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中國大陸2016年「批印事件」之反思

 侯坤宏(原國史館纂修)

 

  2016年10月29~30日,由佛教義學研究會主辦,華東師範大學宗教研究中心、杭州佛學院、無錫惠山寺協辦,無錫惠山寺承辦的「印順法師佛學思想:反思與探討」大會「隆重」舉行,對印順法師展開批判,此事頗不尋常。會議結束後,引起學界、教界廣泛關注,一時「尊印」與「批印」者,在網絡上相繼發文,迭相交峰,此一「反思『印順長老大乘非佛說(是佛說)事件』論爭」且成為「2016年中國佛教十大要聞」之一。

  這次「批印事件」,有稱為「大乘非佛說事件」,亦有稱「反思印順長老大乘非佛說事件」,或「無錫論壇事件」、「反大陸人間佛教會議」事件,因主導此次會議的周貴華,在其發表的〈釋印順佛教研究和佛學思想略觀──從反思的角度看〉一文,指印順法師是「大乘佛教的失道者」、「佛陀聖教的壞道者」、「獅子蟲」,所以也有人稱此次會議是「白衣辱僧事件」、「無錫辱僧事件」,周貴華則自謂是「無錫反思護教會議」。

  此事件在部分網路(微眾網、微信)上鬧的沸沸揚揚,其中不少參與論戰者,是以化名(或佚名)方式刊出,也使這次事件蒙上一些隱諱性。面對這起「看似突發」的事件,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呢?

  近幾年來,筆者常應邀到中國大陸參加學術會議,在學術會議上或私下互動過程中,即曾多次聽到不少學者(或僧人),對印順法師持嚴厲批評態度,在我看來,屬於「無的放矢」、「任意誤讀誤解」者居多;由於彼等「姿態之高」、「氣勢之盛」,並非只是單一個案,不禁讓人感到,印順法師在大陸會有些知音,但對其批評中國佛教部分,讓某些「宗派徒裔」不滿反彈者亦當不免,這次批印事件可視為是不滿者的一次「大爆發」。對於這起批印事件,因其中涉及諸多層面,實有待進一步之釐清與澄清。

 

對「批印」派及彼等論點之分析

 

  依「印順法師佛學思想:反思與批判」會議論文集,發表論文有32篇。部分篇章主要論點,此不贅述(將於第十五屆印順學研討會論文中再行摘述),筆者閱讀論戰雙方文稿,略可歸納出如下特點:

一、「批印」成員來自許多不同的地方(單位):

  其中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周貴華、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張昌盛、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博士候選人李光起;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馮煥珍、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張少科;杭州佛學院釋存德;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徐獻軍;四川大學宗教所副教授哈磊;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研究員尹邦志等。值得留意的是,其中還包括教內僧人,如陝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寶雞金頂寺住持釋明舒、青海北海禪寺住持釋明賢等人。且此次「批印」事件涉及與印順法師研究有關之:佛教研究方法論、人間佛教、大乘是佛說論、《阿含》、大乘三系、判教官、唯識學、中觀學、淨土思想、密教等方面議題。亦可知,此次「批印」計畫屬於「集體運作」的呈現,非如過去「批印」者之單兵行動。

二、透過對「大乘非佛說」及對「人間佛教」的「另一種」理解方式來批判「印順思想」:

  周貴華在〈在信仰與學術之間——對釋印順佛教思想的再反思〉一文中說:「印順法師在現代被公認為佛教學術大師、重要思想家與高僧,但其思想在信仰、學術間表觀的統一後面,存在內在緊張,這種矛盾性集中反映在其代表性思想即溫和版的『大乘非佛說』以及『人間佛教』說中。可以這麼認為,在佛教本位意義上,印順法師的佛教思想是中國大乘佛教中最大的一次自我否定與自我重建,但其意義是負面居多。」「批印」成員釋明舒認為:「釋印順通過對『佛說』、『非佛說』的概念偷換,提出大乘經『非釋迦佛親說』,但大乘是『佛說』。」「釋印順認為即便是佛親說,也不一定就正確,也需要有所揚棄。所以是不是佛法,不能由佛說或不說來斷定。」另一成員炎軍說:「印順法師站在實證主義的立場上,採取歷史考證的方法,對全體佛教、特別是佛教史進行了系統研究,並由此得出大乘佛經非佛親說,而是在佛涅槃後,後世弟子對佛陀追思、懷念和敬仰的產物。即所謂『溫和的大乘非佛說』。……作為一個佛教徒,特別是作為一個大乘佛教徒,我們『應當』也『必須』認為大乘就是佛說。或許印順法師也非常『希望』大乘佛經就是佛說的,只是他在前一個問題上的錯誤判斷,導致他已經認為『大乘非佛說』是一個即成的事實。」

三、以周貴華所提「完整佛教觀」作為批判「印順思想」的準則:

  據完整佛教研究會研究員何琳說:「我們當今迫切的任務,就是要以完整佛教觀大力發展義學研究,對於相似佛教,不僅需要倫理性批判,更需要的是反思澄清立場、檢討原則,還要在方法上探究如何使信仰落地。沖出印順佛學思想體系的怪圈,回到佛陀的本懷,固大乘之本,重新把根基安頓在佛教的完整觀上,這是拯救佛教義學的唯一出路。」「完整佛教」為周貴華所創,有人稱此「完整佛教」是一種新興宗教,教主是周貴華。周貴華回應說,「完整佛教」不是什麼新興宗教,而是一種觀念,用於指佛陀聖教,謂佛陀出世為普度眾生所說的大乘、小乘、人天乘教構成一乘整體,而稱完整佛教;這樣一種立場,稱「完整佛教觀」。

  在此之前,周貴華撰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佛教巨著」──《完整佛教思想導論》一書,「講述完整佛教思想倡揚一種健全的佛教觀,即完整佛教觀,以對治古今佛教中的虛化、偏化、矮化、俗化、異化的弊端;開顯佛陀聖教作為完整佛教的本來面目,回到佛陀的完整本懷;《完整佛教思想導論》引導修學者將皈依、發心、聞思修建立在正確的方向與道路上。」周貴華的「創見」源自太虛大師,太虛大師〈再議《印度之佛教》〉一文,曾提到「完型佛教」一詞,周貴華據之並加以「發揮改造」,成「完整佛教」,並依之展開作為「批印」工具。

四、閩南佛學院在此次「批印事件」中的尷尬角色:

  閩南佛學院(簡稱「閩院」)是太虛一系創辦的三個主要佛學院之一(另為武昌佛學院與漢藏教理院),印順法師早年曾在此任教,圓寂後其舍利於2011年6月12日由臺灣回奉於此,印順法師著作有多本被閩院列為教材。據圓智法師說,周貴華是閩院研究生導師,在周完整佛教思想影響下,許多學僧出現如「愚子」如下之矛盾:「在學院,學子都會面臨作文或論文,然而,學子們心照不宣,明白在引用印順法師的文章時多有禁忌,很多印順法師的文句引用後會產生嚴重後果。不少閩院法師在教學上對印順法師的思想多有迴避。問題來了:被譽為『玄奘以來第一人』,閩院引以為傲的印順法師,為何在閩院的教學中出現如此多禁忌?」智祥法師也說:「倘若印老的思想果真無可指摘,閩南佛學院何必對印老的有些言論諱莫如深?倘若印老的思想果真無可指摘,廣大追隨者則又何懼於今日義理的辨析呢?

  又,在「批印」事件論辯過程中,有位從閩南佛學院離職的圓智法師,集合200多位原閩院非在讀學生(畢業或肄業等)名單,要求閩院對周貴華的不當行為做出糾正。行願法師於2016年11月17日發表〈致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紀委辦公室的公開信〉,「懇請貴院領導對周貴華教授辱罵佛門僧人的事件與與調查並責令其本人道歉」。由於此次事件與閩院多所關聯,故有說閩院是這次事件的「重災區」。

五、關於「批印事件」的深層意涵:

  曾參與此次無錫會議的林建德,他於會後撰有〈三種佛學探究立場〉、〈印順思想「臺獨化」〉二文。據其觀察,這次無錫論壇是由「佛教義學會」發起,佛教義學主張「佛教本位」研究方式,有別於學界之「學術本位」。「佛教本位」也可說是「信仰本位」(或是「信徒本位」),是「學術本位」另一極端。所以當我們檢閱「批印」文章,可以發現彼等撰文,是在預先設定結論後,再找相關資料來論證,這種撰文方式,在方法論上不僅欠妥,心態上也頗可議。這是佛學研究方法上的重大缺失。又,在此波「批印」風潮文稿中,認為印順思想是西方思潮大舉東進下的產物,屬於「臺灣新型佛教」,旨在「親西方化」、「去中國化」,背離「中國化」大乘佛教傳統特色,迎合臺灣本土獨立意識;部份大陸學者一昧迎合「人間佛教」風潮,乃是基於個人學術利益,無視傳統文化根基,罔顧儒釋道三家融會共進史實,忘失漢傳佛教主體文化,將助長「臺獨歪風」。這又將它與兩岸統獨議題掛勾,強調大中國意識,這已不全屬學術範疇矣。

 

此次「批印大會」的真正含意

 

一、這是一場經過精心設計的「批印大會」:

  在其中,有人主導,有人唱和;於「打擊印順」過程中,有人主攻,有人助攻;比起之前現代禪、釋如石等之「零星散彈式」的「批印」,這次是以「組織集團式」的、全面性展開一大波的攻勢。這次「批印大會」,從召開到結束,一直倍受質疑。會議中的「批印」文章,有一共通點,即對過去學界研究成果完全加以忽視,此為學術研究之大忌;而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有許多文章在展開攻擊印順時,總讓人覺得「理不直氣很壯」,負面情緒性的語言不少,這與一般所理解的學術研究大為不同,或許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這是一場假藉學術研討會名義而召開的「批印」鬥爭會,其學術性值得存疑。

二、其實印順法師從來就不缺少批評者:

  2016年無錫會議召開前,印順法師就有不少批評者(甚或是「敵視者」)。如:1、溫金柯撰有《生命方向之省思》、《繼承與批判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前書中有三篇文章批評印順,認為印順思想與涅槃解脫之間有難以跨越的隔閡,印順之「人間佛教的人菩薩行」淺化了大乘菩薩道。後書中評破核心在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比較重視利他精神,而較不重視修證」。2、劉紹楨:〈大乘三系說與淨土三系說之研究〉,否定印順大乘三系說與淨土三系說的正確性。3、如石:〈臺灣教界學術研究、阿含學風與人間佛教走向之綜合省思〉,認為印順的人間佛教是「俗化的現代臺灣佛教」,是「捨本逐末」、「方便趨下流」;另〈大乘起源與開展之心理動力〉一文,評破印順之「佛滅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是大乘起源與開展的原動力」的說法,並認為印順的某些研究「淺化、窄化甚至曲解了印、藏、漢大乘佛法的深廣意涵」。4、恒毓〈印順法師的悲哀──以現代禪的質疑為線索〉,謂印順思想「充滿了錯誤的內容」。

  這次「批印」鬥爭會的場景主要是在中國大陸,其後續影響會是如何,值得吾人持續關注。

三、「印順思想」與中國大陸未來如何發展問題:

  印順法師著作全集在中國大陸未出版前,已有數本零星出版者,全集能夠出版,對印順思想在中國大陸傳播,提供了重要的契機。據負責落實此專案且全程參與全集出版工作的陳平表示,由於海峽兩岸對於印順思想的認知存在著巨大落差,所以在接受程度上,自會有明顯差異,這與兩岸佛教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關,也與兩岸佛教文化素質的差異有關。陳平的觀察十分正確。依此言之,周貴華等人之「批印」,就是對印順思想理解的一種反差,如何讓所有閱讀印順法師著作的人,正確掌握各書中的真正內涵,是一極為嚴肅的課題,因這與中國大陸佛教未來如何發展問題息息相關。

四、對周貴華等人「批印」之檢討:

  據筆者理解,周貴華等人的「批印」策略是:利用「太虛大師」的看法,來攻擊「印順法師」,並肯定「趙樸初的人間佛教」(因周是處在中國大陸佛教環境下)。中觀法師在〈關於近期以周貴華為首的「義學會」,在肆意傷害印順導師思想之事的一些回復總結〉表示:中國大陸信徒的教理教義素養不高,「某些佛教研究人員亦如是,一樣去作一些可以造勢成名的事情,來愚弄大陸的信徒,博取一些市場」。雖然他們這套對學術界沒市場,但對佛教界卻具有「很強的蠱惑性」。

  有位學界友人不客氣地指出說:「周貴華的知識結構就是缺了人文學科(文史哲)及社會科學這一大塊,由自然科學依信仰轉過來佛學時,以他的聰敏,當然在專門的佛學研究,如唯識研究上,(曾)有其光彩,但一面對社會暨文化環境時,簡直是自製危機,再胡亂發警報,胡亂拆假炸彈,且不加細思,即將民族主義扯進來,個人相信他應該有某種在佛教事宜上,願作帝師之潛在情結。」「以他的聰明,走出這條怪路,實在可惜,但我更擔心是,他將來會成為官方針對臺灣佛教的思想工具。」這位學者指出了「反思印順長老『大乘非佛說(是佛說)』事件」背後,存在著海峽「兩岸佛教交流與獨統關係」議題與「中國民族主義情節」,如果真的是這樣,這事件的起因與其後續影響,就更值得我們持續關注了。

五、繼續深入研究(「深化」)推廣(「普化」)「印順思想」是面對「批印」風潮的最好方式:

  印順法師的豐富著作,即使對一位專業佛教研究者言,要精確的掌握其要旨,也不容易,何況是一般信徒?而對於一個「來意不善」、「存心不良」的研究者,他可以隨便抓住一點,就猛追窮打。我們認為,對於「印順觀點」,每位研究者都儘可表示自己不同的看法,但在發表意見時,應根據經論,依理性原則,進行必要之討論。如果意氣用事,作人身攻擊,如周貴華等人「批印檄文」之所言,就非常不可取。

  最後筆者想說:繼續深入研究(「深化」)推廣(「普化」)「印順思想」是面對各種「批印」風波(事件)最好的方式;因唯有加強深入研究「印順思想」,並將研究成果廣為弘揚,才能使更多人「如實」理解「印順思想」的精義。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