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人生五論——佛教養生學

釋性廣講‧釋傳法、林碧津謄稿

時間:103年7月5、6日

地點:無諍講堂

  人生有問題,就要解決問題。談養生,一般會想到飲食、運動、睡眠,但是人生想要過得好,就不能僅止於此。因為,物質與精神是互相交感的,情緒與身體互為表裡,所以談養生,就不能不處理心理,人際之間上層、平層、下層的關係。更且,談養生,必然談到生的另一面——死。生命不止此一生,有過去、現在、未來,在生死流轉中,要為來與去做些準備。

養生第一步:端正的姿勢

  如果把人體簡化成頭部、胸部、腹部三大部分,包含支撐的中軸頸椎、腰椎,那麼當三大部分都擺在同一條平衡直線上的時候,骨骼的支撐、肌肉的維持,就能保持平正。但只要我們一歪、扭,前面的肌肉很吃力的支撐著,後面的肌肉也吃力的拉著,這是白費力氣!好比開車,一腳踩油門,一腳踩剎車!所以,養生第一功,乃是端正的姿勢!不論站或立,只要姿勢端正,就會很省力。

  什麼是端正的姿勢?首先,平衡中線的概念:將頭、胸、腹保持在一條平衡中線上。人體身上有幾個中線校對點,身體的正面取頭部的眉心、人中,胸部的鎖骨中間、膻中,腹部的肚臍、耻骨中間,六個點,或取人中、膻中、肚臍三個點使保持在一條直線上。

  除了正面,身體的側邊也要正,校對點包括耳洞、肩峰(肩膀最高點)、髖關節大轉子;手平放時,手腕上突出的骨頭(尺骨)對正髖關節大轉子;站立時,校對點再加上腳踝外側突出的骨頭。另外,還有前後左右中線在內身貫穿一直到會陰,拉一條直線,這是貫穿內身的平衡中線。

  所以,養生第一功,既非喝水,也非運動。如果運動能夠解除我們身體的痠痛,那麼通常一天的運動量會有多久?扣除睡眠時間剩餘14小時,14小時當中,最佳狀態是兩個小時運動,換言之,沒有運動和運動的時間比是六比一,花兩個小時運動,卻再用六倍的時間以錯誤的姿勢努力拉扯,讓身體莫名其妙地勞損、緊繃、僵硬、痠痛。

  工作時,如果身體歪曲,有時看傾斜的角度,和持續的時間,會讓我們倍覺壓力,壓力正是來自姿勢不端正。一般我們都習慣前傾,調正之後反而有後傾的感覺,顯然大腦發出了身體要端正的訊息,但身體還必須操作到學會端正、習慣端正,從大腦記憶過渡到身體記憶,唯有跨入身體記憶,才能養成一個好慣性,所以平日就要站正、坐正。如果坐正累了,將臀部儘量往後靠,讓整個背部、腰部靠在椅子上,姿勢雖然會傾斜一點點,但背、腰可以休息。如果能隨時讓身體的姿勢保持端正、放鬆,這時候,身體的肌肉只要花一點點力氣去維持頭、頸、肩膀。

  以上所提到的,是抽象的平衡中線,所謂抽象,因為它並非固定,例如彎腰改變身體姿勢,平衡中線就會跟著改變。

  維持身體姿勢,可簡化為三個主要條件:一是骨骼,骨骼是姿勢的基礎,例如坐的時候,支撐點就應放在坐骨上,而非肌肉;站立時則用腳跟骨支撐,而非腳掌肉及腳趾。骨骼,除了作為重力的基礎,還會整個像似一個網絡張開,因此要隨時保持脊椎端正放鬆,行住坐臥用對支撐點、用對骨骼,骨骼沒有用對就是傷害身體,不但引發疼痛,甚至會影響到內臟,好比頭部亂扭,肩頸會用力,有時心臟的問題源自頭部的角度;胸悶的問題,也可能是下盤無力,引發上盤錯誤支撐的結果。

  另外,行動時要轉對關節,尤其髖關節。例如彎腰鞠躬時,應轉髖關節,而非轉腰;下腰撿東西、拖地時,同樣是轉髖關節。

  維持身體姿勢的第二個要件,肌肉,而維持姿勢的肌肉要正確。什麼叫正確?臀部的肌肉是骨骼肌,肚皮內則有一堆內臟、內臟肌,當這個部位需要用力時,用的是骨骼肌的力量,而非內臟肌。因為骨骼作為支撐,包覆著骨骼的肌肉也會跟著一起運動,自然形成一個支撐、另一個維持運動的狀態;至於內臟器官,例如膀胱收集廢水準備排放、腎臟用於過濾、大腸吸收最後水分、小腸吸收營養、胃接納食物、肺進行氧氣交換、心臟則是身體能量的幫浦,每一個器官各司其職,如果硬是拿來維持姿勢,是對臟器的嚴重損害。

  所以,作所有的動作,一定要用骨骼肌,不可以用內臟。我們因此極力推廣鬆肩抬胯的動作,抬胯時,腳跟骨立定後靜靜地抬,練習平衡,練對肌肉。

  維持身體姿勢的第三個要件,平衡中線,以心念覺知身體的平衡中線。所以維持正確姿勢的三個基礎,骨骼、肌肉、平衡中線。每個姿勢、每個動作,有不同的骨骼,每一次專心把它做到;每一種姿勢有不同的肌肉在維持,把它使用對;每一個動作有不同的平衡中線,抓住它、習慣它,這樣下來,身體基本上是健康的。

養生功法:鬆肩抬胯

  萬一身體經年累月已經養成不良慣性,該如何加以調理及鍛鍊?

  首先提一個觀念:燥性體質能不能補?所謂燥性體質,應該從頭燥到尾,但一般都不是,反倒是中醫所說的「虛火」,上熱下冷的體質,易有嘴破、長眼屎、眼乾、口乾,下面呈現冰涼的現象,調理的方式可運用加熱隔夜粥的原理,攪拌、稀釋、緩慢加熱,其中抬胯就等於攪拌。

  慢慢地抬胯、認真作、不可以硬,因為人體肌肉要通透鬆綿,血液才能運行。一項運動如果會導致或強調肌肉緊繃,這項動作絕對會傷害身體,與健康無關,例如競技場上的運動項目即屬此類,箇中比賽不為了健康,只為了贏得獎牌,說穿了比賽誰最會傷害自己的身體!養生功法,一定是鬆、柔、綿,所有的運動如果在鬆、柔、綿中進行,絕對對健康有益。

  因此,人體姿勢如果已經處在習慣性偏差產生的扭力中,可以透過鬆肩拉開!鬆肩抬胯,是簡易有效的養生功法,其中原理很簡單:所有硬的讓它變軟,鬆鬆的揉、捏、拍打,而且不能三兩下了事!生命狀態不進則退,不會稍加停留,體能也需要持續鍛鍊,否則就會走下坡。但既是養生功法,需要衡量個人體能現況,體能弱者,動作宜緩,不求快、不勉強、不僵硬,累了就休息,累了不宜硬作,改採鬆鬆的、靜靜地站,不累了再繼續作,漸進式的,慢慢增加鍛鍊的次數。初學者,大約六分半至七分半作一○八下,一○八乃依循佛教的數字概念,指向斷一○八種煩惱;對功法已經相當純熟,也已培養出體能者,五分鐘內一○八下,左右合併算一回,一○八回;持續進行,三十分鐘就能達到六百下,一千下只需五十分鐘。五十分鐘換來一生的幸福與健康、美滿!至於忙碌者,只要念茲在茲,也可以運用零碎的時間鍛鍊,零存整付!

  要讓肌肉柔軟,還有許多其他方式,包括拍打、針灸、指壓、按摩等,選擇抬胯鬆肩(拉身)的理由,因為按壓是點式處理,拉身是片狀,效益比按壓大,而且可以自助完成,不需要仰賴他人;另外,拍打必須選擇不影響他人的地點進行,拉身就沒有這項限制!人體重要的大關節就是肩和跨,加上末梢部位,推廣鬆肩抬胯運動之餘,我們也一併帶入蹬腳、撐掌的輔助動作。

  正確的養生功法,要放鬆、累積次數,臨時抱佛腳雖也有短暫功效,但要維持基本的體能,不能臨時抱佛腳,要持續每天作!萬事起頭難,經年累月養成的不良姿勢導致體能不佳,加上心的散亂,是不容易養成好習慣的,這時團隊的力量就彌足珍貴了。

  人生首要,先把自己照顧好,不讓人麻煩!再把好的理念對外推廣,幫助親友身體健康,甚至幫助怨仇。可以想想:對方之所以可惡,也是因為身體不健康所以心情不好,他心情好了身體健康,就不會找你麻煩了,以無私的心推廣,這就是菩薩心腸。與人作對的人,其實不好過!造作惡的身語意行,作者本身必須先讓自己不好過,才有能力有經驗讓別人不好過。我們生命中與之互動不順的人,根據鏡像投反射原理,有時問題來自自己。只要能以善意照顧對方,對方內心即會有柔軟的轉變。

  照顧好自己,這是義務,照顧好家人,是責任,照顧好身邊周遭的人,是超義務,超義務是菩薩的德行。

  這套養生功法的療效,顯而易見,持續勤修不但體能會好、睡眠減少,還能對治肩頸痠痛、五十肩、胃食道逆流、十二指腸潰瘍,甚至心臟病。心臟疾病,一開始的功能性障礙,供血量不足、胸悶,往往源自肌肉緊繃僵硬、姿勢錯誤,經年累月不當操作所致,病灶並非原來臟器的樣貌,所以《黃帝內經》提到「上醫治未病」,這是高明的醫生!

智慧的人生

  佛教經典中《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二百餘字道出佛教智慧心要,其中一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學佛,正是為了度一切苦厄。如何才能度一切苦厄?要有智慧,用智慧處理生命中的問題!以身體病苦為例,之所以痛苦,就因為沒有正確的觀念,而一旦想錯、找錯方法,問題即無法解決,反而折損自己的生命。舉例來說,姿勢錯誤,往往是身體惡化、病變的根源,近年來發生心肌梗塞的年齡年輕化,就因為長年姿勢不當所致。「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菩薩因為找到了正確的方法、有正確的觀念,所以能度一切苦厄。

  依於佛法:凡痛苦之所在,即是錯誤之所在!身體痛,一定是有錯,只要找對原因,就能解決。同理,人際之間,痛苦之所在,也是錯誤之所在!人與人相處,心痛,問題不在他人,在自身!人的情緒往往容易受到他人影響,但如果細細思量:自己都無法控制的心,實際上是別人的!我們心裡常叨念著的「心上人」,往往是我們最痛恨的人。一旦人生光停留在檢討別人,不反省自己,老覺得問題在別人身上,那就沒救了!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從身苦、心苦,到遠離生死大苦,這正是佛陀帶給人世間的智慧,教導世人將身心過得自在喜悅。至於如何將理想實踐在生活中,首先佛經很精確地歸納出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苦,屬於生理的;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純是心理運作,每個人的心理運作,相對於存在的客觀事實,是不同的,往往內心之苦更難以言喻。

  生命中的苦,歸納而言,有身苦、心苦,而身心組合於時空中,終會遭逢生死大苦。凡人多怕死,正常情況下,人到了中年先處理長輩,進出醫院、送終;接下來忙自己,輪到自己進出醫院,晚輩為我們送終。人生也有最悲慘的三個階段,幼年喪親、中年喪偶、老年喪子,個人境遇不同。根據佛法的因果律,事情的結果都是有因有緣,要避免不好的結果,就必須把不好的原因排除,想得到好的結果,就要聚攏好的因緣!經典中提到下一個人世間的時空是彌勒菩薩下生的時空,屆時的眾生界只有生老死但無病。想得無病,必須懂得養生,鍛練自己,讓此生遠離病的格局,進行身心準備,以便和彌勒菩薩的時空接軌。

心念的特色

  生命的現象,非生即死,生不足喜,死不足悲!雖然我們無法得知觀自在菩薩智慧的深廣度,但是根據經典,菩薩的智慧能夠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即身與心;空,乃無自性,世間一切,都在時空因緣條件下變化無常,沒有一種狀態是永遠存在、不需要因緣、不會改變的!既然一切都在變化中,那麼有不是真有,無也不是真無,根據能量不滅定律,一切不過是變了個樣子而已。

  所以,甚麼是生死?其實生不是真的生,死也不是真的死,一旦看真,反而心要難過。相對於菩薩境界,《心經》文末透露了凡夫心境:心若罣礙,有罣礙故,多有恐怖,多有恐怖故,顛倒夢想,煩惱熾盛,不得涅槃!世間的真相是一切都在變化中,變化的本身是自然的規律,可是我們的心不肯接受變化,緊抓不捨,是緊緊抓住的心,讓我們痛苦。

  一法兩面,有生就有滅,當心裡想著養生的時候,永遠不要忽略死亡的必然!正如緊握拳頭,不斷使力,一切造作到力量使盡,必然鬆開!同理,凡有生必有死,生與死,只因為緊抓不放!

  佛教少談養生,多談生死、生滅與智慧。可是養生卻是現代人非常重視的觀念,其實在佛法中也有,但因為沒有側重來談,在大架構下即總歸一切皆空。空的意涵,對未透徹理解佛法的人容易產生曲解。正如佛法談因果規律,亦即一事的成就(果),必定來自多項因緣條件的具足而產生,運用這項規律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正解是「凡所有事必有原因」;但稍加不慎也可能誤解成「一切事情註定要發生」!前者是因果律,後者是宿命論,有著天壤之別!打個比方,根據因果律,身體之所以不健康,有其原因,而姿勢錯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反之宿命論的解讀卻是,姿勢錯誤必定帶來身體不健康。談正確的姿勢,是有時空前提的,無重狀態下漂浮的太空人沒有姿勢問題。

  宿命論推演的結果,如果人生一切是註定的,人不需要努力;如果註定成佛,也不需要努力修行!但佛法是緣起論,凡事乃因緣累積的成果,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所以才要認真努力,這項推理要推得順,正的推,善解的推,才能避免誤解!

  談生死,不能錯誤理解世間法則如何運作:生死是心有所造作、身有所執取,凡執取,需要能量,一旦能量沒有了,狀態就不可能存在,這即是生與滅的原理。生與死,只是生命狀態不斷改變的現象,但因為我們把它看真了,所以貪生怕死、趨生避死。有甚深智慧者,看到一切都在因緣變換中,不執著於生、不執著於死,這裡談養生就必然觸及另一個問題:從生到死!

  身體的運作需要時間,心念的運作在一念間,帶我們穿越生死的,顯然不是身體,而是心念的力量帶我們穿過生死。人生五論,第一談養生論,但是決定生命的好與壞,不是只有運動、鬆肩抬胯,還有心念的力量。心有甚麼特色與力量?

  心念的第一個特色,就是收集資料!聽經聞法,是蒐集資料;不想讀書,張開眼睛面對山河大地、人事一切,也都在收集資料。第二個特色是分別、判斷,這是什麼?長或短、軟或硬?軟硬概念是比較來的,當我們的心講軟硬、生死、來去、好壞,就因為我們的心會分別!至於軟的好還是硬的好,地板要硬、毛巾要軟……心收集資料之後,開始分別,分別是為了想要好的、排斥不好的。取捨分別,純是想要對自己有好處、有利益!

  心還有第三個功能,複製!打個比方,中午用齋,走到自助餐檯前,拿起碗盤,心念如何運轉?首先,收集資料,這裡有菜;第二,分別,夾自己喜歡的......每一餐我們都在重覆同樣的動作,在收集和分別的基礎上,一再的複製,喜歡的一直拿,不喜歡的不取,食物如此,人生所有的情境也是如此!一生花最多時間的,總在家人身上,因為喜歡他。暫且不論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現代人選配偶,不再像過去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過去以八字合婚,總還有個憑藉,其實中國命相是在算「數」,這個人的體質、擁有多少福報,看能不能算得出來,婚姻的合婚如果用私心來算,每個人都希望找最好的,從來不想自己配不配得上,純粹是在功利心的前提上,算彼此八字合不合。可是現代人連八字也不算了,單憑直覺,可是又有多少直覺可以算?

  現代人選配偶,第一先蒐集,第二分別,第三進行複製,複製你喜歡的,排斥討厭的,不斷重覆操作心的三個特色,其中複製最可怕!複製,帶給生命沉重的負擔和壓力。複製的結果,本來以為我們在選擇自己所想要的,到後來,所選擇的控制了我們!生命中心念的複製所帶來的,剛開始會備感壓力,到後來習氣控制你,就像吸毒一樣!剛開始吸毒是為了放鬆,到後來身體耐藥性增強、副作用出現,要戒毒癮的時候,戒斷反應非常可怕!

  因為心念複製的力量,複製成習慣,從早到晚,我們取自己喜歡的,排斥討厭的,不管好不好,拿久了就跟他糾纏不清,本以為取得是為了獲得快樂,變成沒有他就不快樂,連吃飯都要生氣,因為口味一直糾結著自己。複製的力量是很恐怖的!所以,究竟誰讓我們生、誰讓我們死?自己!加上自己又把生死看真了!從運作上來講,凡所有動的一定要有能,能沒有了,就不能動,而活著就是要有能,因為活著要動,能沒有了,就消失了,這在經典中,就稱為「凡夫」。

  凡夫怎麼過活?貪、瞋、癡!人是為了自己想要的好而活,怎麼活法?飲食,吃自己喜歡吃的,不會有人到餐檯專挑自己不喜歡吃的,所以就一直貪、貪、貪!求得到的,高興,求不到就生氣,討厭的排開,喜歡的就抓。所以人活著就在製造貪、瞋、癡,不能貪的時候,他痛苦,排不開的也痛苦;緊緊抓住認為它是真的,所以抓不到了他也痛苦,這就是我們凡夫的人生,虛生浪死、貪生怕死。菩薩呢?祂照見五蘊皆空!

  人來,不知道怎麼來,去,也不知道怎麼去!生小孩,小孩能不能選?我們都覺得不能選......所以我們的生命很無奈,投胎不能選、生小孩不能選,其實我們擇偶也沒選,不都是自己的慣性在選嗎?比方說,夫妻結婚了,太太很難過先生一直外遇,但是如果不想遇到一個外遇的先生,不就在婚前早該想好、看清楚嗎?沒有想好就結婚,這是亂亂愛。但是挑選,要憑什麼挑?如果你平常都在收集、分別跟複製,都拿你想要的、排除你不想要的,那是慣性,到後來因緣上來的時候,王八對綠豆就看上眼了,那是業習,沒有智慧!沒有人會希望婚姻感情被背叛,婚姻和感情被背叛的時候,表示至少你在擇偶的能力上是很差的,既然這麼差,為甚麼要結婚?

  誰又不希望自己有好父母?如果老覺得父母不瞭解自己,內心在成長的過程中有種隱約的悲傷和遺憾,那你幹嘛來投胎?沒得選擇!對,我們複製出沒辦法來,生命多可悲啊!

  菩薩因為照見五蘊皆空,知道因果的規律、世間的真相,來去之間,菩薩的境界受的是變易生死。凡夫受的是分段生死,因為把生死當真,所以感到痛苦。其實人生聚散的節奏有長有短,我們每天都在上演聚散的戲碼,早上出門上班晚上回來,是一日節奏,有些節奏會長一點,生死節奏就長一些了,但是聚與散、生與滅的格局基本上是一樣的,人和人之間,都是慢慢靠近,然後拉開。佛法因緣觀如果以俗話來說,就是「百年修來同船渡,千年修來共枕眠。」人與人之間要累積一個數,才能相聚。共枕眠是一等親,小時候讓爸媽抱著一起睡、長大了跟著配偶、有了孩子也是抱著一起睡,數要累積到一個數才能成為一等親,就像抬胯也要累積一定的數,不能兩三下了事。親人生死別離後,時間要長一點才會再相聚,因為你把數用完了,所以要珍惜緣分!等到大家再次會聚的時候,彼此都要更好。

  因為親人離散而咒罵遠離的孩子,父子連心,他能不能感受得到?可以,心念的頻率所致,他也會過不好!形相分開的時候,彼此之間都要為下次的相聚作更好的累積,下次再相聚的時候,大家又彼此有更好的成果互相分享!所以,生沒有真的生,死也沒有真的死!你把它看真了,你還真的死在那裏!

  每天的聚散,我們不會難過,那是因為我們知道接下來會發生甚麼事,所以人最大的恐懼,其實來自於無知!如果你知道了,就不難過了,生跟死就只是換一個空間、時間,換一種狀態而已,如果你都知道,你還難過嗎?學佛,先講理,理論上是如此,在情感上,不能再複製煩惱、不能再複製悲傷,所以要走出喪親、喪子之痛、親人離別的顛倒夢想!

養生、善生

  總而言之,談養生,必然談到生的另一面,死;談死之前,談心念;心念有三個基本功能,收集、分別、複製,複製到後來反過來控制了自己!所以,好好的問自己:我每天都在收集甚麼?收集,是與當前境界直接碰、抓、推;複製,則是離開了情境自己回家繼續複製。人的生命中一直在做這種事,尤其把不愉快的一直複製!一直複製,你的內心就越來越糟、越來越沉重!憂鬱症已經被聯合國列為廿一世紀重大疾病之一,憂鬱症嚴重起來會要人命,它剛開始的時候也不過是悶悶的而已,一切都是心念的問題!

  養這個身體有時而窮,身體是物質,物質在成住壞空中,要抓它是抓不住的,力盡而止。所以學佛養生,更要學習善生。善,是「好」,讓心處在一個好的狀態。佛陀教導我們方法,如何讓我們的心值得收集的收集,不值得收集的不要收集,有些人不值得你想他、不值得你講他,有些人你應該永遠忘掉他!那個人既然那麼壞,他值得你用一個小時複習他的惡嗎?如果他真的惡,你要親口告訴他,讓他改;背後講人話,這是有損私德,不好!也太浪費時間了!所以學院僧團有現前毘尼,有話當面說!

  生命中如果有值得我們花時間去講的,那就是佛陀,祂的慈悲與智慧,值得我們一再複習祂是怎麼說的、怎麼做的、怎麼教的。讚嘆佛陀、說佛法的妙用、以及學習如何讓生命淨化,這是向上的語言,大家喜歡聽。不要背後發牢騷!找一個善的、好的,值得討論的去效法、去學習。所以,養生第二個階段,是善生!善生,就是養心!因為心是一切造作的根源。

  但如果只是去分析心有什麼樣的狀態,會帶來什麼樣的問題,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所以,要有具體解決的方法!有個解決方法,就是禪修。禪修的好,需要親身體驗,學習去領略佛陀送給世間人最好的禮物!

  禪修,把姿勢擺端正之後,要處理的正是心念的問題,要發現心很亂、心很無力。禪修,是啥事都先放下來,就靜靜地坐著,做甚麼?第一個,發現姿勢不端正;第二,發現自己的心很亂。看醫生是為了治病,如果沒有方法可以治的話,其實也不用去分析人生多少苦!佛法講人生是苦,是因為我們自己無知愚癡,所以帶來生命的苦難。我們常說佛陀、菩薩、阿羅漢的生命境界,修禪修有禪修的現法樂住,有禪悅為食,修智慧得智慧的離繫之樂,學佛,就是要讓我們離苦得樂,可是人生很多的苦是一個實相,就擺在眼前,我們也不能不處理,學佛就是為了學方法,之後善用方法讓我們離苦得樂!

人不修行,無路可走!

  昨天靜坐坐得如何?老學員我不擔心,擔心新學員身體不舒服,擔心你們對靜坐、對修行失去信心。為何擔心?因為,不修行,無路可走。我不能讓你們對唯一的逃生之路,產生厭食症。真的!人不修行,無路可走!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感煩躁、很多不順,因刺激太多、誘因很多,我們常用轉移刺激、轉移情境的方式,來掩飾、忽視我們內心的不安與身體的疼痛。例如,因為姿勢不端正,靜坐時這裡痛,就換個姿勢,接著又那裡痛,再換個姿勢。生命就這樣,沒有很好的觀念,也沒有很好的方法,就一直輪流把身體各個部位弄壞。年輕的時候還有體力,到老時體能退化、器官病變,內心也很煩躁,生命就老是用改變情境、逃避現實的方式來應對。

  你們在靜坐時感覺不舒服,怎麼辦?老學員可能會想,最近可能少運動、身體比較僵硬,沒關係、慢慢來。新學員就不一樣了,因為不會自我覺知去找到正確的原因,就一直動來動去,一直複製內心的煩躁不安。如果我們在這麼單純舒適的禪堂,就只是靜靜地坐著,你都坐不住,那這問題就很大了。

  想想躺在加護病房裡,重症昏迷插管,五花大綁,很不舒服,人到這種情境,若不能靜下來去面對這必然的情境,內心就會有很大的痛苦。所以,禪修給我們很大的利益,對初學者而言,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困難,其實,平時也有這些困難,只是轉移掉、忽視它,而現在在禪堂裡,九十分鐘在蒲團上無路可逃,就可看到自己的內心,平常遇到情境時是怎樣操作的。

  觀念錯誤,沒有方法,人是不可能遠離痛苦的。所以要慢慢透過一次次的練習,改造自己的身心,讓自己的身心真正地安靜下來。這是禪修給眾生的最大的利益。

禪修就是訓練我們的心

  有人反映,靜坐時會忍不住動來動去,其實,你平時就常動來動去,只是現在在安靜的禪堂中,就被凸顯出來。也有人反映,靜坐會胃痛,如果每個人靜坐都胃痛,才能說靜坐會導致胃痛,但既然只有自己會胃痛,那就代表應該是自己的問題,可能平常個性接受性比較差,遇到新的環境一定都先矜,等到適應了,才能處理問題。所以遇到問題,就是在反映個性,個性就是從身到心、從心到身,是我們要調整的地方。

  有時候不舒服是好的,代表你開始在鍛鍊本來忽略使用的肌肉,因為不習慣而不舒服。但也不要勉強,勉強的事情都不能維持長久。身體不當使用產生的不當扭力,其實給身體帶來許多不好的慣性。這不好的慣性,也跟心念有關。心念的緩、急,都會對身體產生影響,產生不好的堆積。

  晚上靜坐時,大家會發現,心很亂,抓不回來,抓回來又跑掉,東想西想。如果每個心念是一個能量,散亂的心就像亂槍打鳥,散彈四射,東想西想之後,就甚麼都沒了。如此,心完全沒有力量,不但不能讓生命提升境界,連處理日常事物,有時都會覺得心力不足。更嚴重的是精神疾病,心理的疾病不是他不會思想,而是他不知道如何在眾多思想中,選擇相對好的、不理會不好的,引導自己的心走向好的。

  所以,昨天的靜坐讓大家發現兩件事:一、身體沒有彈性,坐不住;二、內心不安靜,覺得煩躁。若能發現這兩件事,比平常沒感覺比起來,也是好事。平常渾渾噩噩混日子,等到事情碰到就措手不及,不知怎麼辦。禪修讓我們認清,我們的心念很亂,沒有辦法學到任何東西,也無法改善自己的生命。怎麼辦?就在蒲團上一而再、再而三,反覆扎實地訓練,注意力跑掉就抓回來。每天固定坐下來,整理自己的思緒。

  每一個心念,就像一個能量的發動,而且都有方向,不要散彈四射。把心念抓回來放在呼吸上,就只注意這件事情。這是一個重要的開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訓練!你能夠訓練自己的心,引導它要只想這件事,就能只想這件事,告訴自己不要想,就能不要想。等到有了這個能力,自己想做甚麼,心就有能力做甚麼。

  現代人心思不單純,以前情殺、仇殺、為錢而殺,現在是沒有理由就殺人。以佛陀的戒來說,彼此護念彼此的情感、財產,我們都不想被傷害,自己也就不這樣做,善是人與人之間互相體貼、互相存念的善意,這讓自己的生命處於好的狀態,且這好的狀態是從心所運作出來的。禪修就是訓練我們的心,讓心強而有力、能夠行善、做好事。

  凡所做的,必留下痕跡,像迴力球一樣,迴到自身。世間的公平正義是靠法律,法律有時而窮,以佛法來講,公平正義如何彰顯?在於因果的規律,每個人都無法逃掉,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會迴到自身,所以人在因果律的面前,要感恩,也要謙卑懺悔。所以,無論做何事,力量都會迴過來,即使沒人看見,也自己對自己負責。

  總之,禪修就是訓練自己的心有力量。很多人在蒲團上坐不住,要開始訓練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反覆訓練。有時候,明明沒怎樣,就是不想做鬆肩抬胯,明明是件好事,卻就是不想去做,這是一種放逸的心念。如果一直複製,養成懶惰放逸的習性,就會做甚麼事情都提不起勁。修行,就是一直在我們的心中增添好的能量。

  有人會煩惱,努力精進一段時間之後,又會懈怠放逸,回到原點,感到很喪氣,對自己懊惱。但是其實,沒有所謂的原點,我們的內心裡,本就是好與不好的都有。修行不必對自己太嚴苛,也不必刻苦忍耐,咬緊牙根,所以我看大家靜坐45分鐘,似乎不太行了,就讓大家起來靜站,換個姿勢,繼續用功。換個姿勢,你的心還是可以安靜,精進的力量就會逐漸拉上來。有時候,進進退退反反覆覆,不要去多想,不必懊惱後悔。

  所以養生講到「善生」,真正能讓我們生命改變的,是內心的淨化,內心的鍛鍊。初學者自己要用功不容易,就像鬆肩抬胯,剛開始做會覺得很辛苦,這是因為過去你的身體一直被自己糟蹋,感到辛苦是反映你當下的體能,只要你不躁進、不懈怠,慢慢做、慢慢做,十五天以後就會覺得體能在改善。做到體能增進,感覺受用很大,你就能持之以恆。

養生的根源是養心

  所以,談到養生的根源處,就是「養心」。把善法堅持下去的能力,是一個心念。在日常生活中,引導自己的心走向較好的方向,這還是一個心念。而且心念會複製,你一直做好的,做好就會變得輕而易舉。所以,靜坐時心不安靜,一點也不稀奇,那只是過往長久以來,在沒有警覺、疏忽與不知其危險性的情況下,一直放任自己的心散亂,重複如此而產生的結果。但沒有關係,知道道理之後,可以開始扭轉。

  有些人坐下來就入定,不必羨慕,那只是長久以來反覆操作累積的結果。我們的散亂心,一樣也是長久以來反覆操作累積的結果。套句儒家的話:「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佛菩薩的境界,只要我有心,我就也可以做到。而且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從每一念開始,就從反覆抬胯開始。所以,功法其實不複雜,抬胯你每天複製六百到一千下,複製十天之後,力量開始出現,感覺神清氣爽。能夠複製三年十個月,你就出師了,這件事在你身上,已經養成了好的慣性。靜坐與抬胯,你能夠複製七年八年,整個身心定然大為不同,脫胎換骨。所以,養生的根源處,在於「養心」。

  心有蒐集與分別的特性,所以要先觀察,好的要複製,不好的要遠離。其實,釋迦佛陀是啣著金湯匙出生的,為何會出家?他是在思索很根本的問題,每個人都逃不過老病死,如果不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那這一生不也就這樣過了嗎?他想找出生命最重要的方向,解決生命最重大的難題,因此而出家修道。歷經波折之後,他找到了答案,找到生命究竟解脫的方法,並將方法免費奉送給一樣有著迷惑的眾生。

  我們學院辦學,也跟佛陀一樣不收費,我們知道了一點好東西,就心心念念想趕快告訴大家,這是佛陀給世間最好的禮物。劉醫師與莊醫師也是這樣的心腸,真的是視病如親,仁心仁術。所以大家要認真,別遲到早退。你們來這裡三四天,回去後如果沒有繼續,那就像只是做了一場夢;如果只是做場夢,那你們又何必來這裡增加做夢的材料?既然來學,就認真學,否則浮光掠影,不會有任何收成,浪費時間。

  所以生命中,心念在操作著、影響著我們生命的運行。養生到後來要養心,心要怎麼訓練?在禪修中訓練,先訓練本事坐著,再耐煩把跑出去的心一再抓回來,這很有意義,因為這是在複製專心。大家不要對修道恐懼排斥,覺得那是別人的事,覺得自己業障重。

利生

  人生五論的第三論是「利生」,利益眾生。為何要利益眾生?想到眾生,不要去想遠在天邊的人,我們只要先想近在眼前的親人。學院第三年舉辦青年學佛營,排給我講的課是「親情、友情、愛情」,上課前我看到一對父母帶小孩來,那小孩翹著嘴在發脾氣,因為她媽媽為了她學校成績不好,早上念了她兩句。我就跟那小朋友說:「被媽媽念沒關係,就不要去她家投胎嘛,找個體貼的父母去投胎;可是妳都來投胎啦,那就將就著用吧。」我又跟她媽媽說:「真是不值得,從小把屎把尿養到這麼大,就為了念她兩句就氣到現在,這樣的一巴掌打死,登報作廢算了。人家說『一碗飯養個恩人』,拿這錢去佈施救濟,人家還會跟我們說謝謝,可是在家裡把孩子養這麼大卻是養個仇人?真是不值得!」小朋友聽著氣就平了,跟媽媽抱一下說謝謝。不滿意自己的父母,那有本事去別家投胎啊,我是從這個角度談親情。

  所以親情是甚麼?親情的締結是來自男女之間感情與婚姻的結合,但是家人是甚麼?是物以類聚,頻率相近、同質性高,而在同一能量場中,有時候反差太大也會撞在一起。基本原理是,例如,當你喜歡一個東西時,你會向前靠近、抓住,這是愛。瞋是推開、遠離,一般人以為瞋與愛是相反的,其實,兩者是同一件事情的兩種反應,愛要靠近它才能抓住它,瞋也要靠近它才能推開它,抓住與推開是結果,但是動力是一樣的,都要靠近它。所以最嫌棄的聚在一起,那是你自己找來的。

  異質而槓在一起的拉扯力,也是會成為親人的因素。所以親人的關係是在茫茫人海中,你的心在操作著把一些力量揪在一起。你揪甚麼,就來甚麼。所以跟誰是親人其實沒有關係,要緊的是你揪甚麼。

  所以眾生是甚麼?為什麼要幫助眾生?難道我不能只顧自己家人嗎?就親人來說,也不過就是力量的拉扯,心之所向,透過太多的累積而修出一等親的力量,而成為親人的緣分。所以就佛法來看世間,不必然家人、夫妻就一定相親相愛,各種情形都有。情,不過就是一個假象。所以為何要利益眾生?從時間與空間的轉移來講,今生的親人,可能是來生的陌生人。

  表象上是父母、配偶、子女、朋友,其實就是上層、平層、下層能量的累積,如果久久力量卡太多,你要改變就很吃力,只能順應環境。力量不多不少的,就溝通一下即可。才剛剛形成的,可以命令他不可。所以,從父母可以看到自己身上難改的習氣,累積太久卡太多的能量。如果父母生到難帶的小孩,表示自己生命中有很多失控、失序的部分。所以,父母、孩子都是反映出自己生命的某種特質,因此要從自身先改,再帶著對方慢慢改。

  今生的親人,過去曾經是陌生人,來生可能是陌生人;今生的陌生人,是過去的親人,是來生的親人——緣分在聚與散中。貪瞋癡的力量是把東西都抓取,無貪、無瞋、無癡的力量就是把抓進來的東西淨化。因此,相則非相,非相則相。誰是父母、配偶、子女,其實沒甚麼太大關係,就是修你自己,然後帶著今生跟你有緣的人一起淨化。

  所以世俗人跟修道人不同處在於,世俗人一遇到事情,是先幫助家人,而佛菩薩是凡念其名者就援聲救苦。利益眾生的生,從狹隘來說是家人,但今生的家人,過去、來生可能不是;今生坐在你隔壁的陌生人,可能就是你過去生的親人。故佛家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從這來說,一切眾生都跟自己有關,也都無關,一切就是時節因緣變化中能量的轉動。故此,以照顧家人的心情推己及人,也是應該的。再者,在這樣的能量場中,彼此是休戚與共的,表象上在幫助眾生,其實也在利益自己。

  甚麼是夫妻?情感彼此之間互相託付,互相承諾陪伴。可是,夫妻之間又常彼此隱瞞,藏私房錢。有時,親人比仇人還可怕,家庭常是製造仇人的溫床。所以從因緣來看,無所謂家人非家人,人家對我好,我也對他好,這是對彼此的善意;人家對我不好,我還是對他好,這是我的修養。所以,我們的心念需經過淨化、反省與改善,應該把對人的好,當作人生中的責任、義務與超義務,把胸懷訓練出超越的格局,超越家庭之私,就不會被家庭的小恩小愛所綑綁。

  能把虛幻的生滅相看透的人,他是可以超越生死的人。當我們還是在分別家人非家人的時候,我們的人生就必定走聚散格局,與家人沒有不來不去的。所以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誰?你所想的對象,就成為你生命的格局;其實,當下在你眼前的人,就是你當下最重要的人,彼此認真互動,該做甚麼就做甚麼。親人是虛幻的感覺,當沒形式上的血緣關係也能相親相愛,作法親、道親不是很好嗎?

  因此,人生有一重要面向是,你用甚麼心跟你之外的他者相處;親人是同質殘缺與異質殘缺總兌換的成果,是一門要修的功課。

往生、無生

  總之,講「利生」,從過去、現在、未來而言,所有人都是我們的家人,再者從自我修道來說,利益眾生更是我們該做的,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如學院養流浪貓狗,從不會想養甚麼名種,緣分碰到,就盡心盡力照顧。世俗人的心如果分家人與外人,心就一直卡在自己與他人的分隔上,在聚散之間患得患失。若心中抽離這些幻象,當下碰到的每個人都認真對待,哪有甚麼聚散的苦與樂呢?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此時不就遠離了生死、當下涅槃的「無生」嗎?

  再說到過世,佛教都說「往生」,因為人心一直都處在想要生的狀態,這裡抓不住了,就到他處繼續抓。其實,有生則有滅,究其實何來生滅?只是角度的問題。往生,想到哪裡去?每個人都想換個相對更好的地方去,但是,我們想去就能去嗎?要有能力才能去。從因果的規律中,做到哪裡才能去哪裡,造業所感得的果報,是由不得你的。也有例外,有些人沒有做不好,卻去到不好的地方,那是因為願力,他自願去的,如去非洲的史懷哲、去印度的世友先生。

  結束其實就是開始,生與死就是看的角度不同罷了。經典裡有一個記載,有一個人在人道中過世,親人看到他死了非常傷心,但他因修道投生到梵天,梵天的親人都很高興,看著他從蓮花中誕生出來。經典中說,這人投生到梵天,就好像從深沉的睡眠中醒來,可是,他人道的親友在哭。所以對於生死,如果能夠穿透其實相,其實去到哪裡都會很自在,到處都是親人,到哪裡就安住在哪裡,沒有顛倒夢想。

  因此,表象是往生,究竟是無生。在未了悟無生之前,還是要談往生,要談去哪裡。去哪裡,不是想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一再複製好的因緣,因緣成熟即能心想事成。如果你容許罪惡、製造罪惡,你的生命就會跟罪惡接軌,投生到不好的時空。這就是因果的規律。

  不滿意的環境,是自己的業力感召來的,只有在內心裡真正放下瞋恨,才能遠離它;否則,瞋恨也是抓取的力量,要推開得先靠近它不是?只要心清淨,哪裡都有能力去。善良的心,讓我們往善處走;邪惡的心,讓我感召邪惡在一起。所以要訓練我們的心有力量,需培養定力。這是每一個想要自我改善、自我淨化的人都應該做的,不分哪個宗派、哪個宗教。

  我在禪堂中教靜坐,教學生觀呼吸、端正姿勢,呼吸是只要是人都會有的生理活動,不管他信何信仰,即便是基督徒,也需要收攝身心、安定淨化。原始教法裡的四念處,其中觀身如身念處,觀身的第一個功課就是行住坐臥、語默動靜。所以,我教的哪有違背佛陀教法?佛陀出世教導世人離苦得樂的方法,哪是要弄個宗教呢?

  所以人生五論中,養生處理身體,這是不夠的,還要善生,再處理心理;在自己之外,再談利生,照顧他人;而在我們的生命淨化之前,還在生死流轉中,要為來與去做些準備,因此定力是必備的。所以,從物質到精神,從身體到內心世界的活動,都是佛陀教導我們要處理的。

  總之,談往生、談來去,要抓住一個因果律的原則:想去好的地方,就要準備好的條件;好的條件俱足了,就能心想事成。一般人認為等到年老再來學佛,這是錯的,學佛越早越好,有好的觀念、好的方法,無論對於感情、朋友、家庭、課業,都能給我們很好的靈感,幫助我們盡早做出好的選擇。抓住一個原則:做好,就得好結果。從身開始,讓自己健康;從心開始,讓自己善良;跟他人和樂相處;在這過程中,鍛鍊專注、恆心、毅力,不斷累積好的,到最後一定能如願去到想去的好地方;如果不忍眾生苦,可以因願力而來,不必被業力牽引。

  祝願大家:六時吉祥,福慧增長,隨處往生,同證菩提!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