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2015年10月5日

 

■  學團日誌

■  別開生面的課程,昇華生命的演講——無垢舞蹈劇場的無價分享

■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芒

■  徵稿啟事:「利他主義與菩薩思想——第十四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

團日誌

104.10.1 無垢舞蹈劇場林麗珍老師來院勘查場地。

104.10.3 聽眾依序進入無諍講堂,共約一百三十人聆聽講座。

104.10.3 女舞者狂放地甩著長髮,呼吸、律動與鼓聲合而為一。

104.10.3 林麗珍老師在旁感受著舞者的身體,喊著:「放鬆,再鬆!」

104.10.3 林麗珍老師教大家放鬆,雙手盡量延伸。

104.10.3 大寮志工徐桂蘭在林麗珍老師善巧引導下,也放開來自然擺動起來。

104.10.3 兩位舞者示範《花神祭》中的〈春芽〉篇章。

104.10.3 吳家維師兄釋然伸展身軀,宛若在打太極拳般,讓全場為之絕倒!

104.10.3 資深舞者鄭傑文說明中央軸脊椎分為七節。

104.10.3 大眾隨著鼓聲節奏作練習,再演變成互動遊戲,全場嗨翻天!

104.10.3 昭慧法師致贈感謝狀予林麗珍老師(左)。右為策畫本場講座的林碧津老師。

104.10.1

後天3日下午,玄大宗教學系「宗教文化與生活藝術」講座將邀請世界八大編舞家之一,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老師講課,地點假本院舉行。是日上午十時半,林麗珍老師與執行祕書鄭傑文、行政人員劉珊珊、孫豪謙來院勘查場地,策畫講座的林碧津教授陪同參訪,由監院明一師父與心皓師父接待,討論並決定場地及佈置。

 中午,特別請徐桂蘭師姊來院烹煮素食佳餚,宴請林老師一行人。林老師特別讚賞海苔豆包泥,感謝大家的熱誠接待,並謙和地說「來這裡是與大家學習的,與弘誓有緣分」,言談間讓人感受到這位國際聲望崇隆的藝術家,對天地萬物「無聲說法」的相互感應,讓人萬分期待後天的展演。

下午一時半,明一師父與心慈、果定、耀仁、宏量師父再度前往中壢御奠園,為志工楊美蘭居士往生的婆婆呂惜老居士誦經祈福。

104.10.2

清晨溫度陡降,已釐感冒的昭慧法師夜裡發燒,上午,嗓音全啞。但法師依然抱病前往玄大,參加社工系與法律系之系所追蹤評鑑校級操練會議。

上午,知客心謙師父率心慈、心皓、耀仁、傳聞師父與共修會大同村組員,前往中壢御奠園,參加陳東榮(阿杜)居士之公祭告別式。心燈教養院潘佳甄老師亦帶領數位院童到場致祭。阿杜是唐氏症大朋友,生前善良、勤快,與人結許多善緣,因此來了許多送行的親友。家祭前,師父們帶領大眾唸誦《阿彌陀經》,虔心祝願阿杜往生淨域。

翌日無垢舞蹈劇場林麗珍老師將來院演講,是日有六位志工提早來院,協助佈置無諍講堂演講場地及其他準備工作。

104.10.3

上午,玄大宗研所碩專班「原始佛教專題研討」於本院上課,除了該班19位學生之外,尚有本院學生及居士得悉聞法訊息而來旁聽,共計45位學生聽講。由於昭慧法師中秋過後罹患重感冒,撐著精神勉強授課,因嗓啞失聲,於是放映幾段「阿含經述要」DVD影片中,《雜阿含經》「蘊相應教」有關五蘊的味患離等內容,再從旁以沙啞氣音補充重點。

上午八時,無垢舞蹈劇場林麗珍老師率舞者及工作人員共九人提早來到學院,先將聽眾席位置定位,接著作音響、燈光、冷氣等設備確認,用心認真、巨細靡遺。不會因為覺得別人看不到或看不懂,就不去照顧細節,那份認真與用心讓人感動。

 因為林老師帶領的劇團,都會要求舞者在表演前一起靜坐、誦心經,讓精神專注、心靈沉靜下來,於是他們中午提早用餐之後,先進入無諍講堂作淨場儀式,務求帶給觀眾盡善盡美的藝術饗宴。

中午,用餐人數約一百人,大寮志工徐桂蘭師姊及志工約二十人,烹煮了豐盛美味的素食佳餚供眾。餐後,大眾同心協力善後行堂。

中午十二時四十五分,聽眾依序進入無諍講堂。會場縈繞著微小如心跳般的鼓聲,前台點燃了幾樽燭火,一位女舞者(吳明璟)獨自在會場中間,姿態輕鬆地靜坐、觀察呼吸,長髮挽起盤在頭上。在靜謐的氛圍中,大眾的心緒也安靜下來,等待開場。

 一時十分正式開始,微小的鼓聲慢慢變得激昂,女舞者從靜態裡出來,隨著鼓聲由輕到重、由緩而急,先是輕微地手臂律動、身體搖晃,到後來大幅度擺動,整個身體以脊柱為中軸畫著圓弧、狂放地甩著長髮。柔軟的頭髮頓時成為一種力量的延伸,好像有無窮的生命能量在釋放。在最極致處,不由得嘶吼出來,整個會場能量的震盪也達到高潮。然後鼓聲趨於疲軟、又復激昂,如是反復如浪潮一般。最後,鼓聲逐漸趨緩低沉,舞者也緩慢下來、回到原來靜止的狀態。

 之後吳家維老師提問,舞者如何做到長時間讓身體不斷的轉動呢?林老師解答:「那些動作不是我教出來的,而是舞者自然的展現。內在的力量往外流動,肢體自然呈現出來。從內心解放自己的身體,往內越深,力量就越大。若有意識地去指揮,反而會受傷。

 接著由男舞者鄭傑文示範,在舞者退場、進場的行進之間,腳尖落地、腳板輕放,緩慢而穩定、沒有一絲多餘的動作。傑文示範脊椎的鬆,這是無垢身體訓練的基本功法。無垢將中心軸脊椎分為八塊,尾椎、薦椎、腰椎、胃椎、胸椎、肩椎、頸椎七節到頭部,舞者兩手舉高,先向側邊、再向前邊,像隻貓一般,一節節地將脊椎鬆開。林老師在旁感受著舞者的身體,喊著:「放鬆,再鬆!」

 林老師談到她的身體訓練,不外「靜、定、鬆、沉、緩、勁(淨)」六字訣,並主張身體以「中心點、中心圓、中心軸」為核心,由身體的中心點(尾閭)、中心圓(骨盆)、中心軸(脊柱)出發運作,一圈圈地向外輻射出能量。這是林老師無師自通而自創的身體訓練系統,在舞者空緩而幾乎凝止的動作中,蘊藏著強大的動人力量。更呈現出萃取自東方佛家哲學的身體美學。

 中場休息半小時,同時播放紀錄片。在影片中,林麗珍老師向大眾介紹無垢的成立史,二十年間淬鍊出三部作品,第一部作品《醮》屬輪迴的故事,《花神祭》探討人、自然、神之關係,萬物與宇宙之意義,《觀》探討人、神、鬼之關係。訓練舞者時,她會提意念專注,想像化身為主角,找尋生命的意義,放空自己去感知身體與空間、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花神祭》由春芽、夏影、秋折、冬枯四個篇章組成,演繹四時變幻中的生命循環,林老師請兩位舞者示範〈春芽〉。男女舞者蒙上眼睛,被隨意牽到不同角落,各憑感覺摸索著回到軌道上,向對方徐步貼近,動作緩柔地交纏,而後分道揚鑣,各自繼續前行。沒有太多的動作或情感表露,卻讓人有種原始的感動。

 在林老師現場徵求自願者時,吳家維與吳曙帆父女出列,被蒙上雙眼,模擬〈春芽〉的肢體動作,很是有趣。林老師要兩位舞者去擋住家維,家維掙扎著找空間突破障礙,釋然伸展身軀,宛若在打太極拳般,讓全場為之絕倒!

 林老師邀在座的聽眾起身一同舞蹈,「會呼吸,就會跳舞」、「把自己當五歲小朋友,把心放開,做錯也沒什麼」,大寮志工徐桂蘭很靦腆,在老師善巧引導下,也放開來自然擺動起來。接著傑文帶領大家經由無垢獨創的基本動作,隨著鼓聲節奏作練習,再演變成互動遊戲,全場嗨翻天!

 最後Q&A時,曙帆提問:「禪修時,升起覺受,禪師教我們『不理它、觀察它』;無垢的舞蹈則是教人充分釋放。這兩種教導為何不同?」

 林麗珍老師的回答一針見血:

 「沒有什麼不同,一個是內在的釋放,一個是外在的釋放。我也沒有在理它。

 昭慧法師則回應道(由於感冒失聲,請碧津老師代為傳述):

 「麗珍老師確是高人!兩者確無不同,關鍵在一個『通』字:學習禪觀時,遇到狀況要學著『不理它』,因為『理會它』則渴欲執著而內在不通。無垢的舞步教人充分釋放,是疏通僵硬的身體,與他者、情境都能互通聲息。兩者相同的關鍵處,在於一個『通』字。

 最後互相致贈感謝狀及禮物,為本日別開生面的法宴,畫下圓滿的句號。

 是日聆聽講座的聽眾非常踴躍,包括玄大宗教學系所學生、邢金俊老師、陳悅萱老師、影劇系碧斯蔚老師與學生、本院學生與志工等,共計約一百三十人參加。講座於傍晚五時結束,昭慧法師不捨香積組志工為大眾備餐而錯過,於是特別運用李芳枝所贈餐券與李美容等人的供齋款,請蓮香齋素食前來外燴。

 林麗珍老師及其團隊與昭慧法師共進晚餐,席間相談甚歡,於七時驅車離院

隨後,昭慧法師至嵐園,與本日前來旁聽課程的心門法師友人孫國文等七人晤談(因嗓啞不便發聲,大都專注傾聽並給予微笑鼓勵)。送走最後一批訪客之後,在暮鼓、鐘聲之中,白天充滿熱情活力的院區,終於回歸深度靜謐。

 臉書留言錄

別開生面的課程,昇華生命的演講

──無垢舞蹈劇場的無價分享

臉書留言錄(之二七三)

                釋昭慧


104.10.3 前台點燃了幾樽燭火,一位女舞者獨自在會場中間靜坐。


104.10.3 聽眾依序進入無諍講堂,在靜謐的氛圍中等待開場。


104.10.3 林麗珍老師舉手投足間,自自在在地流露著無比的優雅。


104.10.3 林老師說:「會呼吸,就會跳舞」,引導學員自然地舞動。


104.10.3 兩位舞者蒙眼探索著徐徐貼近。


104.10.3 吳家維師兄與曙帆父女自告奮勇出列,矇眼模擬舞者的肢體動作。


104.10.3 資深舞者鄭傑文帶著大眾隨鼓聲節奏作練習。


104.10.3 昭慧法師與林麗珍老師互贈禮物。


104.10.3 昭慧法師與林麗珍老師(前左三)及無垢的成員合影留念。(前左一:林碧津老師,前右一:玄大影劇系碧斯蔚老師)

104.10.3

  上午,「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老師帶領學生蒞臨佛教弘誓院。

  午齋後,12時整,無諍講堂淨除外擾,宛若神聖莊嚴的般若壇場,無垢師生全體進入講堂誦念心經。

  12:45分以後,無諍講堂再度開門讓聽眾(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本院師生與護法志工)入座,場內氛圍寂然甯謐。

童乩乎,舞者乎?

  聽眾入場之後,大門輕輕掩上。在極其甯謐的氛圍中,鼓聲由漸而急,由微而響。壇場正中盤坐的舞者開始旋轉著身軀,拉出超限的動作,隨著三陣鼓而三翻旋舞。這時,後方一位居士說:「起童了。」我不禁莞爾!其實,是一種「殊途同歸」的佛法實踐,讓我忍不住對「無垢」舞者的生命力道,產生了無比的感動。

  起童,就是乩童起乩,我認為,這位舞者當然不是,但從外象來看,又真的彷若起乩!依佛法以詮釋,這是在極度專注,如入三昧的情境中,自內而發的排山倒海之力,這是收放自如的運轉,與外力借壳上市的起乩,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果然,在Q&A時段,吳家 維教授提問:

  「看到林老師在舞者起舞時,手指有略為轉動,是否在投射意念給舞者?」

  麗珍老師回答:

  「不是的,這是舞者自內湧現的力量展現。若是來自外力介入,她反倒會受傷!

  於是,麗珍老師說出一番由靜而定、由定而鬆、由鬆而勁的至理名言。

  排山倒海的勁拔力道,來自舞者自主性的放鬆(而不緊繃);能放鬆,則是因其能專一其心,如入三昧。這不正是佛門禪觀的道理嗎?麗珍老師與團隊既是舞者,也是禪者,她所講的,與如實正觀身心的佛門禪法,恰恰是「殊途同歸」的生命體悟。

  聽麗珍老師單刀直入、乾淨俐落的分析,不禁生大法喜,心中默念:

  「sadhu, sadhu! (善哉,善哉!)」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闇

  麗珍老師謙稱她只是「分享生命經驗」,然而讓全場震撼的是:她帶領著無垢,這個「佛法」意象極其深厚的劇團,舞出生命的無限潛能、力道與美感,而且還即興地請羞澀靦腆的聽眾出場,讓她/他們很迅速的在她舞步的引領下,充份釋放自己的矜持與僵硬,跟著舞出優美的律動。

**註:「無垢」的佛法意象,源自《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闇。」

會呼吸就有能力舞蹈,每個人都可以是舞者!

  麗珍老師已67歲,她是如此親切自在,在舉手投足間,自自在在地流露著無比的優雅。她那天真、燦爛的笑靨,更是讓人難忘。她的演講從身心靈的層面切入,光是「身體」這個無比重要的心靈載具,她就由分析學理到實務演練,讓與會大眾學習如何正確地使用身體,如何與他者互動,如何於情境中自處。

  而無垢舞蹈劇場的重要訓練──蒙眼探索活動,在一對舞者先行示範之後,接著家維老師與曙帆自告奮勇出列,這對父女在一片覷黑中發揮潛力以覺知情境,從各在一方,相互探索,到相遇相離,表現得可圈可點。

  特別是平素內斂矜持的家維老師,在麗珍老師與舞者們特意兩頭攔路,情境無比糾結時,他竟能泰然揮舞,釋然伸展身軀,宛若在打太極拳般,讓全場為之絕倒!

  原來真如麗珍老師所說:

  「會呼吸就有能力舞蹈,每個人都可以是舞者!

殊途同歸的生命體會

  曙帆在Q&A時段問了個問題:

  「學習禪觀時,遇到狀況要學著『不理它』;無垢的舞蹈則是教人充分釋放。這兩種教導為何不同?」

  麗珍老師又是一針見血地說:

  「沒有什麼不同,一個是內在的釋放,一個是外在的釋放。

  我也補充說明(由於感冒,昨天起嗓音全啞,因此當場我以氣音發聲,請碧津老師以麥克風轉述):

  「麗珍老師確是高人!兩者確無不同,關鍵在一個『通』字:學習禪觀時,遇到狀況要學著『不理它』,因為『理會它』則渴欲執著而內在不通。無垢的舞步教人充分釋放,是疏通僵硬的身體,與他者、情境都能互通聲息。兩者相同的關鍵處,在於一個『通』字。

  最後以致贈感謝狀與互贈禮物,為本日別開生面的法宴,畫下圓滿的句號。

  會後與無垢舞者師生及玄大師生,分別合影留念。

  今天的晚餐,特別運用芳枝所贈的餐券與美容等所贈的供齋款,請蓮香齋前來外燴。因為,我實在捨不得這些長年辛勞護持道場的香積組志工菩薩們,為了幫大眾備餐,而當面錯過這場「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的法宴!

 臉書留言錄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芒

臉書留言錄(之二七二)

                釋昭慧

104.9.26

Peter Singer新書盛讚慈濟

  建德教授來函告知:德望崇隆的哲學家,Peter Singer教授,在他的新書《The Most Good You Can Do: How Effective Altruism Is Changing Ideas》,有三頁是在介紹慈濟的利他主義與志業。他並將這三頁掃描傳來。

慈祥、睿智的Peter Singer教授(Peter Singer提供)

  拜讀之下,不禁深深佩服Singer這位智慧高超的哲人,竟然在短短三頁的篇幅之中,畫龍點睛地勾勒出慈濟對人類的鉅大貢獻。因此摘譯如下:

  1、慈濟的創會史:東台灣醫療環境激發了證嚴法師的悲心,使她投入慈善事業並決意在花蓮創建醫院以造福偏鄉困苦民眾。

  2、證嚴法師推動大體捐贈,突破了儒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的文化傳統。

  3、慈濟在台有七百萬會員,在全球51國有三百萬會員。它以鉅大的能量投入國內與全球的賑災活動。在台灣九二一震災後,重建了51所學校;在全球16個國家重建了182所學校。

  4、慈濟推動資源回收再利用,例如:以寶特瓶回收製造毛毯與衣物。為了永續生態與悲憫眾生,慈濟醫院、學校、大學與所有機構一律素食。

  5、從「有效的利他主義」觀點,有一事讓他很是驚訝。2011年日本發生嚴重地震與海嘯,慈濟挺進災區,為倖存者提供熱食(譯案:應是熱食在內的各種民生物資);2012年美國紐約與紐澤西發生颶風與水災,慈濟提供一千萬美元,讓每位災民可以獲得價值600美元的轉帳卡。

  Singer說,他不禁向慈濟發言人何日生先生詢問:「日本與美國這樣富裕的國家,為何慈濟還要對其災民提供救援?這些錢倘若用在赤貧國家的民眾將會更好。」

  何主任答道:「對慈濟而言,悲憫與慈愛的對象是所有生命,包括富人與貧民。而且這樣做,也可推動慈濟理念與志業於富裕國家之中。」

陪同Peter Singer教授參訪慈濟之歷史影像

  Peter Singer與Tom Regan去於(2014)年應邀蒞臨台灣,於4月26∼27日為「2014動物解放、動物權與生態平權──東、西方哲學與宗教對話」國際會議發表主題演講。

  由於Singer與Regan教授是國際倫理學界的兩大巨擘,領銜「動物解放」及「動物權」兩大思想陣營,其觀點被全球動保人士奉為圭臬。在動保理論上另闢蹊徑者,也絕對無法繞過他們,必須先針對兩大系統理論而予以點評。兩位都年事已高,彼此已大約十五年沒有會面,因此去年在台灣的會遇,彌足珍貴!

  這在台灣倫理學界也是一樁盛事,華梵大學朱建民校長即讚歎云:「這場會議讓許多人一償宿願!」

  那次會後,4月29-30日,我特地陪同他們參訪慈濟,拜會證嚴法師。(詳參:〈花蓮慈濟、太魯閣之旅隨行記〉,刊於弘誓雙月刊第129期)

  由於諸事繁冗,迄今未將學生所拍攝的花蓮之旅照片檔,逐張仔細觀賞。如今知曉Peter Singer讚歎慈濟,我特別點出去年參訪慈濟的一些照片,並仔細選出幾張,以餉臉友。

 

照片1-2:Singer教授向慈濟發言人何日生教授詢問:「日本與美國這樣富裕的國家,為何慈濟還要對其災民提供救援?這些錢倘若用在赤貧國家的民眾將會更好。」

何主任答道:「對慈濟而言,悲憫與慈愛的對象是所有生命,包括富人與貧民。而且這樣做,也可推動慈濟理念與志業於富裕國家之中。」

 

照片說明:(103.4.29檔案照片)

 

上:Singer教授仔細端詳慈濟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展示文字與數據,以及各種再製成品。

 

中:與Peter Singer教授、Tom Regan教授、何日生教授於靜思堂宇宙大覺者聖像前合影。

 

下:於花蓮慈濟醫院,與慈濟醫療志業體林俊龍執行長及諸位醫院主管餐敘並合影。

 

(103.4.29檔案照片)

 

 

Prof. Peter Singer簡介

  盛讚慈濟的Peter Singer是何方神聖,茲轉載Prof. Peter Singer簡介(林碧津教授譯)如下:

  Peter Singer是位哲學家,常被形容為世界上仍然在世的哲學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位,他同時也是位極富盛名的作家,尤其在論證對待動物的道德倫理、以及論證富人道德上有義務救助極度貧困者的作品,更是著名。曾於2005年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世界最有影響的百人之一。

  Peter Singer於國際間廣為人知始於1975年其著作:《Animal Liberation(動物解放)》之出版,2011年被美國《時代雜誌》列入「All-TIME」名單,意即該著作為美國《時代雜誌》1923年創刊以來,最佳百本「以英文出版的非小說類」書籍之一。

  Peter Singer迄今已獨撰、合撰、主編或合編了40餘本書,包括:《實踐倫理學》、《擴大的圈子︰倫理與社會生物學》、《生命,如何作答?》、《生與死的再思考》、與Jim Mason合著之《「吃」的道德倫理》,及最近出版的《你可拯救的生命》,這些作品已經被翻譯成超過20種語言。

  Peter Singer於1946年出生於澳洲墨爾本,父母是來自奧地利的猶太難民。他在墨爾本大學學習法律、歷史和哲學,並獲得關於倫理學的文學碩士學位。1968年結婚後,與妻子同赴牛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71年畢業。在牛津期間,偶與素食者同學同桌進餐,了解何為素食主義之後,決定遵從這種生活方式。

  取得博士學位之後,Singer於牛津大學擔任了兩年講師,後作為訪問學者赴紐約大學,進行16個月的教學。在1977年回到墨爾本,任教於Monash大學哲學系,直到1999年遷往普林斯頓。1990年起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價值中心生物倫理學教授一職;2005年起兼任墨爾本大學歷史和哲學研究所桂冠教授。

  Singer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倫理學,因批評基督教人類中心論造成對待動物的消極態度,而廣為學術圈所熟知。所著《應用倫理學》(1979年)被廣泛用作教科書,創立「國際生物倫理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ioethics),是《生物倫理(Bioethics)》這份專業期刊的創刊編輯之一。除了學術工作之外,Singer還積極活動於西方動物保護運動,曾任「國際動物權組織(ARI)」主席,領導「大猿計畫(Great Ape Project)」。2012年獲頒澳洲公民最高榮譽──澳大利亞同伴勳銜(Companion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確立Singer在倫理學史、動保運動史上之不朽地位的,是他的《動物解放》一書。1973年4月,Singer在《紐約書評》上撰文,首次提出「動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一詞。該書自1975年出版以來,在全世界各地喚起了風起雲湧的動物保護運動,「動物解放」成為最為人熟知的運動口號之一。

參閱:http://animalethics.hcu.edu.tw/about_Prof_Peter_Singer.html

 

於103年4月30日,至靜思精舍拜會證嚴法師並合影留念。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芒

  Singer教授於去年來台,於花蓮下榻檜木居時,向性廣法師學習禪法,那種認真專注的表情,真是令人十分感動!

Peter Singer教授翻閱法師贈送的新書Was glaubst du?。(103.4.29檔案照片)

性廣法師為Singer教授調整坐姿。(103.4.29檔案照片)

103年4月30日清晨退房之前,Singer教授與性廣法師、昭慧法師合影於花蓮檜木居庭園。

動保會議花蓮之旅於103年4月30日,賓主全體合影於花蓮檜木居庭園。

  103年4月29日,我陪同Singer教授到花蓮時,順手帶了兩本書,一本我的著作《Buddhist Nomative Ethics》;另一本是德國心靈導師古倫神父(Anselm Grün)與我合撰的新書《你信什麼——基督宗教與佛教的生命對話》(Was glaubst du?),那是德國四塔出版社發行的德文版。我在台北火車站候車時,將兩本書贈送給他。他非常認真,在前往花蓮的太魯閣號上,就已默然展閱。回去澳洲之後,竟然來函建議:由他與我展開一場哲學與佛學的對話,合寫一部新書。

  因此我們已訂了來年5月26、27日於台灣的「哲學與佛學對話」之約,該書的中文版將由法界出版社發行,英文版與簡體字版則全權委由Singer教授處理。Singer教授甚至已將彼此對話的大綱擬訂。

  為此,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弘誓文教基金會與關懷生命協會遂請Singer教授順道在台灣進行兩場演講。一場是第14屆印順導師思想國際研討會的主題演講,講題是“"Effective Altruism: Ethics for the 21st Century”(有效的利他主義:21世紀倫理);時間:105年5月28日上午,地點:玄奘大學慈雲廳。另一場在台北市向動保界人士展開動保主題演說,時間:105年5月30日,詳細時間、地點與講題,尚待主辦單位議定。

  想到明年將與這位一代哲學宗師展開哲學與佛學的對話,內心真是格外歡喜!

學術會議

第十四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

「利他主義與菩薩思想」研討會

 徵稿啟事

一、主  旨:

  為紀念印順導師一百一十一周年誕辰暨圓寂十 一週年,促進「人間佛教」理念之弘揚與印順學之研究,爰由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與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利他主義與菩薩思想——第十四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

二、說  明:

  (一)本次會議特別邀請到蜚聲國際的當代哲學大師Peter Singer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人性價值研究中心生物倫理學教授,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應用哲學與公共倫理中心榮譽教授),以“Effective Altruism: Ethics for the 21st Century”為題發表專題演講。

  (二)本次學術會議主題為「利他主義與菩薩思想」。子題有三:

     1. 跨領域對話:利他主義與菩薩思想

     2. 「印順學」專題

     3. 「人間佛教」專題

  (三)徵稿內容:與上述三大子題相關之研究。論文書寫可採用中文或英文,但必須提供中、英文題目、摘要與關鍵字。

  (四)投稿截止及通知日期:

     1. 論文摘要截止日期:2015年11月30日

     2. 審查結果通知日期:2015年12月31日

     3. 全文截止收件日期:2016年3月31日

  (五)論文務必於截稿日前,以Word檔依學術規格繕打傳至籌備處。論文摘要審查通過後,若無法如期繳交全文,將予割愛,逕從議程中刪除,不列入發表名單中,以免延誤編、審、校、印作業。

三、主辦單位: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

四、承辦單位:玄奘大學應用倫理研究中心、佛教弘誓學院

五、活動時間:105(2016)年5月28、29日(週六、週日)

六、活動地點:玄奘大學(地址:新竹市玄奘路48號)

■來稿請寄佛教弘誓學院

 地  址:328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學術會議籌備處

 電  話:(03)498-7325  傳  真:(03)498-6123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網  址:www.hongshi.org.tw

請輸入E-Mail

若內文有亂碼出現,請至: http://www.hongshi.org.tw/userfiles/epaper/hongshi pic4/322.html閱讀正確版

佛教弘誓學院 桃園縣觀音鄉大同村11121-5號 Tel03-4987325 Fax03-4986123 [email protected]