再《攝大乘論》、《唯識三十論》、《唯識二十論》。後三部論典是無著與世親兩兄弟分別撰寫的,同樣是建構唯識思想體系的重要論典,但是思想已經發生轉變。印順導師總結為:《攝大乘論》是以「阿賴耶識」為中心的「一能變」思想,到了世親的《唯識三十論》形成「此能變唯三」的「三能變」思想。因此,循著思想演變的脈絡選擇經論閱讀的順序,對我們真正讀懂經典是有幫助的。

前面談到讀導師的《唯識學探源》,如果沒有「部派佛教」的基礎是看不懂的。其原因在於:但凡站在宗派的立場研讀唯識學,往往忽略它也是「佛法」中的一個有機體,其學派思想的醞釀產生離不開整體「佛法」的大環境。因此,想要深入的學習「唯識」,就必須對「根本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三系」的思想有所認識和瞭解。可是學「唯識」已經不容易了,要瞭解「部派佛教」就更是難上加難。筆者當初就因為畏於「部派佛教」繁複的論義,想要避開而直接學習「唯識」與「中觀」,可是思想的承續,不能因不耐煩而做斷然的切割。當然,如果僅是滿足於瞭解唯識的幾個名相,還不足為慮。但是,想要進一步探詢「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思想源頭,就必須上推到部派佛教。加之許多唯識的根本論典,都有破他宗、以立自宗的論述(包括中觀的論典也有這樣的特色),即所謂「摧邪顯正」。但如果不瞭解對方的思想,又如何能做這樣的比對。正因為無法讀下去了才回頭補課,所以深深的認識到,學養不足是無法從整體瞭解唯識學的。

另外,學「唯識」必須善於使用參考資料,除了研讀該學派重要的經論外,印順導師的書是不可不讀的。導師研究唯識的書籍既有《唯識學探源》、《攝大乘論講記》等專著,也有許多對唯識的精彩見解,散見於他的其他著作中。導師論「唯識」,不是只談這一系的思想,而是通過上探「根本佛教」、「部派佛教」的脈絡,下承「大乘三系」的比對研究,從而清晰的呈現出「唯識學派」的特質。閱讀這些資料可以幫助我們在入門階段,就清楚地瞭解「唯識」思想的演繹路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讀初、中、後不同時期的典籍章疏,「唯識」學的輪廓就會了然於心。

四、妙雲蘭若,關房窗前憶大德

《妙雲集》在教界被喻為小藏經,但直到二十世紀初,大陸請購整套《妙雲集》也非易事。記得筆者當年想要求得這套書,多方請人代購,也所獲不全,直到有一天,香港圖書館館長何澤霖老居士來寺參訪。何館長多年來請購法寶贈送大陸大小寺院,筆者在家學佛之初,就閱讀過館長寄來大陸的《香港佛教》、《內明》等刊物,豈料十多年後,以僧伽之身與館長在此相見。言談間論及導師的《妙雲集》,也許感於筆者的求法若渴,館長雖然已經退居,但承諾湊齊一套《妙雲集》贈送筆者。捧著這套不同年代出版而彙集成的《妙雲集》,內心深深感念長者的護念,現在,這套《妙雲集》仍然珍藏在筆者的書櫥。有感於當年獲取的艱難, 20099月欣聞《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在大陸出版的訊息,立刻奔相走告於諸樂法者。同時也感恩諸多善知識默默的付出,是他們歷經艱辛,方才促成了《全集》的弘通。

2006年再次赴台參加第六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會後隨同與會學者來到地處嘉義的妙雲蘭若。導師創立的道場,隨著時間的流逝,因緣的變遷,大都經過程度不等的改建,唯有此處,因慧理法師、常光法師對導師的至孝,不忍拆掉舊有的關房,寧願在旁邊搭建的鐵皮屋中居住,忍受著年復一年的酷熱。這份堅持,來自尊師重道的一片赤忱。因《妙雲集》而知道導師,來到蘭若,站在導師當年閉關的圓形窗口追思大德,不禁打從心中感激守護這片聖地的常住師父。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