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動態 

沙門與婆羅門 

九十七學年度研究部、專修部聯合招生簡章 

97年暑期「阿含經」、「部派佛教專題研討」講座招生啟事 

172

2008年3月29日

  師生動態

 

 

97.3.14 慈濟大學宗教所「訪視評鑑」畢,合影留念(前排左起七人:盧蕙馨(慈大前所長)、釋昭慧(評鑑委員)、陸達誠(神父,評鑑委員)、林端(評鑑委員)、余德慧(慈大所長)、林美容(慈大教授)、林建德(慈大助理教授),右:碩士生(本院校友)星靜師父)。(照片提供:慈大宗研所)

97.3.15 輔大「幹細胞實驗倫理教育--醫學、宗教與法律」研討會,與會發表人與回應人於會後合影(左起:陳英鈐教授、蔡甫昌教授、劉承慶律師、柏殿宏教授、昭慧法師、姚孟昌教授、陳美琴教授、王英洲教授)。(照片提供:馬克小寶攝影師)

97.3.16 全體帕奧禪修營師生合影於法印樓前。(林伯勳攝影)

97.3.16 福嚴佛學院院長淨照法師帶領學僧參見帕奧禪師,本院院長性廣法師陪同淨照法師(右二)參觀校舍。

97.3.16 帕奧禪師開示已竟,與福嚴佛學院全體師生合影於法印樓會客室。

97.3.17 禪修營學生過堂用齋,威儀詳序。

97.3.17 中華佛學研究所前所長李志夫教授(右二)暨佛研所秘書陳秀蘭(左二)、孫果明(左一)與黃瑤瓊(右一)前來拜訪昭慧法師。

97.3.27 帕奧禪師造訪新竹法源講寺。清風徐來,暖陽照拂,禪師難得清閒,乃在講堂迴廊之中悠然而坐。昭慧法師譯真理法師之敘述云:法源禪林專弘帕奧禪法,儼然是台灣的帕奧禪修中心,禪師聞言,開懷而笑(右起:法源講寺住持真理法師、帕奧禪師、昭慧法師、善戒(Sushila)法師)。

97.3.27 午後,帕奧禪師於禪林傘帳中盤腿而坐。見此機會難得,學生紛紛照相、錄影,禪師慈藹而自在地看著他們,不以為忤。

97.3.27 帕奧禪師走下法源禪林,參觀法源講寺其他環境空間。

97.3.27 帕奧禪師於法源講寺大殿前,與寺眾及本院師生合影(前排右起二人住持真理法師、退居方丈仁慧法師;左:善戒法師。後立男眾:禪師助理陳思檳居士)。

97.3.29 帕奧禪師作本次禪修營之第二度開示。

97.3.29 聽眾約有170人。學員、志工之外,40多人均慕名趕來聆聽開示。

97.3.12∼3.13

•中午,玄奘大學授課完畢,昭慧法師自新竹啟程搭乘火車,前往花蓮慈善寺,連續兩日為慈善寺佛學班講授《雜阿含經》「處相應教」。

97.3.14

•上午,性廣法師向帕奧禪師請問飲食起居是否安利。禪師幽默回答:「非常好,妳看我的手指甲都有血色了。」帕奧禪師在緬戒行嚴謹,一向托缽而不別眾食。但近年來禪師三酸甘油脂、膽固醇過高,大眾飲食恐對其健康不利,因此本次禪師在台期間,本院特由道莊、印純師父發心為禪師準備清淡而營養的飲食。

•本日,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舉辦「訪視評鑑」,邀請輔大創系系主任陸達誠神父、台大社會系林端教授與昭慧法師擔任評鑑委員。慈大宗教所已遷至原慈濟中學校區,景觀較諸校本部更為開闊、優美,經前所長盧蕙馨教授協同學生精心佈置之後,散發出濃厚的人文氣息。現任所長余德慧教授帶領系裡師生,依慈濟現有的豐富人文資源,所共同研擬之宗教慈善事業研究與實務課程,饒富特色。

97.3.15

•上午,輔仁大學醫學院及臨床心理學系,於醫學綜合大樓四樓醫學院會議室舉辦「幹細胞實驗倫理教育--醫學、宗教與法律」研討會。會中邀請醫學人文學者、宗教界人士以及法律實務專家與會,針對幹細胞實驗倫理的議題,分別就醫學人文、宗教以及法律的層面進行研討。昭慧法師應邀發表〈幹細胞研究倫理爭議之佛法觀點〉專題演說四十分鐘,並由輔仁大學化學系教授柏殿宏神父(科學與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回應。

 昭慧法師依「緣起、護生、中道」論的主軸,分析「幹細胞研究倫理爭議」的佛教觀點。

 由於前一位主講人台大蔡昌甫教授,依儒家「愛有差等」理論,證成胚胎幹細胞研究在「愛有差等」理論下的倫理正當性,昭慧法師順帶回應云:

 「愛有差等」論可能會導致狹隘的宗族意識。再者,依「仁愛原則」來證成「愛有差等」,在儒家理論系統中比較不是問題;但儒家也明言「殺一不辜,行一不義以得天下,不為也」,因此若依「不傷害原則」,怕還是很難依「愛有差等」論,證成殺害無辜胚胎的道德正當性。例如:將食物供應自己的孩子,行有餘力再供應鄰家小孩,若食物不足,也只能供應自家小孩,這是符合儒家「愛有差等」論的。但反之,為了自家小孩的某種福利,竟然犧牲鄰家小孩的利益乃至生命,這是不符合儒家義務論的。蔡昌甫教授於回應時表示:他贊同法師所提出有關儒家理論的說法。充分展現了學者「唯真理是求」,而不拘囿於攻防身段的風度。

97.3.16

•上午,全體帕奧禪修營師生合影於法印樓前。

•下午,福嚴佛學院院長淨照法師帶領學僧共41人抵達學院,參見帕奧禪師。由於嵐園作為比丘與護法的禪堂,正在使用中,因此本院院長性廣法師在慈暉台上接待眾位法師,並帶他們上法印樓二樓參觀印順導師紀念室,待訪客在會客室坐定,方才請禪師下來會客。正巧台南清湖山慈慧寺懷英法師、法慧法師上午即自台南出發,特送有機蔬菜前來供眾,因此一同向禪師禮座,並向禪師請示法益。

 訪談結束後,福嚴師生請昭慧、性廣法師與他們在法印樓前合影留念。

97.3.17

•下午,中華佛學研究所前所長李志夫教授暨佛研所秘書陳秀蘭、孫果明與黃瑤瓊居士前來拜訪昭慧法師,相談甚歡。

97.3.18

•上午,昭慧法師應玄奘大學宗教所系主任黃運喜教授之邀,於其在宗教所開設的課程「大唐西域記專題研討」中,擔任講師之一。本課程由教育部贊助經費,黃主任擔任課程召集人,分別邀請於「玄奘學」學有專長的校內、外教授,擔任專題演講。昭慧法師本次先作「戒律學」之背景介紹,下週二(3月25日)再敘述玄奘大師的戒律生活與律學觀點。

97.3.19

•中午,昭慧法師於玄奘大學授課完畢,參加系務會議之後,至新竹市法源講寺與住持真理法師茶敘,真理法師以法源講寺名義,捐贈第七屆印順導師思想學術會議20萬元,其中10萬贊助昭慧、性廣、悟殷法師於本次會議所發表之新書印刷費。

97.3.19∼3.20

•性廣法師至花蓮慈善寺,連續兩日為慈善寺佛學班講授《雜阿含經》 「三十七道品」。

97.3.20

•晚間,快樂聯播網張素華小姐向昭慧法師作電話訪談,原來本期「亞洲周刊」有專文介紹亞洲近年來佛教徒紛起抗暴,因此主持人詢問法師對此一情勢以及政教關係的看法。法師援引「長壽王本生」的佛陀教法:「以瞋止瞋,不能止瞋;以慈止瞋,方能止瞋。」認為佛教的「非暴力主義」教義非常明確,所以不可能贊同任何「以暴易暴」的行為。歷來佛教最悲壯的抗議行為,也只是「自傷」而非「傷人」,如過往越南僧侶集體自焚,抗議政府打壓佛教。短期來看,這樣的自我設限似乎軟弱,但長遠來看,卻是化解恩怨情仇的不二途徑。依今日世界基、回之間的對立來看,佛教未嘗沒受過伊斯蘭教的重創,印度佛教的滅亡,與此不無關係,即今依然發生巴米揚大佛被毀事件。但佛教面對此一敵意,並未採取報復手段,反而有慈濟這樣的團體,幫助穆斯林國家的印尼雅加達貧苦民眾建大愛村,並於大愛村中設清真寺,如此反而讓印尼馬來人減除了對華人的怨憎,也讓他們對佛教的無私無我,產生了極大的感動之情。由於佛教在西藏的影響深遠,因此一般而言,人民較為溫馴,未見類似疆獨的恐怖主義行為。希望北京政權能夠看到佛教對建構和諧社會的隱性力量,妥善處理西藏問題。

97.3.25

•上午,昭慧法師於玄奘大學宗教所的「大唐西域記專題研討」課程,敘述玄奘大師的戒律生活與律學觀點。

97.3.26

•中午,昭慧法師於玄奘大學授課完畢,下午參加校教評會後,至法源講寺的禪林掛單。

•晚間,吉祥法師向帕奧禪師與性廣法師辭行。

97.3.27

•清晨,帕奧禪師再度慈囑性廣法師擔任禪修營學員之助理老師。

•本日,法源講寺住持真理法師,邀請帕奧禪師於禪修營期間撥冗蒞寺參觀。清晨,道莊、印純、明一、心皓四位師父先行至法源禪寺,道莊、印純師父備辦帕奧禪師之午齋,明一、心皓師父負責照相、錄影。

•上午,昭慧法師從法源講寺到玄奘大學,填寫「教學卓越計劃實施意見調查表」,然後偕其助理堅意師父返回法源講寺,等待帕奧禪師的到來。

•上午,禪修營小參完畢後,性廣法師駕車載帕奧禪師至新竹法源講寺,同行者有善戒法師與陳思檳居士。抵達時約十時許,住持真理法師與退居方丈仁慧長老尼率眾頂禮接駕,接著參觀上客堂、講堂與周遭環境。清風徐來,暖陽照拂,禪師難得清閒,乃在講堂迴廊之中悠然而坐,詢問法源講寺的環境狀況。講寺大約有11公頃,禪林寮房30餘間;禪師告知:帕奧禪林大約有500公頃,寮房約400餘間。真理法師囑昭慧法師翻譯說明:「法源講寺已有六十年歷史,而禪林則已建成八年,一向專弘帕奧禪法。已有禪師的弟子開恩、性空、開印等法師於禪林教導禪觀;開恩法師更是每年應邀前來教授禪法。」禪師聞言頗為欣慰,又循上客堂前路徑而登行,走了好長一段山路,方才折回到上客堂。

•中午在齋堂旁之和室用齋。數十年未再炊事的仁慧長老尼竟然親自下廚,帶領住眾備辦禪師以外其餘訪客之飲食。午齋豐盛美味,師生向長老尼表達至誠感恩。

•食竟洗簌已,出發前往山上的法源禪林,安排禪師稍事午休。午休已迄,禪師環著禪林走了一圈,看到約百座樹下禪座,詢問是否有蚊蟲侵擾禪者,真理法師回答:用傘帳避蚊。問到禪師是否願意坐坐看,他老人家竟然應允。於是論玄師父取出傘帳與坐墊、圃團,掛起傘帳,禪師就在傘帳中盤腿坐了起來。見此機會難得,學生紛紛照相、錄影,禪師慈藹而自在地看著他們,不以為忤。

•走下禪林,到止觀堂三樓,參觀室內禪堂,真理法師供養禪師四事資具,大眾於禪堂邊竹桌椅上坐下休憩,喝下午茶。

•從止觀堂出來之後,一行人又陪同到斌宗老和尚紀念塔院參觀,再循石徑步下,到達大殿前廣場,然後步上大殿,於此合影留念,禪師方才離寺,返回學院。對於法源講寺這座「台灣帕奧禪修中心」,禪師留下了相當美好的印象,為回應主人真理法師的盛情邀請,臨別時他特別說:「也許有一天,我會來此小住。」大眾聞言,咸為欣喜!

97.3.28

•上午,臺北教育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邱婉婷同學,前來訪問昭慧法師。邱同學目前正在撰寫臺北市大安森林公園內觀音像的研究論文,研究過程中發現昭慧法師在民國83年的觀音像事件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及貢獻,是其論文中重要的關鍵人士,函請昭慧法師接受訪問,因此安排了本次晤談。

97.3.29

•晚間,帕奧禪師作本次禪修營之第二度開示。聽眾約有170人。學員、志工之外,40多人均慕名趕來聆聽開示。本次開示內容是十一種隨煩惱的前四種:疑、不作意、惛沉與睡眠、恐懼。禪師很生動地講述:一時佛為阿那律尊者開示,菩薩於六年苦行後,在禪觀修習中見於禪相而作檢查,分別起疑、不作意、惛沉與睡眠、恐懼等,卒而忘失所緣。這是因其檢查禪相而逐次生起以上諸隨煩惱,導致定力退失。因此諸禪修者亦應注意:務必專心繫念於安般念或四界分別觀之所緣境,不宜於禪相現起時,分心檢查各種光影、覺知身體部位的疼痛等,以免退失定力。開示結束前,禪師教導大眾:修四界分別觀時,若四大的其中一相過強,則平衡其相即可,不必恐懼。例如:地大的重相增盛,則修輕相作意;水大的流動相增盛,則修黏相作意;火大的熱相增盛,則修冷相作意;風大的推相增盛,則修撐相作意。恐懼是瞋心,會令定力退失。

 

  師生文章

沙門與婆羅門

日期:2006年4月11日

地點:上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謝希德演講廳

演講:昭慧法師

講題:緣起、護生、中道——佛教倫理學的系統理論

整理:傳法(依演講之部分內容摘記)

上海學術之旅第一站:於精舍茶敘時,談到舉世宗教人士,不外乎是沙門與婆羅門兩種(左起:黎雪花、馬洵侃、德進、心皓、昭慧、王雷泉、李正有、孫華、程群)。(95.4.10檔案照片)

昭慧法師於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謝希德演講廳演講時,述及「沙門與婆羅門」義。(95.4.11檔案照片)

  身為一位佛學研究工作者,在宗教系所中與各宗教學者互動,也在宗教場域與各宗教教牧人員進行宗教對話,個人感覺是獲益甚多。因為長久浸淫在佛學研究領域,已習慣用佛學語言、專有名詞,建構一個自我滿足的概念世界,不知不覺中,忽略了許多原本自認為理所當然的訊息。這就如同空氣,平常我們不會去想空氣存在不存在的問題,但當我們進入一個密閉空間,感到呼吸越來越困難的時候,才恍然覺悟空氣存在的重要性。所以,宗教對話帶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雖然我專注在佛學研究中,也有某些問題意識,可是一旦跨越佛學領域與其他宗教及學門對話,很多我原本認為理所當然的佛教訊息,因為有了「對照組」,忽然發現這些資訊的豐富與可貴。我因此也偶爾抽離習慣性的佛學語言,用一般性的語言來表達佛法。

  昨天與李正有居士、馬洵侃居士在精舍談到儀軌問題時,帶到了一個觀念,在此與大家分享。馬居士問到,南傳與藏傳佛教正在中國蓬勃發展,漢傳佛教何去何從呢?我從世界佛教的宏觀角度來看這個問題。首先、漢傳佛教的儀軌,文化特性太高,包括我們的服飾、建築、禮儀,因為中國文化的氣息太濃厚,讓異文化的西方人不容易接受。

  而南傳佛教,其他的不說,它的禪觀是跨越文化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身體、呼吸,他就可以學習禪觀,這具有跨越文化的特質;而且他們的國家過去大都是殖民地,因此他們的英語能力很好;這兩個原因,使得他們在歐美弘法比較沒有障礙。

  而藏傳佛教,自從西藏被中國統治,達賴帶領一批喇嘛出走,必須在西方世界立足,於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勇猛地學習英語以求生存,因此語言溝通不是問題。再加上喇嘛們分享著達賴喇嘛的光環,而藏密的禪觀次第也非常清楚、方法明確,所以雖然藏傳佛教的文化特性也很高,卻能在西方社會廣為發展。

  反觀漢傳佛教,西方人大都只熟悉鈴木大拙的日本禪宗,中國僧侶英文程度普遍不高,加上文化特性太高,其儀軌讓西方人有所隔閡。而且,漢傳佛教的僧侶到西方,因為有許多華人可以供養他們,他們在華人圈子裡的弘法與經懺就已忙不完了,比較沒有生存競爭的壓力,因此不必積極拓展宣教的空間,也就更沒有訓練出良好的英語能力。

  因此,漢傳佛教要在世界佛教中立足,它的利基是什麼呢?就是「人間佛教」——社會關懷或社會參與。像慈濟,不論到國內外哪個地區,做的就是濟貧、救苦、賑災,那是跨越文化界線的,因為那是契應人性普遍的需要。所以,大乘佛教、人間佛教才是漢傳佛教的特色,我們不要搞錯方向,老是談隱遁獨善,老是在經懺儀式中打轉。

  談到儀軌,台灣也有團體,完全跳脫傳統梵唄,發展現代的佛教儀軌與音樂,因此馬洵侃居士也問到:佛教儀軌是否需要改革?由誰來改革?如何改革?我當時回答:重點不在儀軌一定要改革,因為,在尊重多元的佛教場域裡,為了攝受老中青世代不同的人,儀軌或音樂朝多元化發展,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而且,儀軌有其存在的需要性,它可以讓人在生命每個關鍵的情境中,依於儀軌而得到祝福與安慰,不知不覺間讓宗教根植在庶民生活當中。我常說:為何在印度,伊斯蘭教摧毀了佛教,卻無法消滅印度教?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摧毀佛教的寺宇、佛像、經書、僧侶,佛教就完了,相對的,每個印度人從生到死的所有儀軌,都有婆羅門教貫穿其間,印度人在無以計數的儀軌中,反覆操練著婆羅門教的思想,婆羅門教與印度人民血肉相連,這是它不易被消滅的原因。

  所以,佛法要常住世間,不能只靠禪觀修持或精英分子的學術研究,廣大的庶民未必都到達了這個層次。可是若要讓庶民在佛教中種得善根,那麼,簡單、莊嚴、清淨的儀軌是需要的。至於儀軌由誰來做、什麼形式,並不重要,各取所需就好。

  接著談談我在宗教學研究中的一項體會。綜觀所有文化及宗教,必是依於人生命中深層的心靈需要,以及社會性的需要,於是產生了兩種人--沙門與婆羅門。沙門,是修行人;婆羅門,是儀軌的主持者,在西方叫做祭司,天主教中按立為神父。天主教的方式非常好,它在所有沙門--教士中,精選一部分的人,經過重重訓練與層層考驗,才讓他們晉鐸成為神父——天主教中的婆羅門。由神父主持彌撒(儀軌)。進入到頂尖層次的神父,所主持的彌撒,非常神聖莊嚴,如此避免了儀式浮濫、淺俗的弊端,保持著高水準的宗教格調。但是即使如此,在中世紀仍然出現因為教權高漲而教士腐化的現象,因為主持儀式,最容易與庶民互動,從而獲得經濟利益或種種地位權柄,這就讓沙門在婆羅門這個位置上,慢慢地沉淪下去。因此,才會有馬丁路德起來呼籲宗教改革,主張「萬民皆祭司」,讓儀軌成為每個人都可以進行的事,不勞祭司專職為之。

  而佛教在這方面的適應,也是左支右絀的。由於中國傳統素有「厚葬久喪」的文化,受到這種喪葬文化的影響,儀式變得非常繁冗,許多沙門(修行僧)成了專職的經懺僧(婆羅門)。這些沙門花太多時間去做婆羅門的事情,在主持儀軌中獲得了許多利益,可是他們並不是經過層層重重的考核,所以反而在佛教中被認為非菁英的僧侶,是次要而地位不高的。這些形同祭司的佛教沙門,成為佛教發展中被垢病的一群僧侶,許多經懺僧論件計酬的議價行為、散漫糜爛的生活方式、放逸失格的言行舉止,成為讓別人攻擊佛教的把柄。總之,佛教的婆羅門而不像天主教的神父那般,擁有高尚的社會地位,主持著莊嚴優雅而讓人神往的彌撒。

  如果大部分的僧侶都投入婆羅門的工作,那將如何提昇佛教中不可或缺的禪觀與義學層次呢?禪觀牽涉到人性深層的需求,義理與教史的研究與講述,則是思想與文化傳承的過程,這些部分若被忽略了,儀式就形同失去了魂魄的軀殼。

  難道儀式可以不存在嗎?我想還是應該存在的。所以「萬民皆祭司」的觀念是很有道理的,在家居士不妨分擔儀式的工作,而不要光是由出家眾承擔,讓出家人回歸到「沙門」的角色中,將重點放在義理的宣講與禪觀的修學。但不排除某些資質與才情適合在儀軌方面發展的僧侶,重要的不是他們講學、修持還是主持儀軌,而是把握住「佛法無價」的精神。不論是義學的研究,或是禪觀的教導,還是儀軌上與信徒互動,都要保持「佛法無價」的精神,不要淪為與人議價的婆羅門,盡量過著清淨的生活,才能維持自己的素養與佛教的水準。

  之所以會作這樣的觀察,正是因為我跨越了佛教的領域,實地參訪其他宗教(如天主教、道教)的僧院與儀軌,參照印度宗教史,而發現到任何宗教,都有類似沙門的修道人與類似婆羅門的祭司,綜合對照,而有了如上的體會。

 

  招生啟事

佛  教  弘  誓  學  院

研究部第十六屆

 九十七學年度聯合招生簡章

專修部   

導  師:印順導師  指導法師:昭慧法師  院  長:性廣法師

一、宗  旨:研習印順導師思想,提倡智慧、慈悲、勇健之菩薩精神,推展「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二、目  標:專修部為僧伽、信眾之基礎佛學教育,以培養學生三學增上,得以自利利他為教學目標。研究部以培養僧信教育及佛教學術研究人才為教學目標。

三、特  色:為便利學生兼顧常住職事與學業進修,本院採每月集中教學制度,其餘時日學僧不必住校(每月集中教學時間為一至五天)。

四、報考資格:(一)僧眾或有心修道之信眾。

       (二)專修部不限學歷。

       (三)研究部報考資格為:

          1.曾於佛學院修滿六十學分以上之佛學專業科目。

          2.大專以上學歷,未修佛學專業科目而欲直接報考研究部者,經錄取後須補修專修部佛學課程學分。

五、本期課程:

(一)研究部:

  1.華嚴學專題研討:昭慧法師(玄奘大學教授兼應用倫理研究中心主任、本院指導法師)

  2.南傳佛教專題研討:性廣法師(本院院長、東吳大學兼任講師)

  3.瑜伽師地論:圓貌法師(玄奘大學宗教學碩士,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生)

  4.漢譯律典:清德法師(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佛學資深教師)

  5.妙雲集(一):海青法師(佛學資深教師)

  6.宗教倫理學專題研討:昭慧法師

  7.部派佛教專題研討(暑期97.6.17∼26開設):悟殷法師(本院資深教師)

  8.阿含經(暑期97.7.11∼17開設):昭慧法師

(二)專修部一年級:

  1.佛教概論:見岸法師(本院資深教師、本院高雄弘法中心主任)

  2.佛門儀軌與佛教戒律學:

   A班:沙彌律儀與聲聞律學:心住法師(本院資深教師)

               傳法法師(輔仁大學經濟學碩士、玄奘大學宗教學碩士)

   B班:佛門儀軌與優婆塞戒經:心門法師(本院資深教師)、傳法法師

   菩薩學處合班上課。

  3.佛教經典導讀:自憲法師(本院研究部進修,曾任教師)

  4.中國語文素養與運用(一)、(二):慧璉法師(日本早稻田大學東方哲學碩士)

(四)專修部二年級:

  1.佛教哲學:清德法師

  2.禪學概論:性廣法師

  3.印度佛教史:德檍法師(玄奘大學宗教學碩士)

  4中觀哲學:寬謙法師(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玄奘大學宗教學系兼任講師)

(五)專修部三年級:

  1.妙雲集(一):海青法師

  2.中國佛教史:慧璉法師

  3.唯識哲學:德涵法師(玄奘大學宗教學碩士)

  4.宗教倫理學:昭慧法師

六、學  費:全免

七、報名手續:1.日期:即日起至九十七年六月十五日止,簡章、報名表備索。

       2.報名地點:佛教弘誓學院 秘書室(一律通訊報名或網路報名)

             地  址:328桃園縣觀音鄉大同村11鄰121-5號

             電  話:(03)498-7325

             傳  真:(03)498-6123

             網  址:www.hongshi.org.tw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八、報考程序:(一)填寫報名表(請附回郵信封),或於網站下載報名表

       (二)檢具相關證件:

          1.學歷證件影本

          2.佛學院學業成績單影本(報考研究部者)

          3.二吋半身近照三張

          4.六百字以上自傳一篇

       (三)九十七年六月廿日前寄發准考通知。若資格審查不符合者,恕不另行通知。

九、入學考試:

(一)專修部:作文、面談。

(二)研究部:佛學思想(含印、中佛教思想史、《成佛之道》、《佛法概論》)、作文、口試。

(三)九十七年七月十五日前寄發錄取通知。

十、考試日期:九十七年六月廿九日/佛教弘誓學院

 

◎本院獲玄奘大學認證學分

自2006年8月開始,將與玄奘大學推廣部合作,凡專修部所開設課程與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相同者,或研究部所開設課程與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相同者,皆得認證學分。未來本院學眾若入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所或學分班就讀時,其於本院所修學之相同科目,得於入學後申請抵免學分。這將使本院學眾之佛法修學,納入正規大學教育管道。

 

  佛學講座

97年暑期講座招生啟事

一、《阿含經》第四期

課程簡介:本課程以教師與學生共讀原典的方式,讓學員浸潤在經典所記述的情境之中,熏習阿含本教。宛若回到佛世,與諸聖眾繞佛圍坐,恭聆佛陀的綸音。

教  師:昭慧法師

上課時間:97/7/11∼17(農曆6/9∼15),每日五堂課,每堂課約50分鐘。

上課地點:佛教弘誓學院

報名方式:1.網路報名,請至「佛教弘誓學院」網站下載報名表

     2.以電話、郵寄或傳真方式,向本院秘書室索取報名表,並於限期內寄回。

報名截止:97年7月1日

備  註:1.若大殿的講授現場額滿,將另行提供現場直播的教室。

     2.因赴本講座而需在本學院住宿者,敬請於報名表中註明,以方便本院安排膳宿等相關事宜。

     3.住宿期間,須隨眾早、晚課誦、出坡。

二、部派佛教專題研討

課程簡介:1.以緣起教法為核心,以部派佛教發展的兩條路線——「依蘊立我」及「依心立我」為主軸,介紹部派思想。

     2.介紹部派佛教與大乘二大唯心論的關係。

教  師:悟殷法師

上課時間:97/6/17∼26(農曆5/14∼23),每日五堂課,每堂課約50分鐘。

上課地點:佛教弘誓學院

報名方式:1.網路報名,請至「佛教弘誓學院」網站下載報名表

     2.以電話、郵寄或傳真方式,向本院秘書室索取報名表,並於限期內寄回。

報名截止:97年6月5日

備  註:1.因赴本講座而需在本學院住宿者,敬請於報名表中註明,以方便本院安排膳宿等相關事宜。

     2.住宿期間,須隨眾早、晚課誦、出坡。

 

請輸入E-Mail

若內文有亂碼出現,請至: http://www.hongshi.org.tw/hongshi pic2/172.htm 閱讀正確版

佛教弘誓學院 桃園縣觀音鄉大同村11121-5號 Tel03-4987325 Fax03-4986123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