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四食:四層調養調理原理

釋昭慧講‧釋傳法謄稿

時間:103年7月6日共修

地點:無諍講堂

 

  學院正舉辦「樂活養生營」,這是第一次舉辦,大家可能會有些疑惑:佛教講求解脫生死,何須談養生呢?談養生,不意味貪生怕死?事實上,佛教雖無「養生」一詞,卻有不少養生的概念。重點是,修道本就應把「身體健康」視為個人應盡的責任,不要給他人帶來照料的負擔。因此,若明明身體情況是自己可以掌握的,卻忽視、懶散以至病懨懨癱在床上,不但自己痛苦,也造成他人的麻煩。所以,修行應將健康視為重要的事情,視之為自己的責任。

  在佛家的眾多功課中,其中一門是讓我們看到生命是如何延續的,如何擁有高品質的生命延續。消極來說,不增加別人的負擔;積極來說,讓身體康健以有能力貢獻社會、幫助他人。所以,養生理所當然是佛弟子應該做好的一門重要功課。

  然而,生命延續要有因緣條件,即為佛家所言的「四食」。身體的新陳代謝,其實從每個細胞的微觀來看,也需要「四食」。細胞代謝過程中,讓食物、血液、內分泌等物質流通,色身才能健康。五陰色身既然由地、水、火、風組成,就須進食;不單是色身需要物質食物,五蘊身心、法身慧命等,也各有其食。

  一者為「麤摶食」(段食),也就是五穀雜糧等飲物,佛說一切生命皆依食而住,將飲食調理好,在營養均衡的情況下,讓身體的四大得以平衡發展。如果水喝得不夠,地大增勝、水大過少,身體就粗重,風大轉不動,就容易發熱、火大增勝。還要注意澱粉、蛋白質、維生素要足夠,過量與不及皆不行,所以現今有些人返樸歸真,簡樸飲食有利於健康。

  性廣法師從四大分解虛火,身體就像粥一般,太過濃稠,地大、火大增勝,可透過適度的身體伸展去攪拌它。因此接著就談到第二項「觸食」,身體方面的伸展、按摩、洗澡、勞動,都是讓生命獲得滋潤的資糧。此外,還包括人際互動方面,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個鼓勵的微笑,也是觸食,讓生命獲得很好的資助。

  所以佛家講「食」,不只指飲食,所有讓生命長養滋潤的能源,都叫做「食」。

  所以,要讓生命資益長養,就要動。能動,是福氣。過去士大夫的習氣,「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勞心者是統治者,勞力者是被統治者,可是當我們了解觸食的重要性,勞心者腦袋一直在轉,或地大增勝、身體粗重,或水大增勝、下肢水腫,或火大增勝、虛火上升,更增加地大的黏稠、乾燥,就像燒糊的粥一樣。此時,風大也無法順利運轉,氣淤、氣脈不暢通,這是許多讀書人的身體毛病。除非有修身養性之道,如拳術、運動、勞動,否則正氣不夠,關鍵時刻心會容易軟弱下來。

  因此,重點在於「平衡」。色身不只需要食物,還需適度的觸食,尤其讀書人、坐辦公桌的上班族、愛滑手機的低頭族,更需要輔助性的運動、指壓、按摩,讓氣滯血瘀得以舒緩。

  更且,跟他人在接觸之時六根齊張,這時倘能給予別人善意,別人也會回以善意;不求回報,看到他人離苦得樂,自己的心情也會愉悅。如此,在彼此善意的接觸當中,不斷增益自己生命中正向的能量。這些也算是廣義的「觸食」。

  第三是「意思食」,為目標明確所產生的強烈的意志,可以滋長相續諸根。如地震、山難、海難時,受困好多天卻能存活下來,是因為有強烈的求生意志。彌留之際因想見親愛的人,而強撐最後一口氣。因此,強大的意志力,足以讓其生命延續下去。

  所以,生命中必須培養好的目標,讓自己有強烈的願望,往達到好的方向邁進。生命若沒有目標,就容易奄奄一息,許多人退休之後毛病頻出,就是因為如此,所以一定要找到能源,讓自己再奮進的目標,如當志工、再創事業第二春。

  菩薩行者心心念念慈悲眾生,為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於是浩然正氣源源不絕,支撐著色身勇往直前,完成許多菩薩事業。這樣的生命,充滿了正氣。這正是「意思食」的作用。

  第四為「識食」。識是意識的運轉,淺層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深層的即是「有取識」。當色身敗壞、死亡之後,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去執取父精母血,展開下一期的生命。新陳代謝、自律神經,都不是淺層的六識在支配,而是深層的有取識在起作用。有取識讓我們在死亡之後,強烈執取生命的存有,繼續抓取資益存有的一切資源。

  死亡之後,去到哪裡呢?關鍵性的力量,看臨終的心念是善是惡,但更重要的是平時所養成的善惡習性,因此平日應培養良好的慣性,以讓在臨終仍能保持清明。

  因此,「識食」是生命運轉的重要機制,也是掌控生命流向的「引擎」與「方向盤」,它強烈地執取、領納身體而為己有,讓身體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的功能,並且也累積了生命運轉的善惡紀錄。因此佛法的薰陶、諸善的奉行、法門的實踐,都是「識食」的善食、良藥。

  人生要有高品質的生命延續,那麼良好的「四食」,將是重要的依憑,因此,養生是佛教徒重要的一門功課與應承擔的責任。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