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pdf檔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佛教定慧二學從解脫道重視禪定與觀智的修學,轉變為菩薩道強調諸多利生三昧的原因。其中,又因眾生根性有異,行法的內容又分為慈悲、智慧與信願三門。
接著比較智顗大師的天台圓教與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二人的止觀思想,對於法門施設與次第安立的差別。
相同的是:一、二人皆注意到了大乘禪波羅蜜的精神,是在於「三昧力」的培養。故圓頓止觀重視「四種三昧」的施設,而人間佛教舉揚「無量三昧」的特德。二、二人皆重視以中道智慧做為修行三昧的義理依歸。
別異的是:一、對於大乘三要門的修行次第,智顗大師以信願法先行,而印順導師則以慈悲行為核心。二、在利益眾生與修習止觀之間,智顗大師認為領眾將妨礙行者的止觀進境,而印順導師則主張利益眾生是為大乘三昧正境,亦是菩薩道的主要心髓。
總結而言,二位大德的大乘止觀思想,皆紹繼了初期大乘龍樹菩薩對於禪定與智慧二波羅蜜的闡揚。在慈悲、智慧與信願之大乘三要門中,二人皆以智覺慧觀為主,而在具體行門上,又分別對大乘的信願與慈悲二門,有獨到而深廣的闡發。
關鍵詞:三昧、禪那、四種三昧、法華三昧、無量三昧
(原刊於《玄奘佛學研究》第十五期,2011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