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我們用來時路,告知將要走這條路的人
——真理法師訪談錄


訪談時間:2024年12月25日
訪談地點:新竹法源講寺
  訪:釋印悅
筆錄、撰稿:歆融、釋耀行 

  真理法師,俗姓葉,名秀月,出生於高雄旗山。民國58年禮新竹萬佛寺果、善長老尼出家,民國67年,與師兄弟三人受聘至新竹法源講寺,整修寺院,興建僧寮,振興道場,輔佐三代住持。現任新竹法源講寺住持,力行勞作與禪修相結合之修道模式,從禪出教,自利利人。歷任中國佛教會第十八屆、十九屆理事,現任新竹市佛教會第十二屆理事長,玄奘大學基金會董事。

一、宿世出家因緣今世又續上

  民國58年,我18歲,在新竹萬佛寺出家,台灣光復後很多道場從無到有,蓋道場都是出家人去化緣,化緣一定是走路,全台灣走遍。因此那個時期的出家人,比較沒有佛學基礎,也沒有人可以教導。《早暮課誦》本裡面講的是什麼?問裡面的師兄弟,他們講不出所以然,那我們豈不是變成鸚鵡學講話跟著念。所以寺院生活除了學習三刀六槌的基本功1,我就是想讀書。
  在新竹,最近的是福嚴佛學院,我去福嚴讀了一年之後,學院停辦了。我們出家都已經18歲,沒有辦法去讀日間部的初中,那時候開始辦夜間部,我們十幾個出家人就去讀夜間部。在光復中學讀了三年初中、三年高中,我的基礎學是從那裡開始的。那個年代,很多出家人到日本去讀大學,而我剛來法源講寺,那個因緣就沒有了。出家也是那種不知為什麼會出家,就是到萬佛寺做客一個晚上,隔天就莫名其妙落髮了。可能宿世的出家因緣今世又接上。
  民國六十七年來法源講寺,也不是我要來這裡做住眾,那時候法源講寺,有一位老菩薩在這裡守護道場。住持覺心法師常住台北,那時他正要去印度朝聖,飛機起飛那個晚上,守護道場的老菩薩心肌梗塞往生了,他的兒女找人做佛事,找到我的師兄悟禪比丘尼,碰巧他第一次出國要去香港,所以就拜託我來。我那時候26歲,信徒看我們這麼年輕,就希望我們能來這裡幫忙。可我們不是這裡的常住,但是他們說,我們師父也不在,你們能不能來幫做早晚課誦,給菩薩上個香。 
  我們沒辦法拒絕,早晚課才發現,佛殿都沒有打掃,你怎麼做早晚課。上個香桌面也很髒,一擦就從早上做到晚上,走到哪裡髒到哪裡,就這樣一直打掃了大概一個月。覺心法師回來了,想說我會不會走錯路,怎麼跟出去不一樣。他問信徒,信徒說是拜託我們的,覺心法師就留我們住下來,我們也沒敢住,因為是男眾道場,那個年代有這樣的顧慮。
  萬佛寺那時候有住眾二、三十人,覺心法師就跟我師父說,我法源講寺沒有人,你這二、三十個人,就讓他們三個過來這邊借我們用。師父們對男眾非常尊敬,所以也沒敢拒絕。
  民國67年,法源講寺就很正式地下聘書聘我為當家,我說我是高雄人,來新竹都沒有認識的人,沒辦法做當家,就聘我大師兄吧,他在新竹有很多信徒。所以就聘仁慧大師兄為當家,聘我做外知事,悟健師兄做內知事。
  農曆十七固定法會,那時候不叫共修會、消災法會,叫長壽會,就幫信徒祝福。信徒大都在台北,法會的時候回來兩三天,有的時候五天,就又回台北了。那時候的建築就前面大殿,還有一個塔,就這樣。因緣聚會,我們在這裡度了很多出家眾,那時候剃度的出家眾都很年輕,19歲20歲,雖然都是我幫他們做儀式剃度取法號,但是我說應該拜大師兄,因為他是當家。

二、什麼是修行?

  度了一票人,前面住不下才會蓋後面的。很多道場為什麼人少會蓋得那麼大?其實起初都是很簡單的建築,因為人多了以後才蓋大房子,後來人又走掉了,就變成很多空房子。蓋了這棟房子之後又有新眾,有僧眾又有信眾,覺心法師就讓我給他們講課,從《遺教經》開始,還有《普賢行願品》,以及三刀六槌的學習。剛出家基本什麼都要學,法源講寺是天台法脈,天台就是要講課。可是越講越不敢講,講課要教學相長,你搜尋了很多資料,可能準備了一個星期才講一節課。但是講到後面,我發現我們做不到,覺得在堆積文字,一直陷入在裡面。
  跟外來的老師不一樣,我住在這裡,跟大家上課,下課了以後出坡,我們一起吃飯生活在一起。當人眾吵架的時候,身為一個親教師,你怎麼去處理?怎麼做才公平,而對方能不能服氣。處理以後你會發現,因為我戒臘比較早,又是他們的老師,所以服氣。否則他為什麼要聽你的?面對人事處理,如果當下只是想把這件事情平息下來,那可能有很多是要妥協的。但是妥協的結果,好像並不是雙方圓滿的,不是只有我跟甲乙兩人,還有其他的眾,當其他眾也面對這件事情的時候,私底下的竊竊私語才可怕。
  從這些事情,我很深的體悟,出家修行,修行長什麼樣子?
  我們常住也是早起晚睡,每一天有自己要受持的功課。例如:我一定要誦《地藏經》或者《普門品》、《金剛經》。這叫修行嗎?跟人相處衝突起來的時候,我們苦不苦?執事調動,他們也會起煩惱。教學這麼多年,講也講這麼多,可是好像都白講,明明上課講過,可是下來還是吵。古人早講過「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其實話不要多。那時我37歲,對修行的概念充滿了疑惑。房子也蓋好了,我就不想再講課,古人有閉關,那我們也來閉關,看看有什麼樣的心得。
  天台宗本的另外一部經典是《法華經》,《法華經》七卷二十八品,我們每一年都在誦《法華經》,《法華經》很有名的是譬喻,但是究竟在表達什麼?我自己就突發靈感,閉門誦持《法華經》。剛開始誦,一天誦一部都很困難,文字上有時候艱澀難懂,尤其是咒語,三個月誦了七百多卷,那時候誦起來就很容易了,因為每一天都在誦經。接下來就沒有因緣繼續下去了。出來的時候,我站在大殿,眼睛所及之處都是經文,到後來就消失了。
  經典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我卻一直很迷茫。之後我就想,我不要當法師,我想當醫師,學幾年考過了就可以當醫生,至少可以救人。民國八十年,經人介紹認識了一位青島的中醫,就正式禮他為師,他給我一套濟南醫學院的教科書,我回台灣開始讀那套書。讀了之後,就想參加台灣的高考,從特考去參加考試,讀到沒日沒夜,睡的很少,拚到沒辦法躺著睡,一躺就無法呼吸,只能趴著睡,考到一直流鼻血。那時候大師父一直叫我回來,不要在台北補習班讀。
  我說我要當醫師了,他說都沒命了還當醫師,你搞的那個執照,不就是告別式的時候放在那裡嗎?你還能怎麼樣?最後,因為整個身體承受不住就回來了。回來去開墾,很多爬藤已經蔓延到後山,於是把後山爬藤都剷除完。我從40歲開始,在醫學這條路摸索到將近50歲,花了很長時間。也是這段時間在養生方面紮下基礎。

三、體會到禪修的利益

  建禪林,我們打通到後山,才發現一片荔枝林,當年覺心法師買地,他種了一百棵荔枝樹,現在已經成林了。那時候是民國九十年,正好要辦夏安居,從各地來參加的比丘尼有三、四十位。請老師來教禪修,夏天非常熱,佛殿擠三、四十個人就要開冷氣,我們很心疼那個冷氣的耗電量,他們在那邊禪坐,還是會有人覺得好冷,有的說我這個角度都吹不到好熱。有的時候很冷,有的時候好熱,我們該怎麼去調我們的冷氣?
  我就跟指導老師講,我們後山有一片天然樹林,如果在那邊禪修,不知道可不可以?他說在哪裡?我就帶他去看,他看了以後說可以。但是那邊一無所有,我就去買帳篷,晚上用帳篷,白天就在樹底下坐。但是樹底下都是落葉,又斜坡,怎麼坐呢?我就去買那種簡易的方桌,下面有四個鐵腳,收的時候可以疊起來。想得真天真,沒想到人坐上去一挪動,腳就這邊壞掉那邊壞,一個一個很快就壞掉了。
  晚上女眾下來,男眾住在上面,就這樣搭帳篷。搭帳篷就是稍微架高,在上面用一個木板,把帳篷搭在上面。後山的林線有一排竹子,就在竹子的旁邊放一張桌子,四平八穩的把佛像供奉在那裡,下雨的時候把佛像蓋起來,人就躲在帳篷裡面。早期我們的餐廳很簡陋,他們安居結束之後才蓋成那個很簡單的木屋。
  以我自己出家的因緣,一路過來並沒有在禪修上,只是在《法華三昧懺儀》裡面有講到八個字「常好坐禪,觀一切法空如實相」。常好坐禪,那我們也可以模仿,坐嘛。身是坐在那裡,心呢?昏沉、掉舉。這樣叫禪修嗎?我真的很疑惑。天台有大小止觀,六妙門講「數、隨、止、觀、還、淨」。可實踐的時候,數是怎樣數?我們那時候不是摸得很清楚。所以雖然有禪坐,可是自己沒有感覺,禪修沒有得到什麼消息。
  後來馬來西亞檳城法寶山住持開恩法師來這裡帶禪修,他們不是數出入息,是守住出入息的那個觸點。《清淨道論》裡面談到四十種業處,其中一個就是念佛,所以天台跟念佛結合是對的。無論是念佛還是數息,所緣的觸點是在人中還是在胸口、眉宇、肚臍,其實都只是其中一種方法,不是什麼才是唯一。念佛,讓你守住清明覺知覺照,那就是一境性。散心念佛為什麼久久不能有功行?因為你散心,念念分不明。關鍵就在那個很微細處而已,只要一點就曉得。
  我在禪林住了六年三個月,天天坐,有時候輕安心一境性,有時候又沒有辦法,這樣過了一年、兩年、三年,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法華經》講說,成長不自知,我們用功當中,也不知道自己每天有什麼成長。直到因緣改變搬下來住,才發現跟六年前很不一樣的地方,心的冷靜度,面對紛紛擾擾的環境心不動。心不動,不被影響不受干擾,而且非常清楚我的方向是在哪裡,那就是穩定這個道場。我終於體會到禪修帶給我的利益。
  什麼是修行?原來這樣叫修行,找到答案我已經56歲。明白之後我決定當住持,回到法源講寺道場的源頭,不再迎合潮流,守住這個道場,把道風帶起來。修行倡導作務與禪修相結合,先選擇講《法華經》,總共講了近四年,又講《成佛之道》,苦、集部分講完,因為生病就停下來了。接下來講禪修,生病之後,不想再花很多時間在其他課程,就專講禪修,而我天天禪修。
  我覺得禪修是最簡潔有力的一個證道方法,為什麼是用禪修呢?難道我們就不談戒?其實不是。道宣律師在《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引《成實論》云:「戒如捉賊,定如縛賊,慧如殺賊;三行次第,賢聖行之。」戒捉賊,定將賊綁起來,令心安住,慧殺賊,你就能斷煩惱。我們禪修心很靜,起心動念自己能覺照,身口意就能守住。因此我堅持天天禪修,日常生活安排除了勞作,就是給住眾時間禪修。

四、我們用來時路告知將要走這條路的人

  勞作是修行嗎?勞作是修行。第一,不要指望什麼都要居士來做,出家人為什麼不自己做。第二,我們用什麼心做?歡喜心、平靜心,你願意做甘願做,這個心是非常好的。你如果用分別心,為什麼都是要叫我做?為什麼他就做那一個,我就要做這個?當我們有這樣的分別跟比較,我們的心是難平的。
  修行其實就相互自省,你在這個常住住、吃、用,常住的一切都來自十方,你不能不付出,不能懶惰。常住的環境跟三餐,僧人應該自己打理,哪有自己住的地方你不打理,哪有自己要吃的你不做。你認為我過午我就不煮,這是什麼道理?你過午你就不用吃飯了。你說常住人很多,可是縱使常住剩下你一個你也要吃,你哪有不煮的道理?
  大家依賴這個常住,作務就要共同付出,不能雜草漫生,應該把環境整理地乾乾淨淨。所以凡是來到這裡常住,我會先派給他一個很簡單的工作,工作之後我去看,就能感覺他是用心還是馬馬虎虎的。例如洗廁所,洗廁所之後是濕答答的還是弄乾的,垃圾桶是否乾淨,衛生紙有沒有預備好。我也會去洗廁所,我走路到哪裡,如果髒我就去做。
  我們這樣做不是要給人家看,用你的心盡心盡力做好就好。出家的因緣真的很殊勝,修行一定要累積作務的福報,然後隨眾。要精進,睡覺前都要禪坐,保持那種善等持,等持是持續的意思,只要每天坐你就持續,就一定會有成就。
  另外一個很重要,禪修沒有作務,容易產生禪病,就是血液循環不良,禪坐加上適當的作務,訓練到彼此平衡,漸漸心裡明白。就不再是師長教我去做什麼,我就做什麼,一邊做還一邊生氣,這樣是沒辦法開展智慧,定跟慧生不出來。
  為人師長都希望振興道場,但是當他的助手,沒有完全瞭解師父的心意,變成上面的責任師父頂著,他躲在師父的影子下面,覺得自己權力最大,去指使後面來的人。這跟師父帶不一樣,師父帶是給予很多的安撫,協助他度過困難,不是去指使他。一個領眾者,助手沒有幫他把人眾安頓好,他就會生氣,而導致助手的埋怨,剛來的什麼都不會做,他做錯了你都不會厲聲的罵他,但是我做你就是這樣罵我,而人眾卻認為是師父寵他,他才敢這樣,所以住持不是好當的。
  我比較希望的是,師父這棵大樹倒下的時候,下面的小樹自然會成長,這棵大樹還在的時候,小樹也應該傳承這棵大樹的基因。不要一直長養自己的那種業習,要在這個當中跟師父學習,把自己的業習改過來,師父倒下你很多的因緣就會散掉,因為這些因緣是依著你的師父。左右手是成長最快的人,將來要接那個位置,如果沒有把這個部分學好,沒有種下善因緣,就沒有人服你。禪修讓你平靜祥和,因為你對事情不淩亂,不容易激動,不容易被激怒。把修行的經驗傳給後來的人,令正法久住,要這樣去教晚輩,讓他們也能漸漸體會。
  修行人每天用功,每天誦經持咒,其實關鍵在那種明了,明了你每一個覺知,那才能達到心一境性。我剛剛有提到受持《法華經》的過程,三個月之後開眼、閉眼,大地盡是經文,那就是一境性,是攝心的結果,但我當時不知是什麼原因。要達到慧,還是要去觀那種無常的變化,佛法教我們觀每一件事情,一定是有因有緣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緣生、緣滅,我們看透這件事情就安住,就是練習這個,能做到這個一定要有定。
  你要有福報,在常住的職務上盡心盡力去做,不計較地去做,大家會很歡喜你,那就是福報。如果人人討厭你,你一定做人刻薄。人人會喜歡你不是你的長相,而是你盡心盡力做事不計較。人家都喜歡你,有什麼東西就願意給你,吃飯大家都喜歡跟你坐在一起,你讓人討厭,如果可以隨意選擇位置,大家都遠離你,那就是沒福報的人。
  怎麼培養福報?從布施,從去關懷他人,無論去做勞務,去幫助別人,任何信徒來你都願意不計較給予招呼,這都是福報。在常住僧人都喜歡你,不是你年輕可愛,是你肯做不計較。有福報加上願意精進用功,你就會安住五種自在,捨報的時候就能自在了脫。
  我們用來時路告知將要走這條路的人,無論你幾歲出家,前面一二十年迷迷糊糊,這是正常的,不要讓自己太難過。年輕人修行就難在他的心不死,以為這裡好那裡好,到處尋尋覓覓,其實出家到一個時段以後,天天還是要禪坐。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發脾氣去針對寺眾,他們還在走那個過程,我們就是去協助他們,不要因為作務去苛責。在僧團,包容很重要,因為我們也是從什麼都不懂,一路跌跌撞撞,既然有過這樣的經驗,對現在要起步走的人,也應該多多關懷,給他溫暖,關懷、包容、原諒、不計較,就是這樣而已。


1  編按: 三刀:菜刀(做飯)、剃頭刀(自己剃頭)、剪刀(做衣服);六槌:鐘槌、板槌、鼓槌、木魚槌、鐺槌、磬槌六種法器。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

弘誓青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