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佛教經典的供應鏈
Tenzin(丹增)、Ngawang Trinley(阿旺群培)
一、引言
佛教傳統通過兩個互補的方面來理解:教法與證法。世親在《阿毘達磨俱舍論》中提到:「導師之聖法有二:一為經典學習,二為實踐修證。」證法專注於對教義的實踐理解,而教法則代表通過文本、口頭傳統及其他媒介保存和傳播的知識體系。
本文討論人工智慧(AI)時代,推動教法的關鍵組成部分,提出了一個創新的架構,將教法傳播的供應鏈視覺化,並辨識AI可以優化和擴展該傳播供應鏈的領域。透過將教法的傳遞過程概念化為,類似生產和供應鏈的12步驟,該架構彰顯了現有的缺口與潛在的切入點,為佛教領袖與技術專家提供了寶貴的工具。
本研究的核心問題包括:
1. LLM如何在翻譯佛教經典文本時,保持教義的完整性與詩意美感?
2. 哪些策略能幫助LLM有效利用詞彙表和註釋等資源?
3. 迭代優化工作流程,是否能讓LLM在生成細膩、高質量的翻譯方面超越人工翻譯?
通過回答這些問題,本研究強調了LLM在擴展佛教教義傳播方面的變革潛力。同時,這也為未來工作奠定了基礎,進一步測試LLM在藏傳佛教大藏經批量翻譯中的優越性假設。
二、理解教法
教法是佛教知識的核心寶庫,面向多元的受眾,包括文化佛教徒、在家修行者、出家僧眾及學者。在數百年的歷史演變中,這些知識透過不同的媒介進行了傳承和發展。
1. 口傳傳統:透過背誦和朗讀進行的代代相傳;
2. 書面手稿:記錄於貝葉、木板和其他材料;
3. 印刷和數位格式:在現代社會促進了更廣泛的普及和便利的傳播。
每一個階段都反映出,佛教教義在不同時代和環境中,為了適應多變的需求而進行的保存與調整。
人工智慧(AI)可以應用於教法和證法兩種類型。對於教法,AI的重點在於改善資訊的取得和使用方式,例如透過高級搜尋功能、數位化和翻譯工具。而對於證法,AI有可能幫助修行者深化其內心體驗,並實踐教義的真諦。然而截至2024年,用於資訊目的的AI技術,已發展得更為成熟,例如ChatGPT這類創新技術的出現;而與實證相關的沉浸式技術創新,如元宇宙(Metaverse),仍屬於未來可期的發展領域(Metaverse Roadmap Initiative, 2024)。因此,本論文將焦點集中於人工智慧在教法中的應用。
三、將教法架構為知識供應鏈
現代教育體系經常使用「知識供應鏈」的概念,意指資訊會不斷地根據社會需求進行調整與更新。在教育領域中,知識供應鏈的目標,是整合並優化組織內部與跨組織的各項活動,以滿足所有相關利益者的需求。
教育機構透過知識供應鏈循環,將其服務與社會和市場需求接軌。他們與利益相關者合作,以識別技能需求和社會挑戰,並據此調整課程內容。教育機構與企業和組織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提供實務學習的機會,確保畢業生具備受雇主重視的實用技能。這種方法培養出能夠為勞動市場做出貢獻,並推動創新的畢業生。
這一架構同樣適用於佛教教法。將教法視為一個供應鏈,可以將其劃分為保存與傳播的不同階段,就像麵包的生產過程一樣——從小麥田到分享美味餐點的最終體驗。
麵包供應鏈的比喻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工具,用來概念化經典法寶廣泛流通的每一個步驟。這個比喻不僅突顯了佛教社群在保護經典法寶方面的優勢,也揭示了其在推廣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儘管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來保存經典法寶,但在傳播方面卻往往落後。
這個視覺化的地圖,能夠更清晰地幫助人們識別出其中的缺口,並優先處理需要改進的地方。造成傳播滯後的一個原因,可能是佛教社群的領導者缺乏一個明確的架構,無法具體了解變革的需求和方向。我們希望這張圖像可以扮演這個角色,協助佛教社群的領導者和贊助者,明確地看到應該將注意力和資源集中在哪些關鍵領域上。
四、佛法的十二步驟供應鏈
受麵包生產階段的啟發,我們概述了以下步驟:
(一) 保存
1. 收集和編目來源文本:從寺院、檔案館和口述傳統中收集文本資料。
2. 掃描和數位化圖像:通過數位化手段保存易碎的手稿。
3. 排版或存取原始文本:為進一步分析和應用來準備文本。
4. 重新發行校對和編輯的文本:確保文本的正確性和一致性。
5. 進行文本和語言學研究:將文本置於歷史和教義架構中進行分析和解讀。
6. 翻譯成現代語言:彌合語言差異,讓全球讀者能夠理解。
(二) 傳播
1. 為特定受眾解讀內容:根據不同受眾的需求,調整文本的傳播方式。
2. 以使用者為中心來改編內容:創建適合不同受眾的格式,如兒童讀物或數位應用程式。
3. 對針對性內容作包裝:設計易於使用的格式,如電子書或互動網站。
4. 管理發行管道:利用各種平台來使內容的傳播範圍最大化。
5. 提供量身定制的體驗:為使用者提供個人化接觸教法的工具和方式。
6. 以社群形式分享:促進協作學習和討論,建立共享的知識社群。
(三) 現階段推廣方面的不足
儘管在保存方面已經付出相當多的努力,包括編目、數位化和翻譯文本,佛教社群在推廣上仍面臨著許多挑戰。推廣需要勇於創新,並使內容與多元化的受眾產生共鳴。保存的重點在於傳承,忠於經典,並注重質量;而推廣則需要靈活調整,適應不同受眾的需求,強調數量的擴展。保存以「師」為中心,重視教法的完整性;而推廣以「生」為中心,優先考慮資訊的取用性和參與度。
我們認為佛教在傳播方面落後的一個原因是,擔心經典遭到破壞或傳承受到擾亂。然而,依據其他傳統顯示,科技可以解決這種緊張局面。像www.sefaria.org和Bible.com這樣的平台,展示了原始經文與現代改編可以和諧共存,實現創新而不取代傳統(Sefaria, 2024;Bible.com, 2024)。
例如,Sefaria每月吸引超過70萬用戶,而Bible.com平台每日用戶數高達1200萬。相比之下,佛教相關網站的用戶數量少得多。通過利用人工智能和科技,可以為佛教創建類似的平台,整合如原始經文與註解並列顯示、互動式調整以及量身定制的互動工具等功能。
考慮到整個供應鏈,宗教領袖可以確信,原始經文在保存階段會得到妥善保護。這種保證能夠讓他們有信心讓現代從業者,例如推廣人員和網絡影響者,根據不斷變化的受眾需求來詮釋經文的意義,而不會破壞或取代原始經文。這種方法不僅使佛法的傳播變得可行,還將帶來變革性的影響。
五、人工智慧在整個供應鏈中的作用
(一) 增強人類能力
1. 儲存
OCR(光學字元辨識)和機器翻譯等人工智慧工具,可協助圖書館員、歷史學家和翻譯人員保存文字。例如,OCR可以準確地將古代、脆弱的手稿數位化,而人工智慧驅動的語言學分析,可以幫助學者理解複雜的歷史背景。
2. 傳播
人工智慧幫助教育工作者和行銷人員,創造引人入勝的改編版本並有效地傳遞這些內容。自然語言處理(NLP)等工具,可以為新學習者總結大量文本,推薦系統可以根據使用者偏好和理解程度,來提供個性化的內容。
(二) 創建自主工具
自主數位圖書館員:這些工具可以對大量文本資料庫進行編目和索引,使它們易於搜尋和存取。人工智慧還可以協助為特定受眾策劃專題特輯。
先進的翻譯平台:Monlam Translate等翻譯平台,透過提供準確的上下文感知翻譯,來消除語言障礙。未來的人工智慧模型可以融入文化差異,確保翻譯在不同受眾之間產生真實的共鳴。
佛教學者輔助系統:類似於Perplexity.ai的工具,佛教學者輔助系統會以佛教典籍為主要資訊來源,能夠解釋複雜的教義、回答問題,並根據正統經典提供詮釋。這樣的工具可以為使用者,提供基於經典的可靠見解,促進對佛教教義的深入理解。
互動式應用程式:由AI驅動的應用程式,可提供個人化的學習體驗,包括引導式禪修、經典註解,以及可視覺化互動的教法。這些工具不僅能吸引使用者的興趣,還能創建身歷其境、富有情境感的學習環境。
(三) 額外功能
1. 資料分析洞察
AI可分析使用者參與模式,提供改進傳播策略的見解。例如,分析數據可辨識出,哪些教法在不同族群中最受歡迎,從而對針對性的內容進行改編。
2. 語音與語音辨識
AI驅動的語音轉文字(STT)和文字轉語音(TTS)系統,能支援口傳傳統,將教法以多種語言進行轉錄和語音化,以保留其聽覺要素。
3. 擴增實境(AR)與虛擬實境(VR)
由AI驅動的新興技術,如AR和VR,可以創建體驗式學習環境,令使用者能夠探索虛擬寺院,或參加佛教大師的模擬教授課程。
六、關注金字塔底層
為了確保整個佛法供應鏈的健全和發展,必須專注於金字塔的底部——最大的受眾群體。在底層建立大量的受眾,可以強化其他層面的工作,振興保存和傳播工作。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明確界定佛教經典的後台和前台角色,每個角色都對應供應鏈的特定部分。
(一) 幕後角色與前台角色
幕後角色(B2B):包括編目人員、資訊專家、翻譯、研究人員、教材編輯以及行銷人員。幕後工作者專注於經文的收集、保存、翻譯和準備工作,確保其準確性和相關性,並滿足特定受眾的需求。
幕前角色(B2C):包括圖書管理員、學者、教師和知名人士,他們負責將內容調整並分享給更廣泛的受眾。他們確保教義能被理解、具有吸引力,並且針對多元化的社群需求進行量身打造,促進連結與理解。
每個角色都需要專業訓練、資源與支持。例如,圖書管理員與數位化工作者,可以從先進的AI工具中獲益,這些工具能幫助編目並保存古老經文。而推廣人員和影響者,則需要創新的平台來建立互動式的經文體驗。
(二) 透過創業思維強化傳播
宗教領袖應將他們的中心和計畫視為新創事業,並據此培訓他們的團隊。採用新創思維,可以確保各項倡議與問題解決方案的契合度、產品與受眾的契合度,以及商業模式的契合度。像North Star Metric(NSM)或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OKRs)這樣的指標,可以有效管理項目並使其影響力最大化。
使用Strategizer的價值主張圖和商業模式圖等工具,可以為項目管理帶來結構化和科學化的方法。非營利組織的適應版本,例如任務模式圖(Mission Model Canvas),特別適合佛教專案,協助宗教領袖將其精神使命與現代管理實踐結合。
目前,金字塔的底層正在萎縮,這種趨勢會逐漸影響整個結構。若缺乏現代化和對具備成長思維的創業家的投資,佛教將面臨持續衰退的風險,與其他宗教相比會越來越式微。
解決方案在於建立孵化計劃,支持供應鏈12個階段中的每個創業者。這些計劃將賦與個人和組織,有能力設立有影響力的專案和公司,以填補關鍵缺口。
(三) 優化佛教知識供應鏈
佛教團體內部有許多具備專業技能的人士,但他們往往未能意識到自己的專長,可以如何回饋於靈性社群。這種脫節情況,主要源於傳統的領導模式,寺院領袖通常未能識別或表達對專業技能的需求。這種結構在保存方面行之有效,但在傳播方面卻造成阻礙,因為傳播需要的是自下而上的受眾導向方法。
宗教領袖可以透過明確地傳達傳播願景,並授權專業人士來改變這種現狀。這些專業人士可以創造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經文產品和服務。供應鏈架構可以引導領導者有效配置資源,促進保存和傳播的平衡與永續發展。擴大受眾基礎會增加每個層面的需求,確保佛教教義在現代世界中保持關連性和取用性。
七、挑戰、倫理考量與綜合解決方案
儘管AI為保存和傳播佛教教義提供了變革性的可能性,但為確保這些努力的可靠性、倫理應用和文化相關性,仍需解決多項挑戰。
(一) 正確性與文化敏感性
確保AI在翻譯或詮釋過程中,尊重佛法教義的細微差異,不扭曲其本質。
(二) 過度依賴工具
在技術進步與人類智慧、正念和實踐的重要性之間取得平衡。
(三) 倫理配置
AI系統中避免偏見,確保佛教原則的完整性,並確保其應用過程中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要解決這些挑戰,需要採取自上而下的保存努力,與自下而上的傳播倡議相結合的綜合方法。
1. 保存努力
精神領袖和佛教教義的傳統保管者,應專注於確保經文和實踐的可靠性。這需要對數位化、編目和其他保存技術進行投資,確保保存過程的忠實性。
2. 傳播努力
相比之下,傳播應以受眾為導向,透過對佛教教義的取用性和相關性進行改編,來吸引現代社群的參與。這涉及授權於推廣人員、教育者、社群建設者和創業者,使其在保持核心價值一致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透過培育金字塔底層的廣泛受眾,資源可向上流動,以支撐整個系統。當領導者對經文的真實性保存確信時,他們便能將資源分配給現代從業者,讓其自由創新。這種協作方式能夠創立符合現代需求的經文產品和體驗,同時保持教法的完整性。
這種方法確保了各層級的動態增長和參與,促進了一個平衡且永續的系統。透過整合保存與致力傳播,佛法教義能夠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保持活力與相關性。
八、結論
AI在佛教經文的保存和傳播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不僅增強了人類的努力,還提供了自動化的解決方案。透過將這種知識視為一個供應鏈,宗教領袖、贊助者以及每一位佛教修行者或支持者,都能有條不紊地貢獻力量,確保維持健全的經文保存,同時傳播工作能夠得到現代化的振興。這種綜合方法不僅能維持教義的可靠性,還能促進創新,使佛教經文的智慧能夠被全球社群更容易地接觸和理解。
——擷取自一一四年一月十六日第二屆「臺灣藏傳佛教論壇——漢藏梵佛典翻譯」〈AI時代佛教經典的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