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快樂、健康、輕鬆」的修行方式

——《佛教養生學》自序
釋性廣

  《中阿含經》提及,有四種行道:樂行道速通行,樂行道遲通行,苦行道速通行,苦行道遲通行。 其中苦樂的關鍵,在於定力之有無;快慢的關鍵,在於智慧之強弱。

  聲聞解脫道中有這四種行道,大乘菩薩道亦有易行道和難行道、正常道和方便道的差別。龍樹菩薩曾提及:「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易行道開展出信願修行的方便法門,難行道則是以大悲心為主,依於般若方便慧,行菩薩道以圓成佛果。

  以行道來說,不論是自修或是攝眾,如果能夠具足定力,以定力進行慧觀,這樣的修行是比較輕鬆愉悅的;如果定力不足,如乾觀者、純觀行者,由於定力不足,較難以定力輔助觀慧,較之止觀兼修、定慧並濟的行者,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

**    **    **    **    **    **    **

  筆者在推廣佛法並進行禪修教學的過程中,首先遇到的是對佛法沒有概念的人,這些人懷著對三寶的歡喜心、或是希求現世快樂的增上生心,以此因緣來接觸佛法。他們參加禪修活動,希望從中獲得佛法的效益,然而首先面對的門檻,就是腿痛而不耐久坐。這使許多人往往半途放棄禪修。這些人大都希望能以「快樂、健康、輕鬆」的方式修行。

  於是在禪修教學的過程中,筆者時常思考,要如何讓初學者克服腿痛的障礙而歡喜禪修。在多方體驗與觀察中發現:「身體健康」,是樂行道中遲速通行的修行基礎。為此,筆者從佛法的角度,探討「身體健康」的要領與方法。

  就筆者個人過往的經驗而言,「往死裡坐」的禪修進程,確乎有大精進力,可說是將「身體健康」置之度外。如此心無旁騖以專注禪觀,自然可在初禪以後,自動阻斷身體所傳達的疼痛訊息,而僅剩喜、樂、捨受。但是長此以往,難免還是在色身留下了些許姿勢不當、氣瘀血滯所導致的傷害。更遑論那些毫無禪悅法喜的初學者,一味要求他們面對各種疼痛而置之不理,其實是會讓許多初學者「打退堂鼓」的。

  佛陀是「大醫王」,佛法能治一切病。這「一切病」,包含心病與生死之病。而在身病方面,除了交給專業醫師(如耆婆)之外,佛經中也提及致病與痊癒的原理:四大不調則生病,四大調和則病癒。因此面對身病,可以透過適當地調和並平衡「四大」的方法,而獲得改善病情乃至疾病痊癒的良好效果。

  為了激發初學者禪修的興趣,減低他們「打退堂鼓」的比例,筆者開始將教學的注意力放在「樂行道」,並針對當代人「久坐少站」、「多靜少動」之病,設計了一些較諸「經行」更具有對治性的功法,讓禪修者的「四大」獲致調和、平衡,這樣不但能增強體能,獲致健康,更重要的是,這樣柔練筋骨、強健肌力、打通瘀塞的功法,恰恰可以拉長禪坐的時間,讓初學者改善「入座未久,立即腰酸背痛、腳酸腿麻」的現象,因其「安耐久坐」而增長了修學禪法的信心與喜悅。

**    **    **    **    **    **    **

  色法有四種成因,即是食生色、時節生色、心生色與業生色。依據此一原理,心念、業力、飲食與溫度、氣候都是影響色法的因素。顯然,由果推因,若要讓色身健康,必須從源頭改善其「四種成因」。

  其中業生色,這是依過往的業力所呈現的異熟報體。基因既已選定,那麼,異熟果在一期生命中,獲致改善的機會不大。

  在食生色方面,佛經中有「四食」的教說,飲食只是其中之一。它雖然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但若太過著重在飲食,則張羅飲食的物力與心力,將會形成無底洞。這涉及採買、洗滌、切割、烹調、食用的每一階段。

  以食物而言,最好是攝取生機無限的食物。但是當今普羅大眾所接觸的,大都是噴灑過農藥的食物,或是添加化學成分的食品,有機食物的取得,對於普羅大眾來說,是較為昂貴且不易取得的。再者,僧團在飲食上受信眾供養,依律對於飲食必須無所揀擇,隨遇而安,怎麼可能將信施擱置一旁,另行採購?基於以上這些考量,本書雖亦提及「如何攝取飲食」的基本概念,卻不擬詳述「如何依飲食以養生」。

  至於時節生色,除了與氣候、溫度有關,也與個人的生活作息有關。作息可以是一日的作息,也可以是一年的作息;一年有四季,一天有日夜。作息應依時序以調節身體,也就是生活起居、休息作務,都要定下良好的秩序,但這部分應由個人定序,以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而氣候與溫度來自環境,也不可能依於主觀意願來加以改變,因此不在本書論述範圍。

  最後,就心生色法而言,透過禪修可以鍛鍊心念,讓心念清淨、柔軟、善良、慈悲。而色心互依,清淨、柔軟、善良、慈悲的意念,當然可以增進身體健康。但是由於筆者在過往的許多專書與論文中,就此已多所論述,茲不重贅。

  要讓身體健康,除了以上色法四成因外,從佛典的「四念處」教學中,可依身念處的廣義修學,而正念正知身體的姿勢,並可察覺姿勢對身體健康的鉅大影響。基於以上考量,本書除了廣述「四大調和」與「四大平衡」之道,另將重點放在「正確姿勢」的解析與「健身功法」的述介。

**    **    **    **    **    **    **

  中國傳統宗教或武術的各大流派,大都重視養生,例如「六字訣」,它是一套兼具養生和治病功能,且符合中醫經絡學原理的吐納功法。原創者是道教的陶弘景,佛教的天台祖師智顗,也採用它作為養生與治病良方。又如《易筋經》,是融合佛學、禪學、武術和醫學的佛教養生功法。總的來說,中國佛教的養生方法,雖以四大作為學理依據,但詮釋與發揮不多,反倒大都融合中國傳統醫學觀念。

  本書以地、水、火、風四大的調和與平衡,作為色身調理的學理依據,並加以詮釋分析,主要考量有三點:

  一、印度文化中多談及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佛法是在回應印度當時共同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析色法緣生緣滅的法則。色法既是因緣所生法,色身的疾病就不是恆常不變的「實法」。疾病依因待緣而生,只要對治妥當,自可依因待緣而滅。

  二、在禪者的甚深觀照中,的確可以看到四大特性在排列組合中的千變萬化,並且窺見四大不調與四大調和所產生的色身差異。既然如此,吾人自可朝向「調和四大以獲取平衡」的階段性目標邁進,在身體健康的基礎條件下,修學樂遲通行或樂速通行的種種法門。

  三、以現代的語言來加以理解:「地大」是物質的「密度」,「水大」是物質的「黏度」,「火大」是物質的「溫度」,「風大」是物質運動的「速度」。溫度高一點,肌肉就比較柔軟,溫度低一點,肌肉就比較僵硬;水份多一點,皮膚就較為柔軟,水份少一點,皮膚就較為乾澀。

  這四種物質特性,可以說是國、高中基本的物理常識,易於理解。居家養生、自我調理與預防保健,如果能夠與一般國民的基礎知識接軌,較能廣為推行與運用。

**    **    **    **    **    **    **

  養生之道,照理應兼顧色法構成的四種要素,但是基於前述考量,在本書中,筆者將論述的重點放在「姿勢」與「功法」。養身第一功就是姿勢。一天二十四小時中,無論是白天的行、住(站)、坐,還是晚上的臥,牽涉的都是姿勢,因此姿勢影響健康至鉅。但是姿勢常被業生色與心生色的慣性制約,在日常作務中,我們並不太能夠維持標準姿勢。

  依筆者自修與帶領學眾共修的經驗,真正最好、最徹底的姿勢調整,要在禪修中進行。原因是,那時正念正知的力道增強,可以對既有姿勢作微細、精準的觀察,可以進行徹底擺脫慣性的強力矯治──特別是依「身念處」而觀身威儀。也因此,本書提出的其中一個「養生」要領,就是「調整姿勢,令其端正」。端正的姿勢最省力也最健康。

  此外,本書雖亦談到端正姿勢的要領,但是教學重點反而放在「功法」,原因是,在筆者的教學經驗中,功法是學員較能夠自行操作的,姿勢卻須有人不斷從旁提醒,或是在禪修的內觀之中,精準地予以調整。

**    **    **    **    **    **    **

  身體健康是人類共同的需求,超越種族、文化、宗教與派別,樂行道不但回應了人類共同的願望,也呼應於當來下生彌勒佛的度化時空。

  佛典中提到:釋迦佛陀入涅槃後,下一尊佛陀誕生的時空,將是彌勒佛世。彌勒佛於因地中的菩薩行,即以「樂行」為特色,彌勒佛下生時,眾生界將只有生、老、死,但可無病而免除病苦。想得無病,必須懂得鍛練自己,讓生命遠離疾病的格局,吾人何妨歡喜、快樂地進行身心準備,以便和彌勒成佛的時空接軌。

  再者,筆者之所以提倡「人間佛教禪法」,是受到印順導師的思想啟發,在「契理」之外還重視「契機」。當時空背景轉變之後,人們面對的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需求,也就會有相對的調整。因應於此時、此地、此人,不妨提出適應當代人的禪修善巧。如果要問「人間佛教禪法」的具體內容為何,它將是一個進行式,在解脫道與菩薩道的定慧基礎上,因應眾生的普遍或特殊情境,而提出相對應的善巧方便。有鑑於此,筆者這些年在推廣「人間佛教禪法」時,開始把「健康」也納入考量,設計出簡易好懂、易於實踐、助益健康之效益較大的功法,作為禪觀教學乃至接引民眾進入佛門的善巧方便。

  這項功法,是依「四大調和則身體健康」的佛法理論為基礎,依據筆者在禪修中的覺知、體悟,反覆揣摩而設計出來的。最初設計時,調身功法的著力處,在身體重要的關節部位,如四大關節之雙肩雙胯,四個末稍之雙掌雙腳。

  早期筆者所設計的鬆肩法,初階是上下拉肩、內外擴肩二式,進階則練前後交叉轉肩、掄旋雙肩。但在推廣過程中,發現現代人上下靠電梯,出門靠車行,久坐桌前思考、寫作,習慣於前面胸腹出力,壓迫到臟腑,使臟腑不得不成為身體的支撐力量,卒致功能失調。其次,背部的後腦、後頸、後肩胛、後背、後臀,則因不會適當使用肌肉,又無法正確分散力量,於是僵硬、疼痛,或是無力、萎縮。所以近來為了對治當代人的普遍毛病,筆者又將鬆肩法改為側起臂鬆肩法,加強鍛鍊背部肌力,使它能有力量來支撐身體,而前面不該出力的胸腹則予以放鬆,不要用它作為支撐點,這樣一來,身體各部位就能各司其職,充分發揮功能。

  這套功法的施設與完成,有「觀身如身」與「正念正知」的指導原則,有因應時代需求的特殊設計,這絕非古時的練功方法不好,而是依於當代人的姿勢弱點,進行強而有效的對治。

**    **    **    **    **    **    **

  本書之完成,應感謝許多默默扶持、護念、協助筆者的師友。首先要感謝筆者的業師昭慧法師,筆者身為佛教弘誓學院的院長與住持,卻因近年在山中靜修,鮮少回到弘誓學團,這期間都仰仗法師制定學院運作的大方向,引領學眾共住共事,撐起教育、文化與僧團生活的如來家業。

  其次要感謝學團監院明一法師與諸學眾,以及菩提院的各位學眾,由於他們撐起了兩頭的道場作務,讓筆者有更多的時間能夠專精禪思,也能夠更加專注地思索、體驗並檢核一些讓現代人的身體更為健康,讓禪修者「樂速通行」或「樂遲通行」的方便法門。

  在這套功法的施設過程中,要感謝跟隨筆者一同共修的同學,在教學的互動過程中,他們共同實踐著筆者所教導的方法與技巧,透過提問與反饋,讓筆者針對他們的需求而不斷反思,尋求更好的解決之道。

  必須提到出版本書的工作團隊:擔任設計、編校、圖片繪製與影像拍攝的明一、傳法、印悅、心皓、德平法師、黃秀娥、張俊誠、陳筱萍等居士,特別是在成書的最後階段,拔刀相助以進行電腦繪圖的龍岡公司趙鈞震居士。還有,為了本書的出版,而長期將講學內容予以騰稿、校對的法融、堅明法師、潘鳴珮、吳文山、林璧珠、林碧津、鄭靜明、陳晏蓉、孫惠珠等諸位居士。

  最後,必須一提本書的前身──「東方宗教養生學」磨課師課程。昭慧法師與筆者已於民國一○三年期間,於玄奘大學將它錄製完成。這套課程獲得教育部補助五十萬元,至今已透過磨課師學習平台而傳佈全球,線上修學者約計二○八○人,甚獲各方佳評。該項課程的大部分講學內容,業已納入本書,其中有一部分是昭慧法師的講記,法師慨然授權,並且堅持「不須掛名」,充分授權筆者大幅改寫,以符合專書的學術規格。

  感謝玄奘大學教發中心高旭繁前主任與謝明勳組長,及其領導的磨課師課程製作團隊,他們澆灌了很多的心血,讓昭慧法師與筆者得以熟悉「磨課師」教學的遊戲規則,順利製訂教學企劃。高主任與謝組長還費心整合跨院系的專才,因此得以全面進行課程錄影、影片後製、教學內容上傳數位平台與後續的跨校(跨國)簽約、推廣工程。

  除了主管、教師與職員,還有許多學生共襄盛舉,此中特別要提到「小兵立大功」的宗教系天才學生吳紹甫同學,他從頭至尾悉心投入,一手製作趣味短宣,並進行時日漫長的影音後製工作。不但如此,他還與林立同學通力合作,於影片中加入生動的旁白、活潑的動畫,讓這部略帶嚴肅的教學影片,平添許多青春歡樂的氣息。

  磨課師教學的錄影與後製過程中,還有幾位學生必須一提:召集居士們協力合作「跑龍套」的張莉筠居士、製作PowerPoint教材的吳桂伶居士、收集學員學習功法案例的道融、智音法師、歐思怡、李堂光等諸位居士。

  從推出磨課師教學到出版本書,幸賴以上諸位師友大力扶持,才能完整呈現筆者教學與研究的成果。因此於書序之末,特別向師友們敬表無限感恩!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