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對《金剛經》的詮釋
──兼與智顗、吉藏、智儼、窺基之比較
邱敏捷(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授)
全文pdf檔
摘要:
初期大乘佛教「般若法門」及其主要經典《般若經》是佛教重要思想內涵。在《般若經》一系列經典中,最初為姚秦‧鳩摩羅什所譯之《金剛經》,在中國佛教界普遍流行,對中國禪宗影響深遠。《金剛經》並為天臺宗智顗、三論宗吉藏、華嚴宗智儼、法相宗窺基等所重視,然該經文義深遠,印順法師認為前人多「泛論空談」,難於掌握其「宗要」。對於《金剛經》之研究,印順法師主要有《般若經講記》、《印度佛教思想史》與《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而智顗《金剛般若經疏》、吉藏《金剛般若疏》、智儼《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窺基《金剛般若經贊述》等皆屬重要註本。對於《金剛經》的成立,智顗與吉藏概引用《仁王經》,而未有進一步的討論,印順法師則提出「最早也是『中品般若』集成的時代」。對於該經之宗要,智顗徵引《大智度論》指出「二道」,而吉藏認定是「知因果」,智儼以「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為宗要,窺基雖援採無著「金剛杵」之喻,然對於宗要無特別的論述。至於《金剛經》強調從發心而直到究竟菩提,歸宗於「無相法門」的要義,各家皆賦予一定質量的解析。不同於前賢,印順法師貫通《大智度論》「二道即五種菩提」的成佛之道,以「無上遍正覺」與「二道即五種菩提」為《金剛經》宗要。可以說,印順法師的論述較諸前賢更為深切詳盡。
關鍵詞:印順法師、《金剛經》、二道、五種菩提、無相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