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與會來賓迴響」採訪報導

採訪謄稿│吳曙帆、范麗雲、楊端容、李靜華、田玲玲、吳家維
整理│釋來去

 

李瑞全(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中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
  我已多次參與研討會,為推動應用倫理學與印順思想的融合與發展,今 年與眾多學者共同設立「佛教應用倫理學論壇」,正是看重台灣佛教界的獨特優勢。相較於其他地區,台灣佛教界有昭慧、性廣法師等諸位熟讀佛經,又具備專業學術素養的學者僧人。另外,慈濟與佛光山等佛教組織對佛教的推廣及多元包容的特色,為台灣佛教應用倫理學的研究提供了良好土壤。
  我從1997年至今,於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透過《應用倫理研究通訊》及《應用倫理評論》嘗試推廣應用倫理於台灣發展。試圖以西方學術方法為基礎,重新在其之上說明東方哲學,特別是儒家思想,有著西方倫理哲學體系所不能理解的獨特及不可取代之處。我很高興能看到眾多學者能齊聚於本次學術會議,探討進行——「臺灣佛教之文化傳承」,讓台灣佛教與應用倫理學攜手同行,為下一世代的學者奠定基礎,使印順導師研討會進入全新篇章。

簡玟玲(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玄奘大學與佛教弘誓學院每年都會舉辦印順導師思想學術研討會,這是台灣佛學界的一場盛會。印順導師的思想博大精深,影響台灣乃至全球佛學研究的發展,可以探討的議題很豐富。主辦單位每年設定的主題都不同,學者也都樂意參與,以學習並拓展自己的視野。這個活動,就好像生日一樣,每年都要來一次。我第一次只是個聽眾,第二年有發表,然後去年是在慈濟發表,今年是第四年,希望能一直參加下去。
  本次會議主題雖然是臺灣佛教的文化傳承,但其中含括不少應用倫理的場次,討論現代社會的倫理議題。個人常思維的是:我們所提出的這些學理內容,要如何落實到應用面,以對社會有所貢獻;要如何去推廣善性的知識,讓社會大眾接受並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期望研討會結束後,能有一些成效,可以推廣到社會,可以看到一些良善的改變。因為時間有限,我對於發表的論文想補充的是:在現代繁亂的社會,人的心必須能靜得下來,慈善利他的工作要盡力做,但更重要的是靜心的修持。有些人會認為去禪修的人好像是想脫離社會或是想急速成佛、自我解脫的小乘行者。事實上,禪修不離日常的行住坐臥、不離利他的善行,心的定靜是圓滿利他的必要條件,然而這個工夫是需要學習並精進練習的。
  會議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大家通力合作,圓滿每一個細節。除了研討會很精彩之外,周邊的服務也做的很好,非常令人讚嘆。非常感謝大家,謝謝各位志工。有學者第一次來參加,住雲來會館,參加晚宴,不曉得素食這麼好吃,旅館品質這麼棒。非常感謝昭慧法師和性廣法師,能持續舉辦二十一屆研討會,真得是要有願力和毅力的推動,當然還有旁邊的助緣,有這麼多護法的人,願意一起共同成就這樣一個佛學盛會,令人感動,希望這個研討會可以一直延續下去。

郭鎧銘(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因為我對藝術有所涉獵,發現到各個時代都有它的佛陀觀,像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的佛陀觀都不太一樣,在這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相對應的佛像,如果把佛教思想的佛陀觀與佛教藝術比對起來,發現是有互相呼應的,因為佛教藝術也是根據經典與時代因緣去造像。每個時代的佛陀像都長得不太一樣,我想說人間佛教思想在台灣這麼多年了,會不會也有一個相對應的圖像出現?
  當時我在慈濟看到佛陀灑淨圖,就想到,如印順導師講的,人間佛教就是此地、此時、此人對人的關懷與淨化,這一幅圖我個人覺得是可以呼應的,因為呈現出人間比丘的形象,不是那種過於理想佛陀觀的樣子,呼應導師說的「佛在人間,諸佛出於人間」。疫情趨緩,這次終於可以比較暢所欲言,不用像以前那樣有罣礙,看到很多國外的學者過來,這樣一個盛會可以跟大家相互交流,明年有機會我很樂意再參與。

Burmansah(學親)法師(印尼楠榜省體正佛教大學佛教教育學系講師)
  我是從玄奘大學校長那裡得知這次活動的信息和邀請的。我知道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因為我們現在在印尼發展佛教教育,我們有一些非常具體的問題。因此,根據我們的背景,接到邀請後就開始了我們的研究。我們試圖看看可以用這項研究的哪個角度和部分,將這種方法帶入印尼,並協助解決有關佛教學派多樣性的一些障礙和問題。根據這一點,我們學到並了解到印尼佛教教育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在這次會議上,我們看到了有關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倡議的很多觀點。有一些觀點在之前我們是不知道的,但現在在這次會議上我們得到了很多見解。這次研討會非常有深度,因為我能夠聽到可以作為集體見解的許多觀點,因此我感到非常高興,因為它確實非常豐碩和富有見解。
  有關我下一次想要探討的問題,我想在下一次研討會中探討人間佛教。因為就像印順法師所說,佛教不僅僅是為了死者,我們必須將它帶入當今的日常生活中。現在,根據在這次研討會上對印順法師教導的倡議,我認為人間佛教是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和至關重要的。我們必須將它與整個佛教傳統的智慧帶給公眾、翻譯給公眾,他們必須知道如何按照佛陀的模式,以便他們可以得到佛教的益處,並知道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平衡我們的生活。
  我對我們印尼的佛教教育,特別是對於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我們如何看待台灣社會的生活方式感到欽佩。我能看到佛教教育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的基礎。這正是我們未來想要做的事情,我們希望能夠看到台灣的法師成功地將佛教帶給台灣社會。這非常好。因此,我們希望將這帶回印尼,特別是針對佛教社會的教學。

金美華(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對現今社會的亂象有很多不滿,想改變又覺得個人力量太渺小,無能為力的一種感慨。參加這一次會議之後,見到法師們、玄奘大學校方或是學術界的各方人士,甚至是幕後辛苦的工作人員與義工,大家都在盡一己之力,那是一種眾人匯聚的力量。就突然有一個正向的解答,讓我覺得其實也不用那麼失望或者是無奈,因為看到好多人都在貢獻自己的一己之力,這個力量聚成河流,而我們都是一個小小的水滴,自己是不孤單的。
  這次研討會我發表的是針對安樂死的議題,首先是釐清概念。當前社會上一般民眾對於安樂死的理解可能都是比較片面的,或者完全不理解。民眾不確定什麼叫安樂死,他們覺得安樂死可能就是像電影演的那樣子,是容易做到的,只要去跟醫院聯絡好、家人也支援,那就可以執行安樂死。實際狀況沒有那麼簡單,否則也不至於到現在對這個議題還是爭論不休。
  安樂死,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須是當事人自願的。若是當事人未表明態度,我們也擔心一旦立了法,雖然說是依照法令進行,但在某些狀況下會不會對處於弱勢中的人們,無形中帶來更大的傷害,這些都是我們要事先考量的。所以也不是輕易說要立法就立法,在大眾對安樂死的議題還不是很瞭解的狀況下,我們現在能做的事就是開放討論,達成共識,提供多方資源,讓眾人真切瞭解何謂安樂死及為什麼要有安樂死,再考量遭遇到的實際狀況,坦白說每個案例的狀況可能都不太一樣,所以需要審慎評估。

釋寬恕(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生)
  其實每次研討會都有不一樣的主題,我參加過三次,研討會以印順導師的思想與實踐為主軸,與會人員遍佈海內外,我們可以透過研討會的方式連結,交換印老重視人間佛教和菩薩道實踐的心得。例如:佛教的社會企業,國內幾個大道場如佛光山、法鼓山、慈濟都有這個實踐面的成果值得探究,佛教的社會企業操作過程中,必然會面臨道場、職場,信眾、員工角色扮演的心理調適與律儀制定問題。
  這次提出這樣的課題,著眼於隨著時代更替後的道場運作模式,在經營型態上的演變與組織結構人事管理,特別是僧俗之間的微妙關係,如何提出中道的做法。透過本文之整理與書寫後,發現佛教團體之運作模式相當龐雜且錯綜,不管是橫切面上道場職場的角色切換,或縱切面上佛法的中道實踐面向上,都有待更深一層的探究。本文不足之處在於剖析情境時,僅將矛盾處點出,並未採用個案實際訪談,以及廣引佛教典籍針對「中道思想」作完整詳細的闡釋,這部分將留待未來引用更多相關資料來一併論述。

陳明珠(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
  筆者在碩士論文獲獎、領獎的機緣下,於2023年8月12、13兩日,參加第21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臺灣佛教之文化傳承」國際學術會議。會中見識多位學者的學養和風範,和其學術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領略彼此對話、攻防中激盪出的思想火花,是一次精采的學識饗宴。感謝大會的用心和慷慨,隨贈論文集、新書和雜誌,會場潔淨而寬敞,提供清淨且細緻的茶飲和午餐,讓與會者身心舒適和愉悅。
  論壇中,除了紀念印順導師對中國佛教的貢獻和闡揚其人間佛教思想,還有佛學與儒學的對話,對倫理學也多所論述。發表文章涉及各種議題,有佛教全球化、比丘尼戒八敬法、婚姻平權、安樂死、人間佛教的實踐、禪修等,發表人以中國、香港、台灣為主,也有來自美國、加拿大、印尼的學者和僧人。大會提供翻譯耳機,操作簡易、聲音清晰,讓與會者不與國際學者失之交臂。例如:美國學者休‧艾瑞克‧舒克曼〈從休謨的「實然/應然」論證來看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他論述清晰,對佛法義理的認識,令人驚艷!還有碩士生和博士生發表學位論文,發表人眾多,在兩廳中同步進行,筆者恨不能分身躬逢其盛。

賴柯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很榮幸能夠來參加這個會議,主要是讀博士班期間李瑞全老師的邀請,李老師很鼓勵我能夠多到儒學以外的會議來研習跟觀摩。我看了昭慧法師的一些著作之後,覺得非常有啟發,尤其是在性別倫理上的一些討論,因此這次論文選擇了性別倫理中的同婚議題。昭慧法師從佛教的理論依據支持性別平等,支持同婚。我也試著從儒家的立場來回應,當同婚被反對的時候,儒家怎麼看待這個議題,怎麼去支持成為一個專法,以保障人的基本權利的那個理論的合理性。這篇論文寫得比較倉促,其實許多佛學論點來自昭慧法師的大作,我對這個涉獵很少,希望有機會在這一方面好好的研究。
  剛聽完依空法師的演講,感受很深的是,星雲大師怎麼把理論那一塊,從一個硬梆梆的學問帶到了入世的文化。看到了星雲大師以及整個佛光山,乃至佛教界用心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怎樣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和平。星雲大師這樣無私無我的精神令人敬佩,值得學習。

李庚道(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經常見到師長們來會議上發表和主持,心嚮往之,但之前僅僅以聽眾身分參加。個人曾從事太虛大師學說研究,對於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以及弘誓教團的學風素已欽羨。作為一位留心於佛教的研究生,也算是半隻腳踏進學術界,希望能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和經驗,在這個場合裡向師長們報告,接受大家的批評指教。既是自我砥礪,更期待能得到身為聽眾以外的效益。雖然,決定要投稿發表仍是幾經猶豫,至今依然誠惶誠恐。
  我在研究的關懷與方法上,縱使涉及太虛大師思想以及漢傳佛教的諸多議題,仍只偏重於文獻、文本分析,與時代相形疏離。而印順導師思想研討會一向以現代化和社會關懷著稱,例如第19屆時逢香港的社會運動,以及法國有伊斯蘭的衝突事件,在會議上現況回顧和各種觀點彼此紛呈,現場互動激揚熱烈。而我卻憬然發覺自己對相關議題難以置喙,遑論交流意見。由是更十分慶幸能藉由佛學研究的學術場合,開拓如此具時代性的深廣視野。
  透過研究印順導師的思想,及導師對於現代社會的關懷,讓我們可以延伸出很多關於倫理學、環保議題和各種不同領域的研究。甚至能看到現代與古典同時交匯,有敦煌學的大家王三慶老師,乃至於研究佛教藝術、民俗信仰的著名學者,也能在如此現代化的學術會議上交流,這是相當奇特的經驗。在印順學研討會這個平臺上,完全不同的學術領域,卻能有互相接觸、溝通的語言,我覺得這是本研討會最與眾不同之處。
  對於印順學研討會的深刻印象,可以說不暇枚舉。食物豐盛那肯定要提上一筆的。弘誓學院、玄奘大學以及慈濟基金會,對於印順學研討會的籌辦支持,尤其在住宿、飲食方面,都令人有賓至如歸的自在感。能飽飫嘉餚而豪無壓力,餐點豐盛,質量兼備,這也是來參加研討會的直接動機之一。如此盛會,既能使我們色身形軀滋養,更令法身慧命增長,非常難得。

朱麗亞(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
  我在東海哲學系,印順導師的思想很受我們指導老師嚴瑋泓老師推崇。一剛開始我覺得印順導師的文字好像很古早,就是很有學問,有時候會看不太懂,但是經過三次參加印順導師研討會,慢慢讀,可能從二手文獻開始,越讀就越覺得他寫得真好,有些段落真得會打動我的心,所以上次參加完之後我就下定決心,之後每屆如果可以,我都希望能夠參加。
  個人論文裡面有特別提到性別平等這個部分。我是看昭慧法師《性別倫理與社會關懷——倫理抉擇的中道智慧》這本書,然後發現其他書《心靈的交會》、《律學今詮》、《佛教規範倫理學》,其中一個很打動我的是,昭慧法師提到「女性的自覺」。就是有時候可能已經被打壓太久,太習慣了,然後反而會內化,覺得說本來就應該這樣子,或者是大家會覺得說,不是長久以來都是這個樣子,有什麼不對嗎?在昭慧法師書裡面讀到這樣的段落,覺得很有同感,心有戚戚焉。今天早上,昭慧法師慷慨激昂講到澤倫斯基那個段落,講到佛教的根本戒律「不殺」,我覺得很震撼。昭慧法師真性情,說他不認同沉默,不應該躺平,他用的文字我很喜歡,平易近人接地氣,年輕人能夠一聽就懂。

鄭靜明(慈濟大學生物醫學暨工程學系副教授)
  關於佛教的傳承,看這次的研討會,我就覺得玄奘大學可以跟慈濟有很好的聯繫跟合作。如今面臨到少子化,在學校經營上,大家就是有一個共同帶動的力量,一起努力讓整體變得更好。在慈濟的時候,證嚴上人會鼓勵大家一起合力來達成許多事情。
  我這次論文的主題是「食的省思」,我們已經吃素很久了,所以很多事情對我們來說覺得是理所當然,可是世界上吃葷食的人數是90%以上。台灣早期就有素食的產業,可是那些素食都是針對道教或佛教。但是未來食品的客群,其實是葷食者,這個市場會比我們(素食者)這個市場要大很多,因為90%跟10%的比例差異很大。讓一個吃葷食的人願意來吃素,確實是很困難的,要讓吃葷者願意吃,關鍵在口味,因為他吃習慣了。所以所謂未來食品,就是免除傷害動物、免除殺生,然後來製造這些食品。
  我在授課的時候,有很多學生會來詢問:「吃素的為什麼要吃素魚、素肉?」我回答說:因為這些食物並不是針對素食者開發的,對於原本就吃素的朋友,我們吃這些蔬菜就很夠了。但對於吃葷食轉素食,這是一個過渡,在一個還沒完全素食的狀態,這些食物提供一個方便,先吃幾天然後再往後延伸。所以要明白,現在這個未來食品,其實是針對葷食者,而且這個也比較重要,因為它在市場佔有90%,這個市場也真的十分有潛力,如果能夠推廣成功,對整個世界都可以帶來一個改善,等於是不殺生戒可以更圓滿,更會減少一些災難。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