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 行:佛教弘誓學院

編 校:釋傳法 

創 刊:2001年11月05日

93

200485日出刊

  本期內容:

    師生動態

    另類弘法利生活動——第二屆石觀音文化節報導

   ※ 成立應用倫理研究中心緣起(中)

    Journal of Buddhist Ethics(佛教倫理學年刊)簡介

   ※ 禪七聞法的兩點感想

    佛教弘誓學院研究部招收選讀生啟事

師生動態

93.7.31∼8.8

•即日起一連九日,性廣法師至高雄六龜大行寺,主持結七共修禪觀法會。本日下午入堂,9日上午出堂。詳情留待下期報導。 

93.7.31∼8.1

•為配合桃園縣蓮花季,由桃園縣文化局、觀音鄉公所、觀音文化工作陣、甘泉寺與本院共同籌辦的「石觀音文化節」,31日上午由莊嚴肅穆的「尋聲救苦,祈安法會」揭開序幕,由昭慧法師率領本院師生主持所有儀軌。在演淨之後,舉行海岸巡禮時,張鄉長在代表鄉民誦祈願文,信眾代表獻上土、石、沙、貝、花、草、種子、水等「八吉祥」。10時返駕甘泉寺前廣場安座,隨即舉行午供大典,副縣長黃敏恭、立委邱垂貞、郭榮宗與鄉長張永輝等人,以及台電、中油代表均隨法師虔誠上香。

 8月1日,石觀音聖轎在前導隊伍與法師們的引領下,進行全鄉23村的遶境活動,以及40餘部花車的車隊踩街競賽。(詳見釋心住:〈第二屆石觀音文化節報導〉)。

回目錄

本院近訊

另類弘法利生活動

——第二屆石觀音文化節報導

釋心住(本院監院)  

93.7.31 演淨儀軌(後立中:張鄉長,右:甘泉寺曾獻奉主委)。

93.7.31 請聖(鄉長恭捧聖像走出甘泉寺)。

93.7.31 前導隊伍扛起聖轎,邁向海岸。

93.7.31 法師們引領大眾巡禮海岸,一路上恭誦觀音聖號。

93.7.31 海岸巡禮,大隊人馬恭迎石觀音聖轎登上海堤,登高眺遠(後方是聳立在海岸邊的觀音巨像)。

93.7.31 在海岸邊聳立的觀音聖像座下,張鄉長領眾恭誦祈願文。

93.7.31 鄉民向觀音聖像獻上「土地八吉祥」。

93.7.31 午供大典後排右一至右三:曾獻奉主委、張永輝鄉長、黃敏恭副縣長)。

93.7.31 甘泉寺廣場前熱鬧非凡。

93.8.1 巡庄繞境的隊伍迤邐將近兩公里(走到新坡街上)。

93.8.1 法師們引領著繞境隊伍前行。

93.8.1 鄉民們所設計的花車多達三十餘輛,造型多采多姿。'

93.8.1 路邊民眾設案迎聖,舉家膜拜。

93.8.1 經過一整日的巡庄繞境,終於返回甘泉寺。

93.8.1 民眾群聚在甘泉寺邊,期盼著聖轎返駕。

93.8.1 送聖(張鄉長將石觀音聖像捧回寺中,隨即由法師們領導大眾安座、迴向)。

海岸巡禮,祈安獻瑞

  為配合桃園縣蓮花季,由桃園縣文化局、觀音鄉公所、觀音文化工作陣、甘泉寺與本院共同籌辦的「石觀音文化節」,31日上午由莊嚴肅穆的「尋聲救苦,祈安法會」揭開序幕。在演淨之後,昭慧法師率領本院眾比丘尼,和張永輝鄉長在甘泉寺恭請石觀音菩薩出寺,引領信徒起駕巡禮海岸、誦經祈福。

  張鄉長於海岸巡禮時全程參與,他並在海岸邊高聳的觀音聖像座下誦祈願文云:「十多年來,觀音鄉有了北區最大的工業區,帶來了浩劫和汙染,防風林枯了,溪流死了,如今虔誠獻上『土地八吉祥』,期盼這塊飽受殘害的土地,重新回復以往的潔淨和安祥」。接著由信眾代表八人,獻上土、石、沙、貝、花、草、種子、水等「土地八吉祥」。

安座午供,巡庄繞境

  10時左右,聖像返駕甘泉寺前廣場安座,隨即舉行午供大典,副縣長黃敏恭、立委邱垂貞、郭榮宗與鄉長張永輝等人,以及台電、中油代表均隨法師虔誠上香,誦經禮拜。典禮結束後,黃副縣長、兩位立委與張鄉長,均致詞表達對觀音菩薩的崇仰與對本次活動的支持,對於昭慧法師與本院師生發心前來主持儀軌,以及台電、中油兩個國營公司為本次活動而贊助150萬元款項,也表達感激之意。

  31日,在新坡國中同步舉辦「美麗觀音在地藝文村」活動,展示在地人的鄉土素材作品,甚受訪客的歡迎。

  8月1日上午8:30,石觀音聖轎在前導隊伍與法師們的引領下,進行全鄉23村的遶境活動,以及40餘部花車的車隊踩街競賽。前導車所到之處,「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悠揚飄蕩於大街小巷,鄉民紛紛設案上香,全家老小齊聚,翹盼聖像之到臨。下午4:30左右,繞境活動圓滿,全隊人馬送聖返寺安座,為本屆石觀音文化節劃下完美的句點。

鞭炮隆隆,震撼教育

  印象最深的是,當巡庄繞境活動開始之時,大隊人馬步出甘泉寺廣場,走在觀音老街上,兩旁民家熱情歡送石觀音菩薩,不但設案膜拜,而且循其禮俗,在聖轎到來時,長串鞭炮此起彼落,震耳欲聾。本院比丘尼眾的隊伍正好走在聖轎之前,當然免不了受到隆隆炮聲的威脅。走在最前頭的維那與悅眾兩位同學,為了躲避鞭炮,不禁左右閃避。這樣一來,後面的隊伍當然跟著大亂,無法走成兩直排,一度甚至完全失去了隊形。筆者在隊伍後方,法師在筆者後方,鄉長更隨行於法師後方,當然都看得一清二楚。法師主法,不方便脫隊,不禁皺眉要筆者走到前頭制止同學亂動。但他們可能還沒有面對煙硝與巨響的心理準備,所以雖然稍有收斂,但成效依然不佳,僧眾隊伍走在街上,常常隨著維那悅眾,或左或右地移動著。

  一上車,待大家坐定,法師立即重重呵斥大家:「鞭炮聲誰不怕?我跟你們一樣怕,但試問我有像妳們一樣嗎?妳們竟全然不顧三寶形象,左搖右擺,給人極其輕挑的印象!起步繞境就表現得這麼差勁,讓路旁民眾看了,對出家人會打什麼印象分數!」她更厲聲質疑為首的維那與悅眾:「妳們連掃街拜票的政治人物都不如。妳們若不左搖右擺,後面隊伍不會這麼亂!試問當下妳們除了想到自己,還曾想到自己是代表三寶,不可以壞亂威儀嗎?平常在禪堂的本事,都到哪兒去了?竟然失念得這麼嚴重!」

  這一番車上隨機的震撼教育,實不亞於路上乍聞炮聲所帶來的震憾!

  責罵過後,法師怒氣稍歇,還是耐心向大家解釋:「原本設計繞境儘量依『環保』原則,不要燃放鞭炮,去年各處踩街,也沒發生這個現象,所以沒想到要大家防患未然。接下來只要是下車踩街,請同學們都用衛生紙揉成小紙團,塞到耳朵裡,以免再受到驚嚇。」

鄉長伉儷,堅持理想

  本次活動,主要是桃園縣文化局謝小韞局長、觀音鄉張永輝、王麗香鄉長伉儷與文史工作者鄭秋玄先生,對發揚優良鄉土文化的共識所促成的。他們排除重重阻難,一方面結合甘泉寺的在地信仰力量,一方面邀請昭慧法師主持佛教儀軌,將此一盛大民俗活動,賦與佛法中清淨莊嚴的意象,並以「一村一花車」的花車競賽,激發全鄉各村村民的參與感。

  記得前年舉辦本活動時,就因部分村長要求依民俗行事(指拜牲禮、鬧陣頭、燃鞭炮等)而不遂,於是消極抵制,未將巡庄繞境的消息通知村民,導致許多村民聽到菩薩聖號,遙見前導車來到,才匆匆備案上香,有的甚至完全措手不及。許多村民因此紛紛向村長抗議。

  今年在協調會上,甘泉寺總幹事曾獻斌先生乃善意提醒鄉長:若不依民俗行事,小心會得罪地方人士。記得某位前任鄉長,就是因為宣導鄉民不要殺豬公大拜拜,結果第二度參選時,就遭到了落選的命運。按理說,政治人物誰不怕得罪選民?得罪了選民,就等於失去了一切。然而鄉長與夫人聞言,竟都不為所動,並當場回應云:「就依第一屆的往例,辦個富有環保意義而又清淨莊嚴的節慶活動好了。否則與一般的神明繞境活動,又有什麼兩樣?那又何必由我們來主辦呢?」他們對理想的堅持,令人萬分感動!所以法師鼓勵本院師生踴躍參加,希望以莊嚴的僧眾儀軌,來證明鄉長的眼光是對的。

鄉民、佛教,水乳交融

  觀音工作陣的鄭秋玄先生,是本次活動的靈魂人物,因為整個活動都是由他企劃的。他基於地方文史工作者的文化理念,與鄉長伉儷同樣堅持採用佛教儀軌。而甘泉寺曾獻斌總幹事,負責統籌規劃近兩公里的繞境隊伍、設計巡庄路線以及補給動線,並且場控得宜,讓這樣大規模的車隊,在行進間井然有序。

  昭慧法師帶領本院師生,義務主持全場儀軌與巡庄繞境活動,這也使得鄉民與佛教之間的感情更加水乳交融。當我們首日來到甘泉寺廣場前,聽到擴音器傳出陣陣悠揚的「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之時,那種感動真是莫可名狀!畢竟這裡不是佛寺,而是三教合一的民俗廟宇。倘若沒有開辦石觀音文化節,此間是不可能全天候播放菩薩聖號的。

  繞境之時,由於「南無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聲全天不絕,有些扛旗的大男生,竟也在休息時不知覺地跟著旋律,頻頻唱頌起了菩薩聖號。再加上沿途民眾設案參拜觀音聖像,令吾人不禁感覺:這是另類的「弘法利生」活動,這樣的活動,無形中也增長了人們的善根。因此雖然兩天頂著烈日晒將下來,大家的頭、臉都滾燙、疼痛、脫皮,但是依然熱忱不退,為自己得以參與這種歷史性的盛會,而深感榮幸!

回目錄

應倫中心

成立應用倫理研究中心緣起(中)

釋昭慧  

【接續前期】

四、以佛法觀點抉擇處境

  即使是退一步言,再怎麼強調「自修自了」,不以大乘的「莊嚴淨土」與「成熟有情」為要務,但佛弟子還是無法完全規避當代科技的衝擊,當他們個人面對環境倫理、生命倫理或專業倫理的重大爭議或兩難處境時,又如何可能在相關資訊不足或哲學思辨能力不夠的情況之下,作妥善的抉擇呢?

  筆者就曾遇到過這樣的案例,因為不明瞭人工生殖的內容,而不以為意地選擇了試管嬰兒術,當事人事前並不詳悉,此中必要的「胚胎篩檢」過程,業已涉及「殺生」與否的倫理爭議了。

  當然,初期胚胎是否有覺知能力?是否有等同於成形之人的道德地位?這些都還可以再作深刻的討論,但是如前所述,只因不明就理,而就直下做去,這種情形會隨著生命科技的複雜性而增多,吾人實不宜等閒視之。

五、拋磚引玉,知所不足

  很幸運的是,筆者一向在第一線作環保與動保運動,也因此有更多機會面對相關倫理爭議的挑戰。因緣環境就迫使自己,訓練出了迅速回應思想挑戰或行動挑戰的能力。再加上在輔大任教,因受系主任陸達誠神父之命,教授「佛教倫理學」,因而撰著了《佛教倫理學》,爾後並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創作《佛教規範倫理學》,系統理論的建構,至此大體完成。另一方面,十餘年來,每因社會需求或學術稿約,而撰著了部分應用倫理議題的時論或論文。

  但這只是拋磚引玉,因為筆者深知,個人單打獨鬥,無論是能力還是時間,都是有嚴重局限的。如前所說,這有必要一方面理解當代科技的內涵,一方面深入三藏,依佛法以建構「倫理學」的系統理論,再依此系統理論,以提出該諸議題的「佛法觀點」。此中,無論是深入三藏,還是研讀相關科技的內容,都不是一蹴可幾,也無法一人兼辦。因此必須有科際整合的研究團隊,方能兼顧研究面向的廣度與深度。

六、老幹新枝,科際整合

  再者,老幹有義務培養新枝,後進學子若能受惠於前輩的研究心得與研究方法,當能縮短學習時間,發揮研究力量,展現更好的研究成果。而這部分,筆者在倫理學教學過程中,體會尤深。筆者一般都會先作基礎倫理學的講授,然後要求研究生任選一項應用倫理議題,來作專題報告,然後就其論文之結構、內容與研究方法,一一提供建議。學生受過這樣嚴謹的訓練之後,重新改寫,論文品質往往大幅提昇。

  凡此種種,都使得筆者意會到:應該要成立一個應用倫理研究中心,結合共願同行的教界與學界師友,一方面研究諸家倫理學說,另一方面,可依於各種系統理論的基礎,進一步針對各種應用倫理議題,與各門領域的專家學者合作,提供佛學、哲學或神學角度的倫理思考——此中由於筆者身為佛學研究者,又以佛教倫理學之研究,起步較晚,需求較大,因此中心成立之初,當然還是會挹注更多心力在「佛教倫理學」。但這並不是排斥其他學派理論,假以時日,研究資源充足之後,自可架構對話平台,促進各種宗教觀點與哲學觀點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依此研究中心,可以建立科際整合的研究團隊,簡言之,它可以成為佛教基礎倫理學與應用倫理學研究的小型「智庫」。

七、中心開鑼,多項巧合

  今(九十三)年四月間,筆者在與任教學校創辦人了中長老餐敘之時,提出此一雛議,立刻獲得長老、鄧校長運林、教務長林博文教授與研發處段盛華主任的支持。由於手邊事多,拖了又拖,才在六月中旬著手草擬「應用倫理研究中心企劃案」與申請書(這部分,已改寫為本中心簡介,如【附錄一】),並在獲得當事人首肯之後,將幾位校內外的學界師友、網站義工與行政助理共同列入研究團隊的名單之中。不料名單排列下來,研究團隊也好似頗為壯觀,真是始料之所未及。

  另一方面,筆者一直拖到六月十七日,才將該一申請案遞交研發處,不料二十四日簽呈就已獲准,從申請到核准,為期僅短短一週。對校長與諸同仁的深心護念,筆者真是無任銘感!

  而這又寓含了另一項巧合,原來中央大學與台大醫學院共同主辦的第四屆「國際生命倫理學術會議」,正好就選在六月二十四、五、六日的三天舉行,筆者還應邀於會中發表論文,而筆者申請「應用倫理研究中心」案,也正巧是在會議舉行首日獲准成立的。這也可說是「選日不如撞日」吧!

八、規劃組別,站穩腳步

  在筆者所草擬的研究中心企劃書中,依於前述研究宗旨,以及傳播理念之需要,規劃了以下五個學術組別:

  1. 系統理論組:研究諸家倫理學(特別是佛教倫理學)之系統理論。

  2. 應用學術組:針對各種應用倫理學議題,依各研究成員的專業知識,提出科學、哲學、宗教、法律、社會、經濟、政治層面的觀點,並作科際整合之總體研究。本組尚可依研究內容,而細分為生命倫理、環境倫理、專業倫理三個小組。

  3. 宗教交談組:針對各種應用倫理學議題,建立科際整合的研究團隊,並促進各種宗教觀點與哲學觀點之間的交流與對話。

  4. 新聞傳播組:針對與應用倫理學主題相關之時事,向媒體發布新聞稿,表達本中心之學術觀點。

  5. 教育推廣組:接受各級學校與社團之邀請,由本中心研究成員作相關主題之專題演講。

  由於深知團隊成員中的教授、學者都很忙碌,可能近期無暇主持研究計畫,因此原擬在開始時先帶領著研究生,小小規模地做一點事。其次,新聞傳播與教育推廣是隨時都可進行的,不需動用到龐大經費。至於推出研究計劃、舉行研討會或出版新書,那就再看經費與人力是否許可,最起碼筆者認為,先站穩腳步重要,不必急著在成立第一年內就進行這些事。

【未完待續】

回目錄

倫理資訊

Journal of Buddhist Ethics(佛教倫理學年刊)簡介

釋清度譯   

【網址】http://jbe.gold.ac.uk/aboutjournal.html

【簡介】

創刊/1994年元月,至今共11期

性質/年刊

總編輯/Damien Keown(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Charles S. Prebish(賓州州立大學)

宗旨/本年刊的創立旨在透過研究成果發表、專書導讀以及不定期舉辦線上研討會等以促進佛教倫理學研究。

特色/本年刊是第一份以「佛教倫理學」為主題的學術性刊物,而且採用全部電子式的出版方式亦為一大創新。然而,就大部分而言,它的功能還是一本傳統的學術性刊物。學術研究文章和一些討論或評注一樣對那些不知編輯者是誰的同類評論雜誌而言都是期刊的主題。

線上期刊的概念/相對於付印版,線上電子期刊不同於傳統期刊。本刊所刊載的文章是以即時刊登的方式而不是定期發行,這樣可以不必考慮任何稿件的積存。線上期刊跟新聞討論群組、論述目錄或是公佈欄不同,本刊並沒有這種功能。

為何線上發行/線上期刊在資訊科技的運用上是必然的發展,透過這種媒介所做的資訊傳播比起傳統發行方式主要多出三項優點:成本低、速度快以及存取容易。其他電子媒體的優點還包括:關鍵詞搜尋、多媒體的使用以及超文件版式。

編輯策略/期刊編者為了使文章廣泛傳播,也會交付一般平面刊物發行。電子期刊的內容有時候也與傳統刊物合作同步發行。

分類主題/《佛教倫理學年刊》以宏觀的角度來詮釋「倫理學」,包括以下所列的十個主題:

  1.律學與法學:研究佛教僧團各方面的戒律問題。戒律的起源與發展,其種類、結構與組織,對特定事件的規定,不同派別戒律的比較研究,合法以及合乎法律的戒條。

  2.醫學倫理學:蒐錄有關當代醫學倫理學以及生物科技學的文章,墮胎、胚胎研究、再生繁殖技術(IVF,AID等等),以及基因工程、愛滋病、器官移植、資源分配、簽同意書、植物人、犯罪醫療法、自殺、界定死亡、臨終關懷及安樂死、政府醫療及健康政策。

  3.哲學倫理學:倫理學以及後倫理學理論,倫理學規範,道德約束,利他主義及慈悲,美德,正當化模式,目的論、道義論以及必然論者的理論,位置倫理學,生命的品質,生命的價值,個人特質,倫理學與人性良善,自然法,道德規範的重要地位,道德的絶對,有技巧的方法。

  4.人權:有關人權的教義,佛教的基準及其規定,在佛教當中「權利」的概念,個人的基本權利,自治權及自我決定,人類尊嚴、公平、正義、自由、隱私,權利的保護,女權,國際法則,特質與宣言,佛教文化中人權的誤用。

  5.倫理學和心理學:心理學和道德行為之間的關係,道德判斷心理學,阿毘達摩及其他地方有關倫理學術語的分析,動機、努力、意志、美德、特質、感情、慾望、愛、道德抉擇與自我決定等等概念,哲學心理學相關文章。

  6.生態學與環境:對自然、動物權、動物及無情物的道德地位,動物實驗,生物哲學,物種歧視,進化,未來世代,佛教和其他環境哲學間的關係。

  7.社會與政治哲學:佛教對一個恰當的社會所做的藍圖規劃,政府的本質與角色,政府與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民主以及可選擇性的政治體系、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以及集權主義,社會、教育及福利條款,核子戰,革命,資方處罰,正當殺人,和平主義與不殺生。

  8.跨文化倫理學:佛教與比較宗教倫理學,佛教倫理學研究方法論。

  9.倫理學與人類學:佛教社會中倫理學的實踐,倫理學與社會道德,本土文化的影響以及對道德教誨的態度,通過儀式,婚姻及其他習俗的演變,大傳統與小傳統,道德相對論,文化多元論。

  10.倫理學的內部對話:佛教及世界其他宗教在倫理學領域方面的同異點,對話基礎,倫理學與形上學,由聖經發展出來的道德規範的解釋學與語言衍生。  

回目錄

禪七心得

禪七聞法的兩點感想

江武明       

  綜合座談時,第一位師姊談到她的參禪心得時,其中一部分,說到師父早上時唱誦經文,她所受到的感動情形;本人的感受也是如此的震憾。當耹聽時,從經文的內容當中,領受到世尊的慈悲,讓當機眾當下證入果位的法喜,是那麼簡潔;三言兩語的對話,讓二千五百年後的我們,亦在法師的誦念下,感受深切的法味,實在是不可思議呀!

  再談本人另外一個受益之處:我以前學佛時,都以大乘經典為修學佛法的方式,而未接觸原始佛教的教典,所以對大乘、小乘的定義,以及修學的內容等問題,產生知見上的偏差。這次禪七,得以適當修正及澄清自己的偏見,——這方面,感恩師父在小參時,給予正確的指導,——謝謝師父,阿彌陀佛!(原始教典以阿含經為主,它是大、小乘法義的基礎,致於大乘、小乘的定義,是根據發菩提心的大、小,或是自利及利他的分野罷了!)以上兩點,是本人參加禪修的收穫。

                                         回目錄

本院啟事

佛教弘誓學院研究部招收選讀生啟事

選讀資格

(1)各相關研究所在學或畢業,欲進修佛學之學僧或居士。

(2)各佛學院已畢業學僧。

(3)各大專校院在學或畢業,已有佛學研究程度之學僧或居士。

報名辦法

自即日起,以電話、傳真或電子郵件向本學院秘書室心宇法師索取報名表,填寫後附上在學成績與自傳,寄至本學院。

選讀辦法

(1)選讀生可免參加筆試,經通知面談後院長批准,即可入學。 若資格經審查不符合者,恕不另行通知。

(2)選讀生每學期可單選一門或一門以上之學科。

(3)選讀生比照正式生,學雜費全免。

報名時間

自即日起至九月五日以前(以郵戳為憑)。

上課日期

每月一次,扣除寒暑假三個月,共計九次上課。每次每門課程連續授課五堂,每堂五十分鐘。

課程與師資簡介:

科目

任課教師

課程簡介

佛教倫理學專題研討

昭慧法師

玄奘大學副教授

授課於輔仁大學與本學院

1.倫理學通論(包括定義、內容、生活倫理與專業倫理)。

2.佛教倫理學(基礎倫理學與應用倫理學)。

3.比較基督宗教倫理學、儒家倫理學、道家與道教倫理學。

俱舍論

昭慧法師

玄奘大學副教授

授課於輔仁大學與本學院

介紹部派佛教思想,並導引學生研讀《俱舍論》。

1. 藉由本課程引導學生認識部派佛教。

2. 依《俱舍論》之選讀,讓學生直接研讀阿毗曇  原典。

3. 比較說一切有部與經部之異同。

 比較經部思想與唯識學之異同。

攝大乘論、成唯識論

海青法師

中興大學中文系畢業

曾任福嚴佛學院教師

1.說明唯識義理大要——「緣起」、「緣起所生法」。

2.介紹唯識思想發展之脈絡——從根本佛法、部派思想與唯識學關係,到一能變、三能變思想之流變。

3.釐清唯識與中觀、真常學說之異同。

阿含經

見岸法師

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生

法印講堂住持

本學院推廣部主任兼教師

依漢譯四部阿含經,了解原始佛教之內涵。

1.四部阿含經之組織架構及宗趣。

2.經文的解讀。

3.經義的探討。

4.分類整理相關問題的解答。

回目錄

佛教弘誓學院

URLhttp://www.hongshi.org.tw

E-mail[email protected]           電話:03-4987325

地址:桃園縣觀音鄉大同村11121-5號       傳真:03-4986123

請輸入E-Mail

閱覽前期電子報,請至:http://www.hongshi.org.tw/hongshi pic/hongshi.htm

若內文有亂碼出現,請至:http://www.hongshi.org.tw/hongshi pic/弘誓91.htm  閱讀正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